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21年12月4日,由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和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围绕本届论坛的主题——“高质量发展下园区管理:理论与实践”发表了重要观点。张晖明提出,园区高质量发展需从最初的“专门功能”,逐步升级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载体,使园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复合功能”。(以下内容由论坛组委会根据会议记录整理)

图1 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
园区高质量发展:从“专门功能”走向“复合功能”
中国的园区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地方政府自觉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制造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兴起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园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作为吸引外资、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技术进入的平台,在园区实行“特殊政策”,包括土地批租、税收优惠、能源等生产要素供应保障,还有政府服务方式的“网开一面”等,由此呼应市场化“增量改革”的潮流,形成经济运行的相对配套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做到与既有的经济管理体制相切割,摆脱旧体制束缚,迅速集聚形成园区运行规模能力。园区开发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驱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伴随这一进程,政府需要自觉规划设置园区的政策设计和工作举措,这自然要求政府对园区工作有相应的理论认识和工作安排,建构园区管理的管理体制和园区运行管理的工作体系,以更好地接应和服务投资者。
由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园区体制和运行管理”是“自觉”学习应用发达经济体经济发展已经表现出来的“自发”的“产业集群”成长机制的成功范例。我们可以从“伦敦金融城”、“硅谷”和“环同济产业带”等园区的成长发育加深体会理解园区所蕴含的市场经济发展中产业成长与区域空间相结合的经济原理。
其次,假如说园区有“自发”和“自觉”两种不同的发展成长路径,那么,与之相关联的园区的管理也就有“内生”和“外生”两种不同建构形式。自发发育形成的园区所提出的“管理”诉求是内生的,伴随园区成长发育与园区规模和产业集群特征所提出的管理服务内容,这样的“管理”(包括体制和工作内容和管理按规范标准)自身就具有探索发育成长的优化机制和能力。而自觉设计的园区和“大推进”方式所建构形成的园区,相应建构起来的“园区管理”(特别是承担园区管理的机构“身份”和“属性”)工作内容、服务标准和工作规范等,所有这些自然需要从一开始就纳入政府对于园区建设的工作内容,总是以一种积极主动探索的态度、在实践中加以试错、不断优化,最终进入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特点的科学规范境界。由此,我们可以加深认识关于园区管理工作机制(体制、内容标准和规范)所具有“内生”和“外生”发育的特点。
第三,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园区发展和园区管理之间如何互相适配,同样存在“政府”与“市场”这样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的背后也就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伴随园区发展,如何让进入园区的企业主体有更加紧密的产业链整合合作能力,逐渐发育出园区运行的产业体系的自组织能力,如何把对于园区发展管理的外生的工作方式逐渐蜕变转化为内生的具有市场化综合服务能力,以体现“产业集群”的经济机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任浩教授等写作出版的《园区管理通论》这本大作的意义,在这里不仅是要表示祝贺,还要强调的是,这本大作对于园区发展转向高质量的学术指导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生活中的园区从最初的“专门功能”,即“招商引资”、形成“产业集聚”(园区1.0版本)到“产业集群”(园区2.0版本),走向产业与科技进步、产业与金融投资、产业与经济竞争实力,产业与区域发展、产业与社区、产业与城市化,产业与生态环境、产业与社会文化现代化(城市软实力)等,继续升级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载体的3.0版本,使园区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复合功能”,从而再创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的新辉煌。
编辑|李孝增
策划|唐瑞哲
审核|甄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