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新区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与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对推动区域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起到了重要引领、示范与支撑的作用。雄安新区作为新时期深化改革的重要试验载体,成为当前经济发展、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持平台。本文通过借鉴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的实践经验,对雄安新区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1 加快推进雄安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意义
雄安新区具有新功能、新属性与新挑战的特征。既要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承载地,又要服务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区域增长极及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使命。加快推进雄安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意义在于有序推动雄安新区科学规划,破解京津冀协同困局,助力对新功能、新属性、新挑战问题的解决,适应新常态环境,发挥示范、引领的价值。
1、总结经验,适应新形态的要求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特区与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国家级新区。前两者分别撬动了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的崛起,与昔日深圳特区利用改革开放发展模式和浦东新区利用市场经济导向的发展模式不同,雄安新区承载着“改革”导向的历史责任与肩负着重要的战略功能,必须力争在“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模式上取得突破。要实现经济发展转型,打造区域经济一体化,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内生性驱动发展,就必须使经济改革与行政改革相结合,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建立体制机制新高地,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前导,加快体制机制、政策集成创新,促进和保障雄安新区积极适应新常态形势,保持体制机制与时俱进。
2、主动解决新区规划矛盾,激发创新活力
按照中央部署, 雄安新区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疏解,京津冀城市布局与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及区域协同发展等具有重要探索意义。要实现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必须处理好府际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与地方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就涉及到行政管理体制与协调发展机制变革与创新,秉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扩展的方针,用政策推动与引导,促进机构、人员向雄安新区转移,同时重视市场机制,促进人口流动、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雄安新区要保障当地群众利益,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与处理好原居民与新居民的关系,需要重点做好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智慧城市建设的新体制等的创新研究是当务之急,提高体制机制的供给水平,激发创新活力,释放改革红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行政效率,使其更实现既定目标。
2 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分析
在雄安新区成立之前,国内已经建立了数十个国家级新区,尤其是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演变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雄安新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加以学习和借鉴。
1、浦东新区的经验借鉴
浦东新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是上海市的一个副省级市辖区,经过 20 多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模式,其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将给予雄安新区大量可鉴之处。浦东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做法与特征主要表现为:
第一,全面构筑小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打破传统以行业为基点,“条条 ”对应设置机构的模式,按照职能整合系统化与综合化的原则,强化大部制改革,打造整体性府,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与执行合力。严格把控机构数量和人员编制,推进电子政务、网上办公、政府购买服务等方法在机制上创新,探索公共服务一站式、电子化、市场化、社会化供给,以此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与质量。
第二,坚持政企、政社分开原则,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同时注重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为政府职能 “瘦身”,先后建立了投资服务中心、投资咨询与服务贸易领域的中介组织。
第三,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与用人体制创新。优化审批流程,引进一流人才。为企业的投资与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同时积极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制度、行政效能评估制度、行政问责制度与行政效能投诉制度,进一步提高政府效能,增强服务型与责任型政府建设。
2、滨海新区的经验借鉴
滨海新区作为北方最早的国家级新区,对京津冀区域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带动作用,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经验对同处于京津冀区域的雄安新区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复制性。
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滨海新区从1994年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新区开发建设。再到2000 年成立管委会和党工委承担经济管理职责。现有成效主要表现为:在机构设置上秉承大部制改革,体现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同时实现了经济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相对分开的管理模式,不断探索一级政府分类服务的管理体制,明确新区政府与城区、功能区、街道的关系,增强政府自主权,下放权力,推行行政审批权限的下放和扩大,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方面。 全力推进电子市民中心建设, 梳理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实现新区市民与企业的事在新区办,创新设立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空间布局上采取“多中心、组团式” 模式,以实现整体布局和功能优化,在生产、生活、生态方面达到平衡局面,以主要交通干线为依托,形成轴带状分布,便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降低生活和物流成本,主要形成8个经济功能区和1个生态功能区。
在产业规划与城市功能空间上坚持功能分区,职位适度分离,整合与细化产业布局,形成决策、服务、开发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在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开创了多样化开发模式,例如填海造地模式、宅基地换房及土地置换等丰富的土地开发模式,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资产化与证券化。
3 雄安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推进路径
管理体制机制涵盖了部门权限职责、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制度规范、发展模式等内容。在基于上述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机制经验梳理的基上,重点从行政、社会、经济产业等方面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1、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
阶段性是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变革的重要
特征。雄安新区在开发初期,规模小、人口少、城市功能不完善,为集中力量搞发展,目前雄安新区经中央编办批复,成立了中共河北雄安新区工作委员会与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为河北省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同时接受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负责新区统一领导规划、统筹协同和组织实施 。管委会下设5局1室1部:改革发展局、规划建设局、公共服务局、综合执法局、安全监管局、党政办公室、党群工作部。当雄安新区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需要统一行政区划,将雄安新区管委会和党工委升格为副省级管理机构。随着人口聚集不断增多与城市功能不断扩大,将形成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如中心商务区、先进制造业区、高新技术园区、生态涵养区等,需要设立功能区管理机构,为下一步功能区取代县做准备,同时要优化行政区与功能区的关系,实行扁平化管理。第三阶段步入成熟运行阶段,将建成副省级雄安新区行政建制,回归常态政府架构,正式建立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和区政协,形成两级或三级管理体系,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2、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
精细化、 智能化治理是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必然趋势。紧紧围绕 “人” 这个中心点谋发展,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重中之重。让统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做好差别化干预。通过合理土地开发、稳定房价、谋划绿色交通体系等,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感。首先,杜绝“房地产化”,让市场与保障 “两只手”并抓,坚持土地储备统一机构管理、统一机构收购、统一供应,创新土地由收购、整理、置换到“招拍挂”的系统设计,完善土地市场交易,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资产化与证券化,变征地补偿为农民股权。同时健全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体系,大力发展廉租和公租房,可采取 PPP 模式,鼓动企业投资,形成政府长期拥有一批房产供给出租,另外新区就业者将实行积分制,依据工作时间长短、贡献大小来获取积分,达到一定标准可以购买房屋,同时一部分房产完全投放市场,形成三级土地和房地产管理模式,实行租售并举。坚持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原则。其次,建设绿色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努力打造 “轨道上的雄安”,实现与周边城市半小时通勤圈。再次,通过购买服务等方法在机制上创新,逐步扩大在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购买力度,形成替代式、委托式转承服务。
3、经济产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促进“走出去”新体制,打造外资可持续发展新机制。通过健全对外服务保障体系,培育国际化投资咨询与服务贸易领域中介机构,为雄安新区国内投资与海外投资提供对接、交流等服务。积极搭建电子化贸易信息平台建设,提高贸易的便利化,建立与国际相衔接的投资贸易通行规则,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另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业体系是城市立足之本。发展高精端产业,以创新链、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雄安新区科技新城。重点发展 “大智移云” 技术以及航空航天、机器人、生物工程等现代化新产业, 积极构建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机制,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第三方科技评价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以科技为源头、产业为终端的产业创新,以人才为抓手、集聚国内外科创要素的人才创新,以金融创新为支撑的金融创新的科技创新城市新引擎。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原文有删减)
责任编辑:李梦祺
策划:靳元青
审核: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