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泾科技型中小企业抗击疫情、复工复产情况调研简报
“活下去”,是最能代表2019年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关键词。随着宏观经济的向好、政府政策的释放和融资环境的改善,严冬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似乎看到了春天即将来临。然而2020年新春以来,蔓延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所有产业领域几乎全面停摆。这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是遭遇了现金流断裂、产业链受阻和员工难以返城复工等各种困难。在这波疫情“倒春寒”下,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正面临着生存发展的“生死劫”。
前期,在所有开发区人的坚守和奋斗下,开发区抗疫工作有条不紊,开发区运行保持良好可控状态。目前,开发区又面临如何统筹抓好复工复产的问题。要在保证疫情稳定的前提下,保运行、促发展,针对性解决开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实际困难。因此,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开展了专题调研,以期能用最真实的一手数据为开发区下一步工作提供支持。
01 调研背景
高科技企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漕河泾开发区拥有各类科技企业3600余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500家,占开发区科技企业总数近七成。2018年以来,国内经济“三期叠加”和中美贸易战等内外部因素交织,使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期间,漕河泾开发区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面临了市场需求减弱、融资渠道紧缩的困难,开发区企业利润总额持续下降,创新创业信心受到重挫。
直至2019年底,随着宏观环境的持续改善、政府政策的持续加码和园区扶持的持续支撑,开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出现弱企稳、缓复苏的讯号。而新冠疫情叠加所带来的经济停摆效应,对企业持续经营又带来了巨大挑战。
2月10日以来,根据上海市政府的要求和临港集团的部署,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积极行动,狠抓开发区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为了解疫情对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统筹抓好复工复产和保运行、促发展各项工作任务,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组织开展电话调查、问卷调研和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调研,依靠详实的调查研究,以期掌握开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创新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确保落实、落细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使开发区产业经济恢复到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
02 调研总体情况
截止至2月25日下午15时,共回收有效调研问卷438份。从提交问卷企业的规模分布来看,包括总部型企业25家、规模以上企业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初创企业365家。
从提交问卷企业的产业领域来看,前六位的技术、产业领域分别是:软件、互联网服务(占43.30%)、电子信息-信息通讯(占24.74%)、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服务(占22.68%)、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占13.4%)、工业自动化和工业软件服务(占8.25%)、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占8.25%)。
应该说,参与问卷调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论从规模或产业领域来看,样本均能较好地与开发区实际情况相匹配。
03 调研结论摘要
1、总体看,调查显示截止2月19日,83.25%的被调研企业已经复工复产,其中,98%的初创企业已经复工复产。此外,预计2月底,将有91.39%的被调研企业复工复产。且绝大多数的复工复产企业均采取了适当的防控措施和灵活的办公形式。
2、从企业经营状况来看,调研显示疫情对企业近三个月内的生产、经营活动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其中超过半数的企业影响较大或影响严重。不利影响普遍集中在资金链紧张、业务订单量减少、生产或经营成本增加、产品 (服务)销售渠道受阻等方面。
结合产业领域分析企业经营状况时,调研显示电子信息(信息通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产业领域企业受影响程度最大,超过半数的企业流动资金支持不足3个月,其中初创企业则更甚。
3、从产业链运行状况来看,调研显示疫情对未来半年内主要产业的原材料、库存、生产、运输、订单等供应链各环节带来了困难;部分产业受到冲击,海外合作受阻。
结合产业领域分析产业链运行状况时,调研显示工业自动化、工业软件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服务,电子信息(信息通讯)等产业领域企业受影响最为显著,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下游企业营销计划或市场推广受阻。其中,有65.59%的被调研企业反映,疫情对企业进出口、商务交流、技术交流等海外合作产生了影响,国外企业已有计划替代中国生产商,部分上下游企业打算迁往国外。
但可喜的是,调研也显示开发区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技术研发,提供了疫情防控关键产品和服务,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生命健康产业相对具备优势。调研显示45.91%的被调研企业具备疫情防控物资的研发、生产能力。其中3M、巨哥电子、烨映电子被纳入政府防疫物资采购征用名单;之江生物、捷诺医学、锐翌生物、裕隆生物、派森诺等加快研发、生产病毒检测试剂盒。在这些企业发挥作用的背后,开发区及时为这些提前复产复工企业提供口罩、消毒液等紧缺物资,落实假期配餐等保障工作;同时,积极协调上下游企业提供支持,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关键技术、产品的供应链安全。由于疫情防控,大部分初创企业难以获得订单,在产业系统中十分艰难,开发区孵化基地企业宜硕科技、壹站供应链、鸿研物流、绿联软件、根派信息等在疫情防控和保障相关技术、产品开发中表现亮眼。
