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了将深圳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龙头城市之一,此次意见的发布被认为为国家一系列战略形成了带头效应。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7000万人口,要建设一个充满活力、朝气和激情改革开放区域,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强劲活跃增长区。深圳具备承上启下、突破前行的地位,对包括深圳在内的广东而言,如何学习香港在世界上领先的营商环境,是一门新的学问;对香港、澳门而言,如何与广东加强合作,形成新的发展态势,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同样对深圳做出定位: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图1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龙头城市之一深圳(来源:网络)
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深圳这座城市再一次肩负重任,承担起先行探索的使命。近40年以来深圳发展成绩举世瞩目,其中,深圳产业园功不可没。200多个产业园帮助大大小小的高新科技企业快速落户、快速成长和淘汰,孕育出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
为了更好的了解深圳产业园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深圳产业园的开发环境,其次分析了深圳产业园的发展现状,接着文章对深圳产业园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最后文章以蛇口网谷为案例,具体展现了现阶段深圳重点产业园的政策支持、产业发展目标以及产业配套等。
01 深圳产业园开发环境分析
1.经济运行稳定
近几年,深圳经济运行总体稳健,深圳市2019年上半年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了12133.92亿元,增长7.4%。同时,深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0.1:39.1:60.8。

图2 2014-2019深圳GDP总量及增速情况(上图),2019上半年深圳三大产业占比情况(下图)
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外来人口涌入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吸引了大量人口。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1302.6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83万人。其中,常住非户籍人口占比重65.1%。为吸引人才,深圳放宽落户条件,出台人才税收优惠政策,筹建安居房,预计深圳常住人口增量将进一步扩大。


图3 2014-2018深圳常住人口(上图),2018年深圳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占比情况(下图)
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政府政策支持
从2019年初起,深圳就受到来自经济、科技、贸易等诸多方面的政策辐射。既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区域总体战略,也包括《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区方案》《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等具体措施。
4.产业发展需求
深圳的产业结构凸显“三个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0.9%;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70%;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占GDP比重60.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至70%以上。其中,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战略新兴产业包括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互联网产业等。未来产业包括:机器人产业、海洋产业等。

图4 深圳重点产业(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02 深圳产业园发展现状分析
1.弱政府、强市场
深圳产业园区最大优势是充分尊重市场:弱政府、强市场,完全按市场化的资源最优化配置。深圳的产业园遍布深圳各区,产业园的运作方——第三方中介公司接手之后,便按市场需求设计打造,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招商承租出去。在全国各大城市当中,深圳产业园区发展最早,也最成熟,无论是产业园区开发、运营、从业人员,都走在全国前列,市场化程度也最高。
2.筑巢引凤到腾笼换鸟
深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此时园内主要企业包括玩具厂、制衣厂、五金厂、雨伞厂等;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置换为高端产业,汽车产业、金融业、文化创新产业、物流业、装备产业等占据主要地位。
3.紧跟产业升级步伐
深圳产业园市场化程度高,政府和企业之间配合默契。深圳政府确定产业战略方向,制定产业扶持和吸引人才的政策。其产业园区运作方会反复研读政府规划、产业及人才政策性文件,紧跟产业升级步伐。

图5 深圳重点产业(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4.逐步趋于智慧化
2018年《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推动产业园区智慧化建设。完善园区光纤宽带、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和免费WIFI等基础设施优化覆盖。建设基于园区的云平台,鼓励园区面向入驻企业提供各类云服务。以特色重点产业园区为试点,形成一批信息网络高速泛在、精细管理高效惠企、功能应用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的“四高”智慧园区。
5.仍面临四大痛点
近年来,随着深圳经济的腾飞,深圳产业园区建设也是突飞猛进,但是深圳的产业园区还存在4大问题。
用工成本高:2019年夏季深圳月平均薪酬超1万,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用工成本不断压缩企业利润。
企业租金贵:当前深圳全市工业厂房的租金低于北京和上海,但高于广州的水平。诸多实体企业主在过快上涨的厂房租金之下苦不堪言。
工业用地少:近年来随着金融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入不断加快,产业园蓬勃发展,同时深圳可供开发的土地空间已经基本饱和。
产业空间错配:随着深圳产业经济换挡提速,产业空间错配问题也有所突出,很多优质创新企业发展空间严重不足,一些小型产业园区因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而出现闲置等现象。
03 深圳产业园未来发展趋势
1.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深圳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加快构建泛在高效信息网络,以产业跨界融合和智能化发展为主攻方向,建设全球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壮大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硬件、高端软件等产业,前瞻布局柔性电子、量子信息等前沿高端领域。

