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行业动态 
 
【园区发展】长江经济带产业园区绿色发展评价与建议
来源:发展研究院 浏览次数:53 日期:2022/04/21  加入收藏

引言

产业园区是长江经济带中承载制造业集聚的重要产业空间,经济增长主力军和经济稳定压舱石作用显著。然而,集聚的工业、密布的园区也带来了巨大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本文从经济发展、空间布局、产业特点、基础设施、用水排水、经济环境绩效等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园区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园区深化绿色发展的建议。


一、长江经济带园区绿色发展评价


(一)园区开展绿色发展示范试点创建情况

政府大力推进产业园区的绿色、低碳、循环、生态化发展。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等部委相继发布多项政策,推动园区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园区中,较多园区积极开展了绿色发展相关创建工作,并列入国家相关部委的示范名录。图1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示范试点园区的数量分布示意图。可见,下游四省(市)获得各部委认证的绿色发展类示范园区,在总体数量上明显占据优势。


长江经济带各省绿色低碳循环示范试点园区数


(二)基于典型指标的园区绿色发展绩效评价

如图2,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能源产出率范围在0.4/tce~82万元/tce之间,能源产出率在5万元/tce及以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占47%;能源产出率在15万元/tce及以上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占16%,其中上游4家、中游7家、下游6家。水资源产出率指标分布见图3,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水资源产出率范围在100/m³~3750/,各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差异较大。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范围在0.01kg/万元~2.98kg/万元,低于0.1kg/万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占比51%高于0.2kg/万元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占比25%。中下游园区污染排放集中,与2015年相比,近年来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加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占12%,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区;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60%以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占53%多数园区在近五年污染物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但减排挑战依然艰巨,且园区间差异较大。

2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及各省(市)园区能源产出率


3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及各省(市)园区水资源产出率


(三)长江经济带产业园区绿色发展指数评价结果

对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指数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见图4),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指数在6~86分,其中平均分(50)以上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游占13%,中游占22%,下游占65%,下游园区绿色发展指数优于中上游。从绿色发展水平分析,长江经济带产业园区整体略高于全国园区的平均水平,但上、中、下游园区差异大,上中游省份的园区在国家推行的园区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创建工作中明显落后于下游园区。以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上游园区有87%、中游园区有78%、下游园区有35%尚未达到绿色发展平均水平,实现长江经济带园区绿色发展整体性跨越,仍面临较大挑战。

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指数

注:红色线代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平均水平


长江经济带园区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亟待提升园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意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引领动力

长江经济带92市在资源环境、经济基础、交通环境等方面发展条件差异较大,造成长江经济带园区发展和管理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地区间发展差距明显。“十八大”以来,国家尤其重视园区绿色转型和创新发展。大量国家层面重要文件中,均提出了许多与园区生态化、绿色发展相关的内容。但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地区之间、国家级园区与省级园区之间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层面存在较大差异,多数园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仍停留在“合规”层面,未能在主观层面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化发展理念。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在产业园区绿色发展中的地位尚不突出,园区转型动力机制仍不足。在产业发展方面,“大数据+”、智能制造、“互联网+”已成为大多数园区转型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但多停留在初级阶段,围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创新生态,增强园区技术底蕴和创新资源,实现现有制造业和研发相结合,逐渐增加制造业的科技含量水平,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仍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二)亟待优化沿江园区布局及产业结构,加快园区绿色发展整体性跨越

当前,长江经济带产业园区已形成临江布局的格局,但园区产业结构失衡,形成化工产业、装备制造等产业高度集聚,上、中、下游园区主导产业差异不明显,分工协作尚待强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其中,“化工围江”尤为突出,成为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失衡的典型代表。上游地区以化工作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偏多。长江沿线29个中心城市分布不同规模和门类的产业园区共490个,其中以化工为主导的园区有103个,沿江省份化工产量占到全国的46%。近年来,石油和化工产业项目出现自下游向长江中上游转移的态势。沿江工业园区推动了长江经济带的工业发展,但空间布局的敏感性、脆弱性,让长江长期背负着过重的包袱,也给长江带来了重大的生态环境安全隐患。


从绿色发展水平分析,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整体略高于全国园区的平均水平,但上、中、下游园区差异大,上、中游省份的园区在国家推行的园区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创建工作中明显落后于下游园区。以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分析结果看,实现长江经济带园区绿色发展整体性跨越,仍面临较大挑战。


(三)亟待破解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大少小多”碳排放锁定,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在园区能源基础设施方面,长江经济带国家级和省级园区中共有1820个在役热电联产、热力、发电机组,总装机达209GW,占92市发电装机总容量的37%左右。从燃料结构分析,这些在役机组84%左右为燃煤机组,容量结构呈现出“大容量机组少,小容量机组多”的特点。总体而言,大容量机组的综合能源效率高于小容量机组,园区能源基础设施的直接碳排放占园区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平均在75%左右,在区域大尺度优化能源结构的同时,推动基础设施低碳化对园区温室气体减排意义重大。园区大量的小容量机组的升级及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应用,将会带来显著的节能、节水、减碳等协同效应,需要流域开展一体化统筹


