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行业动态 
 
【园区发展】国际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与启示
来源:发展研究院 浏览次数:58 日期:2022/03/17  加入收藏

前 言

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300多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贡献了我国12%以上的GDP。但目前我国高新区的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同时,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贸易结构和产业分工不断调整变化,高新区应如何面对疫情背景下的新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创新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研究国际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发现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不断增强的区域引领作用,构建国家级高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对于培育高精尖产业,培养国际化高科技人才,实现技术创新驱动,促进我国高新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高科技园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作用

国外成功的高科技园区多以研发创新型企业为主体,集聚研发创新资源、培育创新生态环境、推动产业多样化和产业聚集,同时政府完善创新政策,最终强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构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实践证明,国外成功的高科技园区在建成成熟的创新生态系统后,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发挥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和升级,形成良性循环。

1 国际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作用(图片来自原文)


二、国际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

国际典型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分为创新政策系统引导、营商环境系统共享、企业研发创新系统驱动、创新型人才系统驱动、文化系统培育五种发展模式。在演化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某一子系统起主导作用,其他子系统起辅助作用,共同促进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升级;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创新人才的驱动作用、创新环境的基础作用是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

1)创新政策系统引导模式

该模式下政府是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决定力量,由政府制定相关创新政策和法律法规,协调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内研发创新资源、搭建企业创新平台、提供创新基础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政府提供的创新政策系统包括园区资金支持政策、土地支持政策、基础设备支持政策等。

坚持创新政策系统导向的高科技园区往往能够比其他高科技园区更容易获得整合创新资源和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政策竞争优势。政府通过创新政策系统,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来园区落户,促进了园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使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运行。


2 创新政策系统引导模式(图片来自原文)

代表园区:新加坡裕廊工业区

该园区的创新生态系统从发展初期到成熟期的演化过程中,都是政府通过一系列创新政策系统不断引导的结果。

  • 企业创新政策平台方面,新加坡采取的是经营化管理方式,降低租金、园区之间的竞争和公共设备成本;

  • 提供创新政策基础服务方面,由政府拨款筹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创新产业的转化升级;

  • 创新政策导向方面,初期由政府制定发展规划,负责投资和建设等全过程。演变成熟的过程中,政府不断调整裕廊工业区创新生态系统的管理体制,明确分工,制定相关的研发政策指导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

  • 协调创新政策资源方面,政府对裕廊工业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资金筹集、土地运用等研发创新资源等进行统一规划,根据自身区位和发展优势不断调整研发创新资源,使研发创新资源在系统内自由流动;

  • 创新氛围方面,政府注重软硬创新环境建设并重,不断完善城市化服务,以满足系统内研发人才和研发企业的多方位需求,提供宽松的创新服务。


2)营商环境系统共享模式

该模式是指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由形成初期到成熟期,对营商环境系统具有高度依赖性,营造、共享园区良好的自然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促进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实现企业开放式创新合作,提高园区创新成果转化率,推动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走向成熟。


3 营商环境系统共享模式(图片来源原文)


代表园区:埃因霍温高科技园

该科技园区在工业遗址基础上,经过重新修建、开发,完善基础设施,逐步引入大量文化产业,营造了一种轻松、共享的研发创新环境,让研发人才融入到系统内,促进创新资源共享,推动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创新生态系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3)企业研发创新系统驱动模式

企业的研发创新会吸引相关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研发创新,驱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企业研发创新系统驱动模式演化过程为:园区企业通过提高自己的研发技术能力成为优势种企业,园区不同的优势种企业之间相互合作集聚形成园区研发生态圈,不断驱动园区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向上游发展,最终促进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驱动高科技园区成为成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4 企业研发创新系统驱动模式(图片来自原文)

在此种模式中,企业研发创新系统是整个园区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形成的升级动力,企业研发创新系统的质量决定着整个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其他子系统均以企业研发创新系统为中心。

代表园区: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

该园区创新生态系统早期由研发企业间互利共生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期间,政府提供了优惠措施进一步促进新企业加入园区。园区内的优势企业通过研发创新以及相互合作,驱动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创新物种集聚形成汽车、生物医药和电子工业创新群落等。创新群落在研发企业驱动下整合研发创新资源,促进创新群落间合作,进一步驱动慕尼黑科学园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成熟,加快了园区产业升级,在全球范围内获取了相关产业竞争优势。

4)创新型人才系统驱动模式

创新型人才系统驱动模式是指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以创新型人才系统为中心,政府为创新型人才营造适宜的环境,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对创新产业和研发企业所需的研发人才的培养。同时,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向系统内反馈出所需创新型人才的类型,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国际竞争力。

5 创新型人才系统驱动模式(图片来自原文)

代表园区:硅谷

硅谷从自发形成到发展成熟的过程中研发人才的拉动起关键作用。实践证明,政府为培养研发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研发创新人才为创新生态系统注入新能量,拉动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的高科技产业和初创企业的发展。研发人才聚集推动硅谷创新生态系统走向成熟,硅谷创新生态系统反过来又向系统内创新主体传递所需研发人才的信号,形成良性循环。

5)创新文化系统培育模式

创新文化系统培育模式指创新文化系统是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灵魂,渗透于其他子系统中,决定园区产业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决定园区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推动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升级发展。此种模式主要强调园区创新成员树立敢为人先、积极研发创新、勇于探索、互利共生的精神,包括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


6 创新文化系统培育模式(图片来自原文)

对我国高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启示

借鉴国际典型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高新区创新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应完善园区顶层规划,制定“和而不同”的园区创新政策;打造特色鲜明的园区高端主导创新群落,优化宜居宜业的园区生态环境;实施园区创新人才系统“强磁场”战略,创新园区人才“引、留、用”机制

1)完善园区顶层规划

完善园区顶层规划,制定“和而不同”的园区创新政策。具体表现为促进土地开发利用政策、财政税收政策、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形成系统合力。国家可以从顶层统筹布局、规划引导,根据高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而不同”的创新政策和配套措施,发挥政府对我国高新区创新生态系统政策的引导作用。

2)打造特色主导创新群落,优化生态环境

打造特色鲜明的园区高端主导创新群落,优化宜居宜业的园区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的高新区数量多,但缺乏鲜明的产业特色,产业同质化严重,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实践证明,国际典型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是在特色鲜明的、位于产业链高端的、起主导作用的园区创新群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应重视园区高科技产业创新群落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系统,高标准构建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和社会生态。

3)完善人才“引、留、用”机制

制定政策措施,大力引进能够孵化研发企业的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吸引国际人才集聚的“强磁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动力源泉。完善园区人才系统的“引、留、用”机制,强化对园区高科技人才的激励,打造“快乐创业、幸福生活”的园区创新生态系统。

4)以优势种企业为主体

建立以优势种企业为主体的园区技术创新系统,打造园区原始创新“策源地”。提高园区优势种企业的创新能力,引导优势种企业加大创新资源的投入,支持优势种企业全园区技术创新系统的产业链整合,把握园区企业技术主导权,把园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建成自主创新主阵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形成全球一流的“高精尖”技术创新高地。

5)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高质量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形成区域创新系统的辐射带动中心。高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应集聚区域优势创新资源,成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辐射带动中心。


来源|马宗国,赵倩倩.国际典型高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及其政策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22(01):164-171.

编辑|邱昌雯

策划|唐瑞哲

审核|甄 杰





 
返回上一页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1994-2014 tdi.tongji.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彰武路1号 邮箱:tongjidi@163.com 微信公众号:TongJi-DI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