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新闻动态 
 
“软环境:园区持续发展新动力”
来源: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浏览次数:829 日期:2016/12/20  加入收藏

——任浩教授在“2016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2016123日,“2016(第四届)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在上海陆家嘴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办。我院院长任浩教授从2016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八大态势、中国产业园区软环境建设内涵作用与措施、明确园区发展新方向的“四个重找”三方面,对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年度报告做了主旨演讲。现根据演讲内容整理如下: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两位主办方领导的致辞。每年123日,其实对我们研究团队来讲,也是一次赶考,我们也是诚惶诚恐,完成每年交的一个作业,我们完成得好不好,我们的蓝皮书怎么个打分,全在今天参加会议的代表手上。我今天要汇报的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个,关于对刚刚过去的2015年的数据进行一个指数的分析,描述去年这一年,最新的中国产业园区的态势。第二个,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对整个产业园区作一个评价。第三,我们对于未来做一个简单的建议。

一、2016年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八大态势

2015年,全国各类国家级产业园区519家,其中365家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的生产总值为158269亿元,占全国GDP比重为23.29%;上缴税收27301.5亿元,占全国上缴税收比重为21.86%;出口创汇5645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39.93%。根据连续3年的走势分析,国家级产业园区对全国经济的作用重大而且出现上升趋势。其中占园区总数近20%的百强园区,其相应经济指标体量占全部国家级园区经济体量的比重达到80%左右,符合二八原理。因此我们每年抓住数量占20%而经济规模占80%的百强园区进行评价分析。

刚才我们简单而又庄重地揭榜了2016年的百强园区榜,现在我就百强园区的年度发展指数的分析评价作个报告。主要围绕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总体情况、区域分布、类别分布以及五大指标维度等八个方面报告。

态势一:百强园区稳中有变,综合得分小幅下滑

数量方面,78家产业园区连续4年进入百强榜,变动率为22%15家产业园区连续4年进入前20强,变动率为25%7家产业园区连续4年进入前10强,变动率为30%

综合得分方面,2015年百强榜园区综合得分均值为为0.3054,较2013年、2014年分别下降5.07%0.23%;近三年综合平均得分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指标平均得分下降,创新发展、产业合作、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等四项指标变动幅度相对较小。

态势二:东部园区数量持续占据绝对优势,中西部发展加快,省域分布呈现两极分化

2015年,百强东部园区达到64家,继续保持绝对优势;西部成都高新区首次进入前10强,实现了西部园区前十强零突破。

2015年,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和辽宁五省入选百强园区数量占百强园区比例达到50%,入选百强榜数量较2014年有所增加的省市分别为江苏、福建、陕西、云南和重庆,其中,江苏省百强园区数量连续四年呈上升趋势,2015年达到19家。

1  2013-2015年百强榜园区省域分布数量变化情况

态势三:百强高新区与经开区各占50家,但高新区显现更强发展后劲

2015年,百强经开区平均得分从0.2999下降为0.2995,百强高新区平均得分则出现回升,从0.3087上升到0.3113;前10强中,高新区与经开区的占比从2013年的4:6,到2014年的5:5,逆转为2015年的6:4,体现出高新区发展较强后发优势;在2015年新增32家国家级产业园区中,高新区占到31家,表明高新区扩容在不断加快。

态势四:百强园区经济发展指标平均得分呈明显下滑趋势

受全国经济下行影响,2015年,百强园区GDP、出口总额、上缴税收等经济指标增速放缓,园区发展进入新常态。百强园区平均得分同比下降10.82%,其中高新区平均得分同比下降11.4%,经开区平均得分同比下降9.98%2014年,百强园区、百强中高新区、百强中经开区平均得分同比下降比率分别为14.23%3.22%23.18%

2  2013-2015年 百强园区出口总额变化情况


3  2013-2015年 百强园区税收收入变化情况

态势五:百强园区创新发展指标平均得分呈上升趋势

园区管理者对园区创新发展愈加重视,进一步意识到创新是园区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2015年,百强园区创新发展平均得分同比上升5.94%,其中高新区得分同比上升17.08%,而经开区同比下降9.76%

态势六:百强园区产业合作指标平均得分略有好转

随着园区管理者对园区产业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园区产业合作指标得分情况出现逆转,2015年百强园区产业合作平均得分同比上升0.71%,而2014年同比下降达27.87%

