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新发展理念要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仍面临着众多技术难点与挑战,包括园区空间范围的明确界定,减污降碳协同面临的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多系统融合等复合型技术难题,园区对“双碳”目标与发展关系的认识不充分不到位,以及管理机制仍存在不明确等方面。基于此,本文分别从管理部门和园区视角,提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8项重点任务,以期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图片来源网络)
工业园区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必须牵住的牛鼻子。“双碳”目标下,国家高新区在深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同时,还需引领“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2015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开始考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着力推进发展与资源能源的脱钩发展,并于2017年开始以问卷调查评价高新区PM2.5低于50μg/m3的天数,从能耗强度下降和空气质量改善两个方面引导和推动国家高新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十三五”期间,国家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持续下降,平均水平低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中能耗强度标准值。2021年4月,科技部修订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园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率、园区总绿地率几个方面对绿色低碳绩效进行量化评价,既衡量园区量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也引导园区通过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图1 国家高新区2015-2019年能耗强度变化
注:0.5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中能耗强度标准值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极为复杂且长期动态变化的系统工程,国家高新区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仍面临着众多技术难点与挑战。从管理视角探讨国家高新区深化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以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路径,对推动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高新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主要挑战
结合管理实践,国家高新区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前主要面临以下技术难点与挑战:
第一,园区空间边界多样化导致碳核算边界更加复杂。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多以能耗总量和强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等指标作为考核。这一工作的关键基础是对园区的空间范围进行明确界定。在实际发展中,园区的实际开发和管辖面积往往超过了国家发布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名录中的核心区面积。在碳排放核算中,与园区外部输入的电力、热力等二次能源消耗相关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就需要明确界定园区区域和范围,即开发区面积范围、能源消耗统计范围、二氧化碳排放核算边界等,采用实际管理边界还是批准边界,这是实际工作中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
第二,高新区精细化碳管理面临复合型技术难题。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地域差异大、产业门类种类多、生产原料及产品多处在产业链后端及价值链高端,且多涉及企业核心机密,开展国家高新区定量化、精细化减污降碳协同,面临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多系统融合等复合型技术难题。在国家高新区开展绿色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编制过程中发现,不少国家高新区在碳排放及绿色发展相关的数据统计基础仍较薄弱。
第三,园区普遍对“碳达峰碳中和”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知不充分不全面。基于调研发现,园区担心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会抑制园区的发展,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从前述分析可见,国家高新区乃至许多发展成熟的园区,其能耗强度乃至劳动生产率在全国乃至园区中均处于领先,进一步降低能耗强度及能源总量的边界成本面临快速攀高的压力。如何科学客观地针对高技术产业集中的园区、高新技术支撑的传统制造业园区、传统产业为主但支撑产业链基础的国家高新区等,进行共同降碳强度但有区别地控制碳排放总量的分类指导策略,是园区普遍关心和科学决策的现实挑战。
第四,国家高新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仍存在管理制度不明确的问题。一方面是园区是否应具备执法权:一些园区原来有能源执法职能,后来随机构改革而裁撤了该职能。另一方面是园区法律执法的归口问题不明确:执法是由园区经济发展部门、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或者科技部门负责等,还需要在实践中结合不同园区的实际进行探讨。
二、国家高新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开展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中共13处部署园区相关工作,特别是“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这为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本研究结合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实践认为,需要从管理部门和园区视角同时着眼,提出国家高新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思考和建议。
1、管理部门宜推进的重点任务
(1)开展试点园区建设,首要完善方法体系和标准体系。以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选择若干代表性园区,开展试点,突破园区碳核算面临的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多系统融合等复合型技术难题,建立园区碳核算方法体系及标准,并加快完善园区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数据统计体系建立和碳管理系统建设。
(2)“一园一策”研究制定碳排放强度与总量双控目标和碳达峰路线图。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发展基础和创新资源等情况,研究提出国家高新区乃至各类园区碳排放强度与碳排放总量双控目标,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分类实施方案。建立典型产业集聚的园区低碳技术产业体系,设计园区全面深度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线图。“十四五”期间重点解决试点园区碳生产率倍增的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问题。建立多层级目标责任、主体责任、行动责任体系。将碳减排责任压实到企业,企业层面从生态设计、绿色供应链视角,全过程建立目标责任体系。
(3)完善考核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建立国家高新区碳达峰碳中和长效工作机制,营造深度低碳及碳中和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试点园区宜建立由管委会主要领导负责抓总、党政同责、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园区管理部门组织建立碳达峰碳中和专家库,建立专家跟踪研究帮扶机制,点对点加大技术支持力度;试点工作要结合园区实际,强化研究支撑和积极探索,注重积累成功经验,建立交流机制,丰富交流渠道,加强先进园区的学习交流和经验推广。
2、园区层面的重点任务
结合科技部火炬中心正在开展的国家高新区编制绿色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工作,本文进一步提出以下园区层面应重点开展的主要任务。
(1)全面定量地对园区绿色发展的现状进行摸底。通过横向纵向对标,重点分析以下方面:园区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科技创新驱动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等绿色产业和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绿色创建开展情况,包括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绿色园区、低碳园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cology-OrientedDevelopment,EOD)、“无废城市”建设、污水零直排示范区建设,企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等方面;产业链条化循环化、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等方面;总结“十三五”期间园区通过绿色发展在经济、产业、资源能源、环境质量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识别园区深化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2)系统定量地评价园区低碳发展成效。结合园区数据统计基础,至少对“十三五”时期乃至近十年间园区的能源消耗总量、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开展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动态演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园区的碳流进行核算;进而对园区的碳生产率(或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指的是与同类园区或先进园区进行比较,纵向比较指的是对园区过去一段时间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排放结构、碳生产率以及亩均效益类指标的动态变化等进行分析,研判园区当前低碳发展的态势。
(3)实事求是研判园区绿色发展挑战。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园区深化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是承上启下制定绿色发展目标指标、碳达峰路线图以及提出重点任务的关键。实践中,从部分园区编制的绿色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看,园区对挑战的认识、凝练和分析尚显不足,缺乏足够的深度和战略高度。
(4)科学地研究制定园区绿色发展的目标和指标。贯彻落实《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国科发火〔2021〕28号),重点突出产业发展强、科技创新强、资源效率高、环境治理优、基础设施好、区域一体化等方面,结合园区实际,兼顾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绿色园区等相关指标体系的结合,提出各国家高新区个性化的目标和指标体系。针对目标指标,结合国家层面对园区绿色发展的要求,按照可操作、可实施的原则,在推动节能减排、优化绿色生态环境,加强绿色技术供给、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产业、育强绿色产业体系等方面设计重点任务,落实建设项目,提高目标指标的可达性。
(5)“一园一策”研制碳达峰路线图。“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设计要综合考虑园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及储备情况、中长期产业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产业发展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定位、园区企业及细分行业的资源产出率、碳排放强度、同行业先进水平等,“一园一策”,建立资源、能源、碳排放等多要素约束的碳达峰路线图决策模型。碳达峰路线图编制需要同时考虑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反向优化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效的着力点,研究制定减污降碳不同情景下存量产业的提升目标和增量产业的准入控制门槛,以及结构优化的路径。
来源|周力:“双碳”目标下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研究,载于《中国环境管理》(原文有删改)
编辑|李孝增
策划|唐瑞哲
审核|甄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