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期,多家国家高新区陆续发布2021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代表性的园区有2020年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前十的中关村、苏州工业园、西安高新区和合肥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表现亮眼,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作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阵地,以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我国国家高新区事业发展已经走过了30多年辉煌灿烂的历程,未来要提高国家高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关键要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
(图片来源网络)
多家国家高新区半年报成绩亮眼
近期,多家国家高新区陆续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呈现出稳中加固、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其中,在2020年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前十的园区中,中关村、苏州工业园、西安高新区和合肥高新区公布了他们的经济运行情况:
1. 中关村示范区
上半年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高速增长,工业总产值、出口总额占全市一半以上。 -
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38513.1亿元,同比增长31.2%;
-
工业总产值7804.7亿元,占全市65.7%;
-
实缴税费总额1583.6亿元,同比增长28.8%;
-
利润总额3758.8亿元,同比增长112.3%;
-
出口总额1721.7亿元,同比增长45.3%,占全市出口58.8%。
(图片来源网络)
2. 苏州工业园
2021年上半年苏州工业园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升。 -
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4.81亿元,同比增长15.4%,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743.31亿元,同比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01.50亿元,同比增长14.1%;
-
规上工业总产值3023.661亿元,同比增长27.0%;
-
固定资产投资223.231亿元,同比增长9.4%;
-
进出口总额517.39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出口总额254.681亿美元,同比增长27.2%。
(图片来源网络)
3. 西安高新区
2021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区经济保持高位运行,总体呈现出平稳前行、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图片来源网络)
4. 合肥高新区
合肥高新区上半年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主要指标高位增长。其中,合肥高新区GDP、规上工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等9项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开发区第一。 -
合肥高新区生产总值达61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3%;
-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9%,两年平均增长20.7%,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达74.8%,同比提升6.3个百分点;
-
进出口总额预计增长60%,两年平均增长28.7%。
(图片来源网络)
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
国家高新区经济运行情况表现亮眼的同时,从全国层面看整体还存在着发展差异较大、区域布局不协调、产业方向同质化的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以及在发展布局、发展水平、管理体制和发展定位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
1. 国家高新区“高”的内涵
国家高新区的“高”,总体上讲就是高水平,具体内涵非常丰富,至少包括以下10个方面。(1)谋划高站位。对于国家高新区的地位与作用,不能仅以区域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而要站在国家全局高度和历史尺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应坚持服务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进行系统谋划和整体布局。(2)规划高起点。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国家高新区应坚持高起点规划,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规划对园区发展和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各国家高新区发展规划制定工作的指导,把国家高新区规划质量纳入评价指标体系。(3)建设高标准。国家高新区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质量和成效,统筹安排好土地利用和建筑规模,注重提高单位使用效率和产出水平。摒弃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模式,择优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体现“高”和“新”含量;不能搞粗放经营,不能把什么“菜”都装进高新区的篮子里。(4)经济高效益。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企业人均创造价值的能力稳步提升。2019年国家高新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为36.4万元/人,是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的2.8倍;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464吨标准煤,平均能耗进一步降低,更是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高新区应继续践行绿色发展,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政策,促进生产效率不断提升,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图片来源网络)
(5)企业高成长。从企业数量看,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当年新增注册企业数量持续提升,2019年,全国169家高新区当年新注册企业61.9万家,平均每个高新区新增3600多家企业。从企业质量看,目前,以瞪羚企业为代表的高成长企业逐渐取代传统工业企业,成为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新名片。2019年国家高新区纳入统计的14.1万家企业中,3336家高成长企业入选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国家高新区整体瞪羚率达2.4%,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高成长企业科技创新动力强劲,将成为持续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6)研发高强度。从研发投入总量看,国家高新区企业R&D投入占全国企业R&D投入的一半左右;从投入强度看,国家高新区企业R&D投入与园区GDP的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一直是国家高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成果产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质量及R&D强度,已成为衡量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7)人员高素质。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结构在不断优化,高学历化和高技能化趋势比较明显。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不断提高,且其增速明显高于其他学历人员,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也快速增加。同时,国家高新区人才集聚也存在不平衡和短缺现象。多数人才资源集中流向了一线城市,中西部地区的国家高新区普遍反映人才资源不足。如何吸纳集聚更多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8)服务高质量。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国家高新区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基础,包括了政、产、学、研、用、金、服等各类创新主体相互有机作用的全生态链条。各国家高新区纷纷积极探索有效的创新创业政策措施,加大创新创业资金支持,不断创新投融资服务模式,加大创业孵化载体建设,以及发展创业服务机构等,都是为了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吸引更多创新要素,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这是在推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中需要持续破解的重要命题。(9)管理高效率。在国家高新区的管理中,地方应给予其明确的管理权限,这样更加有利于国家高新区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充分了解自身的活动范围,提高优化自身发展。当然,在推进国家高新区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适当“放权”,即在提高国家对高新区的组织领导基础上,赋予国家高新区更大的管理自主权限,引导其在积极创新的同时能够稳妥发展。(10)开放高水平。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应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创新合作、整合创新资源。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在国际创新合作、国家人才集聚、国际创新成果、国家贸易交流等方面发展迅速,但不同区域、不同类别高新区的国际化水平差异较大,呈现明显“东高西低”的不平衡局面。 2. 国家高新区“新”的内涵
国家高新区的“新”,主要是以新技术为核心,具体内涵非常丰富,至少包括以下5个方面。(1)发展新技术,衍生新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新技术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核心动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我国确定了不同时期重点支持的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和“卡脖子”项目。例如,近年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等。对此,国家高新区在产业布局中,应因地制宜予以重点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
(2)打造新业态,产生新模式。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迫切需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产生和发展。2020年7月,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发改高技〔2020〕1157号),提出了支持融合化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15个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具体举措,涉及线上服务新模式、产业数字化转型、新个体经济、共享经济等4个方面。国家高新区应因时而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相关新业态、新模式。 (3)建设新基建,引领新制造。国家高新区经过多年高速发展,整体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亟待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基础,以推进技术创新为抓手,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从而使经济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新基建将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向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渗透,为其赋予更多核心要素,推进产业流程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助力“新制造”。国家高新区应抓住新基建发展这一重大机遇,加快新基建、新制造相关领域的产业布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图片来源网络)
(4)谋划新布局,开辟新空间。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多数国家高新区原有发展空间不足。但是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急剧增加,各地高度重视国家高新区的品牌效应,通过扩区或代管乡镇等方式,实际赋予国家高新区的管理范围已远远超出了批复范围。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优化各地国家高新区的区域布局、产业布局,明确合理管理范围,拓展合理发展空间,推动其与所在城市的产城融合、产基(础设施)融合、产效(率)融合、产生(态)融合,可以促进国家高新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5)研究新政策,出台新措施。虽然国家高新区多年来在政策先行先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时代国家高新区依靠区域性优惠政策形成的发展优势已不复存在。国家高新区要一如既往地发挥先行探索功能,大力开展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切实承担起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这迫切需要新的政策支持。同时,各地国家高新区也应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出台更多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新措施,还要为促进国家高新区共同发展不断分享好经验和好做法。
来源 | [1]数据来源: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官网,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官网,央广网,人民网
[2]肖 渊,高春东,魏颖,王振波:关于做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和“新”两篇文章的一些思考,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第1期(原文有删改)
编辑 | 李孝增
策划 | 唐瑞哲
审核 | 甄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