(四)亟待控制园区用水总量及有毒有害污染物,解决好水量、水质、水安全问题

在环境基础设施方面,长江经济带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基本补齐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和在线监控装置建设的短板,但这仅是园区水污染防治的“规定动作”和基本要求。在现行标准及实际管理中,园区工业废水偏重COD、氨氮等常规指标,对有毒有害、持久性有机物等特征污染物和新兴污染物,以及生态安全等指标缺少通盘考虑,普遍存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混合处理的现象,由此可能引发潜在的环境风险和隐患。未来还将面临着排放提标、再生水回用等诸多压力。靠水吃水,沿江园区和企业普遍认为区域水量丰沛,尚未控制从江河取水总量,水资源费用低,用水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比小,未起到经济杠杆调节作用。对全过程水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缺少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认识园区及企业用水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尚未建立从取水到排水的全流程管理体系。


长江经济带园区绿色发展路径与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好下游地区产业园区绿色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全面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新发展理念和长江大保护精神,全面深化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议由生态环境部牵头,会同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科学技术部等部门,整合已出台的各类园区优惠政策,梳理优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项目体系,划分主导产业类型,分区域、分等级对产业园区绿色发展提出差异化标准要求,出台绿色发展指导意见,建立产业园区绿色发展报告制度,定期发布长江经济带产业园区绿色发展报告。


特别是上海、浙江、江苏等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要率先垂范,积极打造长江经济带工业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重点在以下方面形成突破:①全流域协同发展,构建以园区为载体的现代产业体系;②科技引领,全面推进园区及企业产业数字化和生态化;③深化能源水资源双控,开展碳生产率倍增行动,显著提升资源能源产出率;④强化园区可持续水管理,构建流域–园区–企业–装置多级水风险防控体系;⑤实施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化、低碳化改造,构建基础设施间能源–水产业共生体系,提高余热利用率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


(二)实施一体化绿色低碳转型,建设全生命周期绿色园区

工作重点:①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推进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管理,“一园一策”与区域流域统筹相结合,实时动态地摸清园区“物质能量代谢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家底”,从系统工程和全生命周期视角,强化园区系统优化;②以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突破带动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以大企业、大园区为核心,构建产品间、企业间、区域间协作的动–静脉耦合产业链接和共生网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③综合运用节约、提效、开源等措施,深化园区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土地资源开发总量和资源消耗强度双控,推动园区持续提高碳生产率,部分园区碳排放先达峰,起到引领作用;④实施更严格更透明更及时的安全环境监管,在常规污染物控制达到较高水平的同时,持续完善排放标准,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特别是加强新兴污染物引起的生态、环境和健康风险防控;⑤推进园区和区域能–水统筹,建设清洁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绿色能源体系及能源–环境基础设施共生体系。


(三)精准科学治污,促进长江经济由“化工围江”迈向人水和谐共生

1)大力开展沿江化工园区和企业污染专项整治。大幅压减沿长江干支流两侧1km范围内、环境敏感区域、城镇人口密集区、化工园区外、规模以下等化工生产企业;鼓励探索和尝试具有地方特色的解决方案,创新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及准入控制;针对压减的化工园区和企业,采取关停、搬迁、转移、承接等措施,综合施策,破解“化工围江”之困。抓住企业入园契机,实施入园化工企业和合规接纳园区共同改造提升,提前规避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实现上、中、下游地区化工园区差异化、联动发展,促进化工园区布局与长江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


2)鼓励建设智慧化产业园区,强化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建设。在上、中、下游开展重点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努力打造绿色化、智慧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持续提升园区管理运行的精细化和智慧化;构建全过程环境和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化工园区本质安全。


3)推动园区开展用水三级计量和水平衡测试,强化产业园区可持续水管理。深入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提升专项行动,严控排污口设置,一个园区只设一个排污口,加强排污口在线监测。构建多级水风险防范体系,确保极端事故状态下事故污水不流入、

渗入长江。在排污口下游、干支流入湖地区因地制宜地积极建设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实现尾水自然净化,提标提优,减少或避免尾水直接排入长江。


4)完善园区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制定园区环境风险防控实施方案,完成沿江沿岸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加强日常演练。



来源 郝吉明,田金平,卢琬莹,. 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2022,24(1):155-165(原文有删改)

编辑 江映雪

策划 唐瑞哲

审核 | 甄   杰





 
返回上一页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1994-2014 tdi.tongji.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彰武路1号 邮箱:tongjidi@163.com 微信公众号:TongJi-DI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