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行业动态 
 
【园区发展】环保产业园的发展及政策的四条建议
来源: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浏览次数:959 日期:2019/09/13  加入收藏

引言

在国家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尤其是蓝天保卫战,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同时,为响应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基调,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及沿江11个省市,先后制定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并指出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要抓好污染防治,加大环保技术成果转化。


编者评述

绿色发展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于产业园区而言,如何形成绿色健康的发展体系也日益成为重要课题。对于环保产业园区而言,其发展重点是形成和推广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与产业链,为我国的环境发展做出贡献。环保园区的出现为我国环境保护的推进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环保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烦恼,由环保产业园区在背后提供技术支持与一站式服务可以更高效更便捷地解决诸多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列举了四条在环保产业园技术推广与发展层面的建议,在理论层面上为环保产业园的发展打开了道路。

但事实上,在我国产业刚刚起步的大环境下,要快速达成这些理想化的要求是有些困难的,目前大部分的环保园区规模较小,产业链条尚未完善,依然苦恼于如何形成具有高效市场竞争力的低成本产业链条及园区核心产业的扩张与推广,其发展水平较先进国家而言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园区企业的关注点可能更多的集中在对园区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不同建议的动态规划上。此外,本文提出的发展建议对环保园区的针对性尚不明显。从环保园区本身特性的角度出发,其产品对一般企业而言没有过多的需求与依赖,为解决这一供需不不平衡,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对一般企业环保水平的要求,直接或间接地要求重工业企业购买相关产品,帮助环保园区打开市场。在技术创新层面,可鼓励更多类型的企业和产业园区加入到研发当中,拓展环保园区的渠道链条并完善创新机制。


正文

环保产业园是科技与工业的综合体,是以环保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其任务是研究、生产和推广环保产品,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因此,如何发挥环保产业园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蓝天保卫战,值得深入研究。

【案例】

盐城环保科技城(以下简称“环科城”)成立于20094月,是江苏省唯一以环保产业命名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科城以大气污染环境治理为特色产业,先后获得国家环保产业集聚区”“国家雾霾治理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集聚了全国大气治理前10强中的7家企业,能够为需求方提供烟气治理一站式解决方案。目前,环科城集聚了主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24家、规上企业118家和40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全国认证齐全的6家大气治理企业中有4家落户园区。目前,环科城在绿色能源、清洁生产、区域治理、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8大技术体系,拥有30多项国际领先技术,特别是煤炭清洁燃料、催化剂再生、膜技术、土壤修复等方面拥有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销售市场覆盖美国、德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环科城内企业纵向比较来看,其企业多为环保装备产品和节能装备产品,环保科技研发和环保服务所占比重较小;横向比较来看,其企业数量多但整体规模偏小,低端传统产品所占比例较大,技术产品的同构化发展、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突出。

1 第七届盐城环博会环保新品及未来绿色技术路演(来源网络)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园较多,发展状况却参差不齐,如大气环保产业园的发展,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集聚效应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在环保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商品化等领域缺乏切实有力的指导。如何保证环保产业园的技术有效宣传推广、优化产业园内相关资源配置,将现有的技术快速推广应用,是实现环保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效益。本文对中国环保产业园的技术推广和发展建议如下:


No.1  加大政策支持和完善

一是资金激励政策。增加科技研发投入资金,园区内应健全科技投入体系,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引导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支持成长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加大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激励引导作用。实施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应用推广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性局面。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7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中提出:知识产权保护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探索知识产权股权、知识产权分红等激励模式,激励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支持国内企业和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专利池,鼓励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园区担当专利顾问,推进知识产权集聚区、示范区建设,搭建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推动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

三是人才鼓励政策。科技人才聚集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关系,创新人才政策协调机制,加强人才政策与科技、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政策的衔接配套,形成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体系;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到园区创新创业,对其创业项目知识产权申请、成果转化和推广给予政策扶持。


