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行业动态 
 
【特色小镇】基于根植性视角的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探讨
来源: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浏览次数:659 日期:2019/01/15  加入收藏

本文从根植性的角度探讨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建立了“特色”形成的理论体系,将根植性的表现形态分为自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基础以及市场需求偏好这三类,分别从这三个方面研究特色的形成,并得出根植性本身具有独特性、网络性、发展性、继承性和易逝性的特性。根据根植性的理论原理,本文对我国第一批特色小镇进行分析,总结出各区域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特征,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引言

当前,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浙江、北京、云南等省市已经走在了前面,引起了社会、学界的关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依然存在以速度为导向的城镇化方式,这种方式忽视了特色的塑造,比如小城镇建设盲目模仿大城市,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使小城镇失去了特色。特色小镇如何挖掘特色、保持特色,如何围绕特色塑造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文化网络体系、自然生态经济和谐体系是一个亟待探索的基本问题。


二、根植性的认识和理论

(一)根植性的概念及引申

根植性是指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活动长期依赖于某些条件的表现和特质,是资源、文化、知识、制度、地理区位等要素的本地化,本地根植性一经形成,就有难以复制的特性,它实际上解释了产业在特定地区集聚的原因,产业集聚首先是以具的地域空间基础,同时要能够根植于社会经济环境中,也就是根植于当地的文化基础、社会关系、制度结构当中。本文提到的特色,指的是与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相关的特征,实际上就是根植性的外在表现,摸清了根植性就认清了特色,也就认清了特色小镇。

(二) 根植性的表现形态及特色产业

根植性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这三个方面: 自然资源禀赋、社会资本基础和市场需求偏好。

(1) 自然资源禀赋是研究区域经济的起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自然资源。自然条件是地域特色中最原始的部分,也是最易被探寻的部分,具有不可移动的特性,根植性很强,天然地与当地的其他要素融为一体,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社会资本最初是指社会主体间紧密联系的状态及其特征,表现形式有社会网络、规范、信任、权威、行动的共识以及社会道德等方面。

本文结合特色小镇的发展要素,将社会资本划分为技术社会资本和文化社会资本,技术社会资本包含地区的传统技艺、现代科技、产业基础,就是在以往生产中沉淀下来的和现代发展中形成的产业技术优势; 文化社会资本主要指历史文化积淀,这一要素是经历了长久的演化变迁最终形成的,包括历史遗迹、民俗风情、人文精神等等.

(3)市场需求是建设特色产业的重要一环,经济活动成功的前提是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可以是对某种产品的需求,也可以是对服务行业的需求,探讨这一因素的意义在于筛选出更符合时代意义、符合大众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成更为稳固的地方特色。

当然,这三种表现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融合,某地区的特色可能兼具两种要素或者更多。除了上述的根植性的三个方面,宏观方面的政策和地方政府的行动力也是影响地区特色的重要因素。这两项属于外生因素,对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起到外在的调节作用。

( ) 根植性的特性

根植性具有独特性、网络性、发展性、继承性和易逝性的特性。

() 认识根植性对建设特色小镇的意义

提及“培育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镇一面和一哄而上”,“特色”来源于根植性,因此,探索根植性对建设特色小镇有重要的意义:

(1) 有助于差别化定位发展,避 免 趋 同、雷同、相似发展; 使得那些合适的新兴产业得以扎根发展。

(2) 有利于理清产业与当地资源、经济的发展脉络与体系,避免在那些水土不服、不接地气的产业上耗费资源和财富,导致生产要素的错配。

(3) 有利于提供基础性、深厚的可持续发展支撑力量,避免短期行为,使得追风尝鲜作秀的做法失去土壤。

(4) 有利于国家产业政策效力的针对性实行,发挥政策效力。


三、根植性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探讨

特色小镇的特色形成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

() 自然禀赋模式

利用自然禀赋建设特色产业是较为普遍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可以划分为自然景观模式和自然资源模式。