图6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2.园区产业“瘦身”“增高”
在深圳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大背景下,推动产业提质升级是园区“二次创业”的根本。园区产业的变革可以总结为两个词——产业门类上“瘦身”和产业提升上“增高”。
3.产业园区走向综合城区
随着产业园区的演化和发展,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城市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区内并存聚集,从而推动了产业园区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逐渐走向融合。
4.产业招商精细化运作
产业招商是园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其成败直接影响园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目前的很多园区招商模式还停留在点式突破的“游击战”,个人激励强、项目导入快,但招商体系不健全、整体营销力度不足,不利于未来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未来,产业招商的精细化运作。
5.园区品牌化和“连锁经营”
在园区经济“泛滥”的今天,“软实力”已经成为打造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筹码。中关村科技区、张江高科技园、漕河泾开发区等历经多年打造,在国内建立了较大的品牌知名度,目前这些园区受制于土地资源限制,都在积极运作“飞地”园区,走上品牌输出之路。
04 深圳重点产业园案例
蛇口网谷位于南山区蛇口工业五路,建筑面积约42万㎡,是南山区政府与招商局蛇口工业区联手推出的一个融合高科技与文化产业的互联网及电子商务产业基地。

图7 蛇口网谷(来源:网络)
园区定位方面,蛇口网谷力争通过转型升级、产城融合,将蛇口建设成为高端服务业和创新产业先行示范区,在自贸区新的机遇下,为培育世界级企业创造创新的便利产业生态,实现“再造新蛇口”战略目标。
政策支持方面,目前南山区政府及市政府对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文化创意企业提供租金补贴扶持政策,区政府补贴25元/㎡,市政府补贴25元/㎡,最高可获50元/㎡。
产业发展目标方面,蛇口网谷力求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质量,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集中突破关键技术,占据产业链关键环节,主要面向三个重要领域,即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物联网,通过园区的不断运营,实现产业的核心聚集区。

图8 蛇口网谷细分产业布局(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产业服务方面,智慧园区平台提供了涵盖物业服务、产业服务、生活服务、配套服务等诸多线上服务新体验;政企服务大厅提供了政策咨询、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社保、身份证、出入境等百余项业务的咨询和办理;招商局集团金融业务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和资产管理等四大领域,助力企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孵化器、加速器、科研基地共同服务企业生命周期,例如厘米空间已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三为一体的多功能创客空间,总面积超1万平;网谷双创街将清华资源导入、双创培训教育以及科技技术转化等;承接央视“熠星创业大赛”“创新南山创业之星”大赛、深圳“逐梦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项创业赛事。
配套服务方面,园区内配有企业家俱乐部、网谷咖啡、会议室、便利店、员工食堂、公共活动空间、瑜伽健身等项目,园区周边配有汇港城、海上世界、沃尔玛等休闲购物场所,以及育才小学、育才中学、蛇口人民医院等居民生活场所,正逐步实现“产城融合”的未来愿景。

图9 蛇口网谷配套服务布局(来源:网络)
在先行示范区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双重建设背景下,包括蛇口网谷在内深圳各大产业园正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应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及政策优势,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园区范例。
来源 | 中商产业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专题——2019深圳市产业园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原文有删改);新民晚报: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更富想象空间
编辑 | 唐瑞哲
策划 | 吴逸凡
审核 | 甄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