态势七:百强园区公共服务指标平均得分仍有待提高

园区公共服务仍存在不足。2015年百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均得分相对2014年同比下降0.85%,表明园区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同时,园区公共服务下降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待进一步探讨。

态势八:百强园区社会发展指标平均得分呈上升势头

百强园区社会发展指标平均得分呈小幅上涨趋势,2015年得分同比上升上2.70%,其中高新区同比增长3.99%,经开区同比增长1.55%。表明产业园区在产城融合发展上得到重视,内部驱动力较强,但仍需宏观政策的进一步配套支持。


二、中国产业园区软环境建设的背景、内涵、作用与措施

1、 产业园区软环境建设背景:“两失两趋”

背景一:经济失速,产业园区经济发展下滑现象普遍

2015-2016年,我国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投资大幅下滑,土地成本高起,经济“脱实入虚”问题突出,园区出现经济失速。地方的各类变相补贴、退税和土地优惠政策趋同,园区缺乏有效扭转局势的政策手段。

背景二:体制失活,多数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机制较僵化

一方面,管委会与政府管辖层次出现下移,管委会管理权限出现收缩。另一方面,管委会管理运营园区的机制和手段,与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不符。

背景三:功能趋多,产业园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职能

随着国家级产业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园区除承担应有的经济、产业发展职能外,还需要承担园区生活发展、社会发展等职能,这对当今园区的发展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背景四:设施趋全,国家级产业园区的硬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

目前我国国家级园区已普遍基本完成“九通”(通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电信、热力及有线电视管线)和“一平” (土地自然地貌平整)的硬基础设施建设。靠硬基础建设提升竞争力、增加吸引力的边际效应递减。

2、 产业园区软环境内涵:产业配套、园区智慧、生活服务、园区文化

软环境主要是指产业园区内为间接生产和直接生活提供保障性和改善性条件的总和。其构成要素由功能和作用两个方面组成,功能包括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作用包括保障性作用和改善性作用。生产功能主要指园区的发展要有横向的生产性服务链和纵向的上下游供应链,有利于园区的产业集群;生活功能主要指园区要具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卫生保健、绿色生态、园区文化、沟通便利等功能,有利于园区的服务建设;保障性是指有利于园区提升间接生产和生活服务配套的基础性建设;改善性是指要为园区提供良好的智慧环境和文化环境,有利于园区向更高层次发展。

通过二维四分法,我们将园区软环境划分为四部分:产业配套、园区智慧、生活服务、园区文化。



 4 产业园区软环境内涵分析二维体系图

3、产业园区软环境作用:推动力、凝聚力、吸引力

软环境作为园区持续发展新动力,主要体现在目标推动力,内部凝聚力以及外部吸引力三方面。

新动力体现一:软环境是有助于园区承担新的战略使命的推动力

近年来国家对园区提出了些新的战略使命,如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生态园区和一带一路等。新的战略使命正是园区软环境建设的重要内涵,打造优质的软环境,有助于园区承担新的战略使命。

新动力体现二:软环境是有助于增强园区内部产业集群的凝聚力

完善的产业配套可以带来基础设施和要素资源的共享,综合交易成本的降低,技术溢出的创新环境等集聚经济效应;智慧园区建设可以盘活覆盖产业园区内的各项服务载体与资源,集成跨行业、跨专业、跨部门的与园区产业相关的各类资源,有益于提升园区的化学集聚的功能。

新动力体现三:软环境是有助于提升园区外部竞争能力的吸引力

生活服务可以满足和实现人对宜居宜业的基本功能需求,与园区企业的“幸福度”紧密相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成为园区间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来源;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更好地发展园区经济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优秀人才人园,为园区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园区文化有益于增加创新主体之间知识交流和知识溢出效应,有益于提升和满足企业对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需求的吸引力。

4、 产业园区软环境建设的对策措施

内涵建设一:产业配套方面

产业配套是指产业园区发展所需要的相关产业条件,包括围绕该区域内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实际需求,与企业生产、经营、销售过程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上游和下游的相关配套内容。主要构成为产业链配套、投融资配套、人力资源配套、物流配套、研发配套。其重要作用是产业配套体系的形成是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降低交易和物流成本、提升园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产业配套目前存在的问题,我想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度不高;投融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研发配套的建设与需求相比缓慢。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可以推动的措施:

