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行业动态 
 
【园区产城融合】从园区到城市:科技城的要素与联动
来源: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浏览次数:425 日期:2019/08/27  加入收藏

近年来,随着全球创新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功能体系日益复合,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纷纷以“多元、交互、融合”为发展理念推进科技园向科技城转型。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基础上,认为科技园向科技城转变,需要重点在要素与联动上。这一战略布局对科技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科技城的要素网络

传统科技园或产业园发展中,产业基地往往处于核心地位,而研发也更多是围绕某一产业的规模化制造环节而形成的应用研发、设计、中试、营销等相关环节。而在科技园向科技城转变过程中,区域发展逐步从围绕产业基地转向围绕创新链发展,人才、资本、服务等要素越来越重要,需要围绕创新链布局相关资源与服务链条。

1.围绕创新链布局服务链

一方面,重点推动企业研发中心、共性技术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检验检测机构等研发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围绕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需求,积极引导新型研发机构、专业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等科技服务机构集聚,借助市场力量形成完整的创新产业链,实现创新知识由研发机构、新型研发公司、商业孵化器、风险投资到新商品的转化,强化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服务。

2.围绕创新链布局资本链

一方面,通过集聚与创业阶段相匹配的创投基金组合,构建相对完善和高效运作的风险投资体系。如硅谷企业拥有从创业初期的天使资金、风险债券、职业投资人、风险投资到成熟期的纳斯达克上市等一整套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又如,以色列特拉维夫市政府建立了非常详细的各类企业发展情况数据库,通过参考这一不断更新的数据库,并通过专业的金融分析工具分析各类企业的最优融资模式和规模,使得资本配置更加有效与合理。另一方面,科技城主体也可尝试投资参与外部专业园区、专业孵化器、加速器,远期通过收购外部物业建立运营专业园区等方式辐射外部产业化基地、专业孵化器、加速器等。

3.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

一方面,充分依托本地乃至外部高校、科研院所的教育、培训和人才资源,与本土企业与机构合作,建立适用性人才培养基地。如东京通过建设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实施“亚洲人才育成战略”“亚洲人才银行”等举措,强化大学、研究机构与政府间协作。另一方面,拓展人才概念范畴,除了研发类人才外,也应强化风险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的管理人、投资人、经济人等人才引进。


(二)科技城的主体联动

创新创业不是某几家企业或某几个部门独立的工作,因此,在创新要素集聚的基础上如何促进主体间的高效互动,形成整个科技城的良好创新氛围和可持续的创新活力成为关键所在,而这恰是传统科技园建设中容易忽视的。

1.依托载体配置资源

科技城应充分依托新型研发组织、创新创业联盟、专业协会等服务平台,密切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网络关系,探索自由灵活的要素配置机制,更好发挥各种要素的组合效益。如目前活跃在中关村的创新型社会组织已达百余家,已经成为继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后的创新“第三极”。又如上海成立了全国首个区域性众创空间联盟,在创业孵化、投资、培训等领域积极共建共享资源,成为推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

2.鼓励研发合作融入创新网络

全球化格局下,科技城应注重对国际资源和市场的联结性,发挥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功能。如英国的科学城战略整合了各类区域发展战略,并建立科学城行动联盟,选择专人负责科学城各种项目的运作,形成一致的对外窗口加强国际联系,培育世界级的声誉。又如韩国大德科学城在构建之初就重视与外部研究机构、企业的联系,通过委托研发、联合研发、购买技术或者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与交流,形成了以科学城为重要节点的区域性研发网络和资本网络。

3.拓展交流平台孕育创新氛围

创新作为一种空间嵌入过程,行为者之间社会和经济关系的互动是推动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应通过政策鼓励推动行业联盟、研发机构与企业间合作等积极互动;另一方面,应更多为行业交流、个体社交等“非正式互动”营造发展空间,引导更多的“咖啡馆孵化器”等新兴业态入驻,为跨界人才的深度交流提供场地与增值服务。如英国纽卡斯尔科学城致力于创建可以网络化互动和合作的科学社区,通过组织非正式地拓展项目和网络活动增加合作机会。同时,拓展公众的科学意识和参与感也十分重要。如英国的科学城在改造过程中十分重视通过学校、博物馆、城市举办的科学节等各种载体来提升公民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养,培养思辨和创新精神。


来源 |科技管理研究 2019 年 第7期·徐珺、张云伟;从科技园迈向科技城的“三大战略”转向(原文有删改)

编辑 | 杨诗郁

策划 | 吴逸凡

审核 | 甄   杰




 
返回上一页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1994-2014 tdi.tongji.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彰武路1号 邮箱:tongjidi@163.com 微信公众号:TongJi-DI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