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腾空的厂房、仓库、码头、民居等转化而成的文化创意园区,为大量中小企业和艺术家提供了“创客”空间,为城市转型提供了空间缓冲,十多年来在规模经济、模式探索等方面发展迅速。随着城市功能转变对文创园区定位提出更高要求,大量文创园区却显现“千园一面”的发展瓶颈。
文创园区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明星园区的想象空间停滞,难以提升为具备更高产业和社会复杂度的集聚区;二是诸多文创园区处于粗简物业状态,被诟病为缺乏文化创意氛围和产业支持平台;三是新的文创园区仍然在快速形成,其中一部分沦为简单的文创圈地运动。伴随着我国城市产业转型战略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实施,文创园区在内城的发展空间面临调整,而外围更大体量的工业空间还在不断释放。文创园区要走出争议,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形式,就需要破局“千园一面”的乱象并确立升级导向。
01
文创园区品牌化为消费空间
文化创意区可能因集聚文化生产者而吸引消费者,文化生产功能逐渐消弭而成为商业地标、观光地标或中产居住区。从全球大都市的经验来看,其内城的文创区、特别是前卫艺术区,往往都会经历三阶段的生命周期。
第一阶段,大城市中的废弃厂房、少数族裔区、外来人口集聚区,因生活和商业配套水平不高而成为置业回避的区域;但是作为租金洼地,这些区域成为希望在城市中建立社会网络的低收入艺术家集聚之地,艺术家们选择在此生活、创作、展示。第二阶段,区域形象发生改观,艺术氛围吸引了媒体、游客关注,餐馆、咖啡店、商店等商业配套发展起来,其利润水平和租金承受力远高于艺术行业,艺术家的创作、展示和生活空间不断被压缩,直至最终迁出该区域。第三阶段,艺术家开始在城市内寻找新的落脚点,而原区域则变为商业区、中产居住区或旅游区,通过艺术家作为中介变量完成了城市更新。纽约、巴黎前卫文化区的迁移都在不断重复这一生命周期。
例如上海田子坊,最初,在居转非等政策眷顾之下,市中心的区位优势、低租金水平、石库门的文化特征,使得田子坊的老居民区和厂房聚集了一批国外设计师和本土艺术家,工作室和画廊快速形成规模,这一阶段田子坊主要是作为创意设计生产空间和艺术品一级市场;随后,田子坊的人气和文化氛围逐步提升,社会和媒体关注度增加,田子坊游客流量大增,市场对工艺品、纪念品、咖啡店、餐馆的需求逐步代替了收藏需求,大部分设计师和艺术家被不断上升的租金挤出田子坊,这一阶段田子坊兼具旅游市场和艺术品市场双重职能;2011 年租约到期高峰之际,田子坊租金水平快速超过临近的商业中心淮海路,石库门住宅的历史文化符号被商业化激活,田子坊完成了从设计师和艺术家集聚区到上海文化观光地标的转变,成为 AAA 级景区,黄浦区政府配专人、专款、行政职级,将其作为十大景区之一加以推介。
02
文创园区品牌化为政府关系平台
文创园区发展的重要措辞之一是提供好的园区产业服务平台,形成马歇尔式的集聚经济优势,即设施、供应商、劳动力等要素的共享。但更加深入的交谈显示,除了公共展示空间之外,大部分文创园区、特别是中小型园区的各种产业服务平台乏善可陈,尚无证据显示企业孵化、劳动力共享等方面的显著优势。然而,诸多案例却将园区的平台共享功能指向了园区企业的公共关系、特别是政府关系。
例如紫竹视听产业基地,园区成为以税收返还为主的政府关系平台。视听产业基地自2010 年成立起,即作为 2002 年成立的紫竹工业园的一部分,享有与政府每五年签订一次的退税协议。区级政府将一部分增值税、营业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返还给紫竹,以补偿其前期投入并作为吸引大型外企的奖励,紫竹再依据企业的贡献与溢出效应,返还给相应企业。市级文创等扶植资金的申请也基本遵循相似的平台逻辑。以退税、资助为基础,园区一站式政府协调服务也更容易建立起来;同样对政府而言,与多数企业之间的庞杂管理关系可以在园区层面简化完成。
03
文创园区品牌化为空间文化形象
文创集聚区企业多有强烈的文化形象和区域品牌需求,相应的升级体现在园区自身文化品牌的升值及赋予入驻企业的效益。入驻企业借助园区文化形象,一方面构建或改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向客户、员工等各利益相关方展示自身的市场定位。
例如上海的八号桥创意园区。八号桥借力于较早启动的先发优势,容纳了建筑、装潢、产品、广告、时装等设计企业,后台辅以专业物业管理,设计业商业地产的形象定位不断明晰。借助国家和各省市领导频频参观造访的新闻效应,园区行业文化形象影响力日增。如今八号桥一期与周边优质商务楼宇租金基本持平,吸引的群体特别包括那些需要快速确立设计业市场定位和公司形象的企业。
04
文创园区品牌化为产业定位设计
近年来关于产业集聚的主要文献综述仍将集聚优势归为马歇尔理论的三个维度:即设施、供应商、劳动力的共享,就业市场的匹配概率和质量,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溢出效应。其中知识传播在以关键机构为轴线的文创园区中表现尤为明显。我们重点关注的升级模式涉及大型中介( 开发商、园区管理者、政府等) 构建的动态外部效应,即为了使某些企业在园区初设或后期转移至园区,大型中介通过补贴其中的先发者和关键企业,实现大范围和长周期盈利的模式。在品牌和资质溢出效应突出的文创行业中,绝大多数园区都或多或少采用引入大型、明星、资质、平台企业的方式来设计产业定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集聚能级。
例如金桥网络园区的案例,园区有充足的土地储备,因而采用吸引大型平台企业入驻的战略。移动、大唐、天翼等龙头企业入驻后,大量中小文创企业随之在此集聚起来,中小企业看中的是与平台类企业临近与合作的生意机会。再比如音乐产业基地,由于园区隶属于上海文广集团,所以园区中的关键机构具有音乐进口、网络出版许可等稀缺资质,能够吸引有资质需求的中小企业,因此园区内半数以上企业与资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