4、从创新创业活动来看,绝大多数企业表示疫情对未来企业创新研发产生不利影响。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疫情使得市场需求下降或不确定性增大,且获取投资、技术等创新资源的难度也陡然增加。为此,企业计划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其中66.67%的被调研企业将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开发;51%的被调研企业将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渠道;17.74%的被调研企业将缩减企业规模,收缩市场。
但调研中也发现,有6.16%的被调研企业(27家)认为疫情对创新活动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分析这27家样本企业发现,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工业软件服务等技术、产业领域,仍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活力。而软件、互联网服务领域,在部分“疫后”产品市场形成了新的创新创业热点。
04 开发区支持企业经营、促进产业发展的措施
春节假期以来,漕河泾开发区按照上海市政府颁发的《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文件要求,全力保障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做好企业节后复工复产的保障工作。
调研显示,企业对于政策扶持最为迫切的先后是:降低税费成本、加大物业租金支持、获得稳岗补贴;同时,近半数企业希望降低用工成本、加大融资支持。
为此,漕河泾开发区正全面制定并落实支持企业经营、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首先,针对企业关于降低税费成本的需求,开发区将积极对接国家、上海市、徐汇区相关政府部门,反映企业的切实问题,及时研究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做好对接、落地工作。
其次,对企业关于加大物业租金支持的需求,根据市国资委和临港集团的统一部署,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已于2月18日出台关于落实减免中小企业房屋租金的实施细则。下一步,将进一步对开发区企业进行排摸、梳理,落实扶持措施。同时,漕河泾开发区还将依托国家特色载体建设项目资金,对开发区自有孵化基地内的初创企业进行分类支持。
再次,针对企业关于加大研发资金支持的需求,漕河泾开发区创新服务思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项目上加大服务资源投入,全面推出网络培训直播课。上海市创新资金直播课作为全市首个政策直播课,企业参与人数超过4000人,政策覆盖面大大超过往年,目前,漕河泾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最新政策、疫情期间劳动人事关系处理、初创企业自救之路等网络直播课程陆续上线,近期还将安排商业计划书撰写、疫情期间财税政策分享、战疫期间企业维稳与自救指南等网络课程。下一步,漕河泾开发区还将进一步加强对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项目的政策服务力度,政策服务专家将为企业提供实时的在线咨询辅导。
最后,针对企业关于加大融资支持的需求,漕河泾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已安排2.5亿元的全年融资贷款计划,为企业提供50万-2000万元低息信用贷款,争取做到基准利率。2月27日,漕河泾开发区组织开展2020年度第一场网上贷审会。目前,10家开发区内企业已提交贷款申请。
05 对我国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启示
开发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阵地,承担着促进国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冲击,全国产业园区的运营和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此,各类产业园区不仅要在疫情防控中要守牢底线,更要在后续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不失时机、系统安排,调配各种力量,保障开发区企业和开发区自身发展的平稳和可持续。
一是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千方百计促进开发区企业发展。全面对接联络开发区企业,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把相关扶持政策落地落实,争取更多政策支持、资金支持。
二是提高开发区间产业合作能力,发挥产业链网群式效应。各产业园区应深化产业链合作,提升装备生产、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的优势,同时,还应加强研发创新合作,为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打下基础。
三是重视和提升智慧服务能力。一方面,能够提供“招商”、“科技、产业政策”、“人才招聘”、“商务配套”等在线智能服务系统,另一方面,要建立“流程化”服务机制,实时跟踪、动态管理,提高开发区服务覆盖率和服务提供效率。
四是提升开发区和其它相关主体的共担共治能力。开发区的发展有赖于开发区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只有加强开发区和其它相关主体的统筹,树立开发区、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共同应对的理念,建立调动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提升开发区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走上开发区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次疫情中,暴露出我国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短板,也为接下来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思路。针对未来可能再次出现的“黑天鹅”事件,开发区要“未雨绸缪”,构建中长期的战略研究和预警机制、制定系统性的应对策略。当“黑天鹅”事件发生后,开发区还有备选方案、备用物资、“外援”支持,会极大地增强抗风险能力。
作为园区3600家科技企业的坚强后盾,漕河泾开发区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全面部署,深入落实临港集团的各项措施,对接好市、区两级政策资源,聚焦当下要解决的问题,将企业复工复产工作落实到位,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推动科技产业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漕河泾科技服务直通车:《开发区研报:构筑企业发展护城河,建设产业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