No.2  构建园区完整产业链

为提升园区的整体水平,环保园区内应集聚一批产业链上下游的环保产业,进一步加强科研单位的入驻、同类企业的集聚、完备金融、法律、风险投资等配套服务业,组成全产业链,形成链接紧密和运作灵活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使园区内企业密切链接,共享资源,联动发展,降低技术研发、推广成本。比如盐城环保科技城就是典型代表,园区内环保产业链中间环节发展较为完善,而两端产业链较为薄弱。因此要想做强环保全产业链,必须进行两端拓展,即产业链前拓和后延,以加强产业链两端的业务能力,为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提供支撑作用。产业链前拓即打造研发创新竞争力,开发自主创新技术,依托国内外知名的环保研究院加快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建设,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链后延即专注工程服务总包领域,发展环保服务业,将服务业作为产业集群的主要竞争优势。一是打造有助于环保技术研发、推广的金融服务平台;二是打造国际招商引资大平台,从而大大提升产业服务水平,形成环保技术服务、环保工程总包等专业化环保服务的输出能力;三是建立技术推广服务机构,构建技术评估、筛选、推广服务体系,完善从研发到销售的每个产业链环节,使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环保产业园的蓬勃发展。


No.3  增加科技创新与国际技术合作

环保产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创新,建议设立环保科研基金,鼓励园区技术多样性和企业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应具有前瞻性,能够响应未来市场需求。充分利用产业园内研究机构的优势,并进一步拓展,引进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创新技业务 56 实践交流术首先在园区内进行集成、孵化、示范,示范效果好的技术再向成套化、尖端化、系列化发展,加大推广和应用,解决科研和产业缺乏关联的问题,有效促进创新技术的产业化以及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建立。

此外,还应发挥园区区位优势,引进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机构。鼓励企业实施产品出口、海外投资、技术并购等“走出去”战略,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气污染治理设备领域做大出口规模。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便利化服务支持体系,设立“走出去融资担保平台”“‘一带一路’发展基金”等,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权益保障、资金支持、风险预警等服务。积极链接硅谷、以色列等全球创新创业高地,与国外园区合作共建国际园区,探索“国外孵化、国内加速”新模式,推动跨国创业、技术转移和人才引进。在巩固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基础上,鼓励企业继续深度开发中东、拉美、东南亚市场。


No.4  推进“政产学研用融”一体化

技术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技术推广机构的设立更能有效链接技术供需双方,推进技术转化。

“政产学研用融”模式是一种创新的技术推广模式,其最终目标为“用”,因此该模式秉着技术能应用、其他要素辅助和助推的原则,强调整体性优势,发挥各要素的不同作用,将有助于促进大气环保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拓展研发产业化路径,提高技术转化的效率。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政府引导。环保产业是政策引导型产业,政府起引导和助推作用,负责市场的宏观调控,其内涵体现在梳理技术推广存在的障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法规、规范和培育技术市场;实施顶层规划、制定科研专项、引导技术储备;监管技术市场、开展技术评价、制定技术目录;促进研发机构、高校主管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如职称评定,岗位管理,考核评价制度。

二是服务平台或组织链接。科技服务平台是通过整合集聚科技资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活动作支撑和服务的组织。环保技术服务平台或组织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和信息化的高效性、广泛性,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和接触面,在模式中主要起媒介作用,具体为:通过技术对接会、展览等进行技术展示宣传,让企业和市场能更加及时接触;负责技术供需对接,实现“用户需要—企业解决—科研院所针对性研究—企业实用性革新—用户产品体验”的双向融合和对接;提供综合服务,包括技术推广中的品牌战略、市场布局、资源链接、融资服务等,做好保障工作。

三是企业为推广主体。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主要负责技术创新,确立技术产权;尊重市场规律,进行技术联盟,挖掘并增强客户粘性,开展技术推广对接,进行“以销定产”订单式生产等;与科研院所结合,加强前沿科学和实用技术结合,将科研技术及时示范应用推动技术转化,同时将市场前瞻性需求反馈于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保障技术推广落地。


来源 |环境保护 2019 年第7·刘兆香等;我国环保产业园的发展及政策建议——以盐城环保科技城为例(原文有删改)

编辑 | 杨诗郁

策划 | 吴逸凡

审核 |   



 
返回上一页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1994-2014 tdi.tongji.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彰武路1号 邮箱:tongjidi@163.com 微信公众号:TongJi-DI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