() 社会资本模式

社会资本模式是对地区资源的深入探索,社会资本所涵盖的人文环境、技术基础等属于第二自然。这类模式通常依托旅游业、制造业或者新兴产业,以地区文化为核心,建立起文化与产业有机融合的发展模式。

() 市场需求模式

市场需求往往是特色产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市场需求分为对制造业的需求和对服务业的需求。

(四)我国首批特色小镇发展规律研究

127 个特色小镇中,依靠自然资源禀赋建设的特色小镇有 25 个,依靠市场需求的有74 个,依靠社会资本的有 96 个。文章对特色小镇主要的形成模式按区域分别进行归纳整理:

(1)技术类型:在占有技术社会资本的小镇比例方面,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有着明显的梯级递减的关系,这表明东部地区的小镇倾向于借助本地生产技术和产业基础的优势来进行发展。

(2)文化类型:在占有文化社会资本的小镇比例方面,中部和西部占比明显高于东部和东北部。主要是因为西部和中部曾经是华夏文明的核心,西部和中部并不像东部有着如此发达的商业和工业基础,技术社会资本还不能成为各个小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3)自然类型:在占有自然资源禀赋的小镇比例方面,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西部所占比例也要明显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4)市场类型:在市场需求偏好比例中,西部、中部高于东部和东北,这主要和这些地区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社会资本,顺应目前国人对旅游的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来发展旅游业直接相关。

东部地区的特色小镇凭借当地的商业优势和工业基础,更加倾向于以技术社会资本作为形成和发展的依据; 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特色小镇更加倾向于以文化社会资本和社会需求偏好作为形成和发展依据; 而东北地区的特色

小镇往往以自然资源为其经济增长优势。可以说各个地区的特色小镇就是当地经济发展特色的缩影,在体现各个地区发展区别的同时,依托自然禀

赋和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寻求增长。

() 浙江省特色小镇案例分析

本文根据根植性的几个方面,列举了一些发展较好的浙江省特色小镇:

1.自然禀赋型:武义温泉小镇,立足于自然资源,建立了集旅游、休闲、住宿、婚宴于一体的温泉度假中心,成为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温泉旅游胜地。

2.社会资本型:中国制笔之乡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制笔业依托于原有的产业基础,以技术社会资本基础模式建立起来。

3.市场需求型:横店镇以横店影视城闻名,每年吸引上万人次的游客前往旅游观光。小镇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同时发展体育休闲、观光旅游等衍生产业。该地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市场需求。

4. 综合型

余杭临平的艺尚小镇是浙江诸多特色小镇打造过程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它的产生发展都体现了因地制宜、寻找立命特色的原则,是根植性作用的结果。


四、基于根植性的发展建议

( 一)注重历史文化内涵

历史人文内涵是根植性中极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地方的底蕴,将历史人文因素融入小镇建设,可以使特色小镇的形象更加生动、富有活力,避免成为只有生产功能的园区,从而推动小镇的特色产业和文化底蕴的有机合。

( 二) 挖掘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应该立足于自然禀赋、社会资本、市场需求这三个方面,即根据地区的根植性确定小镇的产业方向,树立产业品牌,在市场中寻求认可,打造能够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

( 三) 坚持绿色发展

小镇的规划要摆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或者产业规模的传统思维,达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平衡。

( ) 避免固化衰退

外部的经济环境、政府政策和科学技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时刻注意这些变化,必要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升级,避免固步自封,走向衰退。


评述

文章紧锁根植性,分析根植性内涵、定义,用实例证明根植性的必要性,并针对特色小镇根植性提出建议,逻辑紧密,行文流畅。


来源:《中国软科学》20178付晓东,蒋雅伟:基于根植性视角的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探讨(原文有删减)


责任编辑:冯荣

策划:靳元青

审核:甄杰




 
返回上一页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1994-2014 tdi.tongji.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彰武路1号 邮箱:tongjidi@163.com 微信公众号:TongJi-DI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