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特色园区经济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受规划建设、缺乏高质量发展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园区经济发展也遇到了瓶颈。本文将简单从园区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推动建成货物贸易量第一大国、积累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经验所起的贡献,以及在系统发展思维和抗风险能力方面的不足与待提高之处作回顾与展望。
01 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从所在地看,经济园区一般是所在地市或省会城市的发展引擎,一些县设立的工业集中区更是整个县域经济的翘楚。从全国看,所有园区占据全国GDP较高比重,成为国家经济重要支撑。
从产业看,园区中的企业往往是行业龙头企业,或者在园区中已经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形成行业产业集群,建成了世界齐全的工业体系。
具体而言,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超过25%。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的产量占据世界第一。在广度上,目前我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02 推动建成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1. 优化外贸经营主体,扩大外贸对象
一方面,园区企业相对都是优质企业,产品面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很多外企企业纷纷进驻园区,本来就有自身内部贸易和国际采购。因此,园区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跨国公司;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外贸发展活力,从而推动我国外贸全球占比提升到2018年的11.75%,高于同期美国的10.87%。

来华外资企业(来源网络)
2. 优化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促进对外贸易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后,首先向当地欠发达地区扩张,然后国家通过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开辟新的园区承接外向型产业转移,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总体增长全国贸易额。
3. 优化贸易结构,打造外贸竞争优势
园区打造中国品质、中国服务、中国品牌、中国技术的外贸良好形象,着力推动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和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不断推进外贸模式创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培育贸易新业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调发展。同时,积极扩大进口,推动外贸平衡协调发展,提升外贸增加值。
03 积累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经验
1. 建立园区发展体系
不仅有城市特区、特区城市,还有特区中的特区;不仅有商务主管部门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边合区、跨合区、境外经贸合作区、自由贸易区,还有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工信等部门的国家级新区、现代农业园、汽车产业园、高新区等;不仅有国内的园区,还有国外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经济走廊;不仅有国家级中心城市,还有城市集群和大湾区,还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一体化成片开发的开发区
2. 走出贸工技一体化发展道路
先是一般贸易,再次是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然后是频繁进出的转口贸易和中间品贸易,逐步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文化贸易等高附加值贸易,甚至开始数据贸易,逐渐形成贸工技一体化的外贸发展格局。三是形成产业发展路径。首先是政府主导,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优惠政策,推动企业落地实现产业引领和发展;其次是规划先行,政府对空间进行全面规划,有城市和园区发展规划。对时间进行全面规划,不断有五年规划。
3. 载体建设
例如经济园区、政府融资平台,从而推动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国有经济在园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国家农业科技园(来源网络)
4. 试点了大部门政治体制
各园区解决了机构臃肿弊端,提高了工作成效,实现了精兵简政。例如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仅设党委、管委会、纪委,然后下设党办加挂管委会办公室牌子、党群工作部、综合治安办公室、纪委办、环境与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与交通运输局、科技经济发展局、投资促进局、教育文体旅游局、民生保障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十几个部门,而一个县级单位,则设置高达近150个甚至200个科级部门。从具体部门看,开发区一个科技经济发展局,对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安全生产监督局等多个部门,真正建立了大部门制度,实现了精兵简政。
泉州经济开发区(来源网络)
04 欠缺系统发展思维与抗风险能力
1. 发展思路不清晰
一方面,近年来,各类产业园区数量大幅增加,出现功能重叠、资源错配、效率损失等问题。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产业政策引导不足,缺乏深入思考和系统思维,在规划时忽视本地现实条件和自身特色,在招商引资时造成产业定位不准、不配套等现象。
苏州工业园(来源网络)
2. 抗风险能力不足
园区经济大都是外向型经济,不断遭遇国际贸易争端,无法成为贸易战的避风港。
自主发展能力薄弱。苏州工业园、天津泰达、上海浦东新区等园区发展较好,但从整体发展来看,大多数园区自主发展能力依然薄弱,存在产业集聚度不高、传统产业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大项目引进不足、辐射带动性不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水平落后等问题。此外,园区是创新经济实体,发展质量亟待提高,科技研发水平亟需突破,亟待培育新产业集群。
来源 | 杨枝煌:中国特色园区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载于《中国县域经济报》2019年9月30日(原文有删改)
编辑 | 韩宇航
策划 | 吴逸凡
审核 | 甄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