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文创园区的发展,不仅是产业结合,也是居住、休闲、街区、社区、城区的融合。我们可以从国内外两国典型城市文创园的发展来探讨分析文创园区“商文旅”如何更好地结合。
纽 约
在纽约,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文创产业园——建筑老旧却个性十足的SOHO区。
SOHO原本是纽约曼哈顿岛西南端的一个工业区,随着工业外迁,区域走向落寞,闲置了许多厂房和仓库,虽然地处城市中心,但在喜欢高大上写字楼的金融精英那儿却上不了台面,毕竟作为仓库区,所以这些建筑根本不是为了审美而设计的。
但是一批青年艺术家觉得这里地段好,建筑空间巨大,能灵活使用,关键是租金很便宜,稍加改造后把这里的工业建筑改造成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艺术工作室。
为了生活,艺术家们把这些建筑的一层临街的房间改造成商店,出售自己的作品。他们没有多余的钱去装修如此巨大的房间,于是这种工业建筑本身的特征被充分地裸露在外面,与橱窗和商品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视觉反差,这种视觉矛盾产生了令人好奇的效果。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住到这里,SOHO形成了。
上世纪70年代,SOHO慢慢地从不折不扣的艺术区转变成艺术商业区。值得庆幸的是,转型并没有改变SOHO的面貌,恰恰相反他们大量使用以往SOHO的设计语言:简捷略显粗糙的铁框玻璃门、明亮光滑满是裂缝的水泥地面、裸露的墙壁以及墙壁上安装的厚实的木阁板、玻璃与各种灯光萦绕出舞台的感觉。
而承载这些精妙细节的建筑全是上了年头的老建筑,而且建筑风格几乎是一个样子:红砖外墙、老式防火梯、又黑又旧的水塔、狭窄的街道、墙上到处可见涂鸦与海报、天上飘扬的各种商店幌子……这些精明的细节与脏旧的独特建筑形成有趣的反差美。
细究Soho成功的原因:
一是纽约开放包容的生活方式多元化吸引到很多艺术家;
二是租金便宜;
三是人才汇集,人才汇聚激发城市建构创意资本的能力[1]。
上 海
由国外看国内,纵观上海近几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15年上海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政策扶持,主要还是集中于园区硬件建设的投入,对于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等文化创意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资源投入相对较少。大量的政策优惠也主要集中于对文化创意企业的直接支持,对于能够提升城市整体文化创意环境的创意公共活动的投入比较少[2]。
而现在,“旧瓶装新酒,给创意一片生长的土壤的发展”的观点越来越得到认同与发展。
以近期上海黄浦区发展为例,现在的局门路436号原申贝机械厂、458号原互感器厂,成了8号桥文创园区二期;550号原汇明电池厂,成了8号桥三期;制造局路584号原针织二十厂,是龙之苑文创园区……只有肥沃土壤,才能种出文化创意的参天大树。近年,黄浦区发挥作为国际大都市核心区的综合性优势,为发展文创产业培育与提供了沃土。
日前,黄浦区围绕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引领区的总体目标,研究制定了《黄浦区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近期将正式发布。《实施意见》主要聚焦6大重点任务,即建设上海国际设计之都核心区、上海国际时尚之都核心区、上海亚洲演艺之都核心区、上海国际黄金珠宝商贸功能区,打造产业融合创新实践区、产业生态环境示范区。
其中,专门针对完善产业生态环境,提出构建新型文创产业载体,推进“三区联动”,所谓“三区联动”,即结合城市更新,打造从创意园区向创意街区、创意社区拓展延伸的“三区联动”,通过营造创新氛围,进一步增强园区影响力和辐射力,实现园区品牌输出。专业服务方面,黄浦区将整合法律、人才、咨询等各类专业服务资源,加快形成适应文创产业发展趋势的配套服务体系。
《实施意见》还布局了外滩世界级文化艺术博览区、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北京东路活力创新街区、豫园文化旅游商贸区、世博浦西园区文化博览商务区、“江南智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6大重点区域。
其中,正在推进城市更新和转型升级的北京东路地区,聚焦“科技创新+文化创意+金融创投”,形成北京东路地区“一核·两翼·两线”发展格局,建设“苏河南岸、海派硅巷”,打造成在国内外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活力创新街区。
此外,黄浦区政府在具体的工作举措上创新思路和办法:针对进一步加快市场主体集聚,提出要打造一个集“文化、体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区属国资文化运作平台,整合区属文化产业资源,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针对企业的财政扶持,探索以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发起或参与市场化文化创意产业基金,提升支持创业创新力度。
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未来五年,黄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要高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同口径比重3-5个百分点[3]。
如果说黄浦区文创园尚在探索中,那么可以从上海很多相对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去发现经验——上海1933,从屠宰场成为国家3A级的景区;田子坊在上海政府创新的制度下,从“拼贫民窟”变成上海的一张名片;还有上海M50是画家、艺术家聚集的地方……上海文创园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历史文化丰富;
二是城市发展优势——经济发达、交通便捷、人才汇聚等;
三是政府制度、规划支持。
地域特征、便宜的租金、人才聚集给纽约SOHO带来了成功的机遇,上海文创园区目前的成功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其历史、经济、制度。纽约、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将“商文旅”结合的方式,值得更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结合自身特色借鉴!
来源:
[1]TOP产业办公研究院 :文创区做梦都想成为的 — 纽约SOHO区!
[2]同济发展研究院: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研究(2015)
[3]解放日报:创意园区街区社区联动,构建新型文创载体
责任编辑:冯荣
策划:靳元青
审核: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