将产业配套纳入园区发展规划。在产业提升上,园区产业“增值”可以借助产业融合,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构筑园区产业“微笑曲线”,提升园区产业链的竞争力;

在目前中介机构和服务体系普遍不太健全的情况下,为加强协调和配合,园区可成立产业配套协调机构,为本地企业与外商和大企业进行配套做好服务,解决配套中的难题;

完善内在配套建设,内在配套主要是相关产业链条的配套行业,并围绕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承接配套产业转移;

完善外在配套建设,外在的配套包括信息、银行、保险、人力资源、物流、研发等服务。

内涵建设二:园区智慧方面

园区智慧指以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化、智能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手段,建成基础设施高端、管理服务高效、创新环境高质的园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目前智慧园区发展现状是一智慧园区已有一定数量。全国219家经开区和146家高新区中,其中约44个经开区、45个高新区正在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占比分别为20%30%。二建设重点以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为先。上海、杭州等发达地区的产业园区开始关注智慧化与园区产业的互动发展、与城市管理的进一步融合。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推动。2014年,上海新出台国内首个智慧园区地方标准《智慧园区建设与管理通用规范》,以及相关的 《上海市智慧园区建设指南(试行)》。截止201611月,住建部公布的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涉及23个属于在建的国家级智慧园区。20161122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下发《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智慧园区的重要作用有一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创新的动力;二为园区居民提供贴心精准的服务:三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精准的管理;

当前智慧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首先,智慧园区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管理和服务仍处于碎片化的分散状态,未形成协同集约效应,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仍有缺位;其次,智慧园区发展水平区域不平衡。东部经济区域在地理交通、城市经济发展、政策倾斜等方面较更具优势,使其领先。中西部与东部仍有差距。

我们总结了几点建设措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面向企业的一站式服务;提供面向园区企业的专业服务;建立产业链配套智慧化支撑体系;培育成熟的商业模式。

内涵建设三生活服务方面

生活服务指由园区向园区中企业与个人提供相关服务的公共性支撑系统。主要构成有教育、体育、卫生、生活性服务业、生态建设等。目前全国108个园区获得批准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已经批准的国家生态园区共45家。其重要作用一方面生活服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区对企业、员工的吸引力,有助于提升园区软实力;另一方面完善的园区生活服务能增加园区内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是园区内企业在人才竞争中胜出的重要因素。

园区生活服务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体卫资源难以满足居民需求;供给主体单一;资源数量相对较少;资源质量不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生活性服务业基础较为薄弱;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生态园区发展的政策与激励措施完善。

我们从两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一方面,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建设;推进教育多级覆盖,加快教育现代化进;营造高新区体育氛围,推进体育事业大发展;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居民健康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园区。加快完善高新区各生活区、社区的商业网点配套设施;加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城市商业综合体;挖掘生态旅游资源,提升高新区休闲生活层次;创新发展“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形式多样的新兴业态。

内涵建设四:园区文化方面

园区文化指园区在长期发展实践中积淀而成,所有成员共同营造的与园区产业相吻合的具有创新与人文特征的文化形态。包含文化设施建设与文化内容建设两部分。其重要作用在于:一园区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文化发展平台的建设;二可以促进旧城区的改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可以推进地方文化产品的开发,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园区文化目前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园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烈;人本文化相对缺失。

我们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解决问题:增加文化教育设施;推进园区人本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三、明确园区发展新方向的“四个重找”

在外部经济发展下滑,体制机制又比较僵化的背景下,产业园区究竟路在何方?我想“四个重找”是可以探索的方向:重找定位、重找愿景、重找动力、重找路径。

探索一:重找定位

开发区要明确自身发展定位是什么?我想这个定位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是开发区的长期定位,二是开发区的错位发展。我过去交流讲座过的园区大概占国家级园区数量的80%,在这个中间我感觉到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开发区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存在?我认为开发区是长期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在过去建立开发区的时候,我们就是要把它建设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这个功能应该是长期存在的;其次,现代产业从一开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产业集聚,而开发区模式又是产业集聚的重要组织形式;最后,中国的发展是无法离开制造业的,而开发区又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这是开发区的第一个定位,第二定位是指开发区的错位发展,我认为各个园区之间应该有不同的定位,比如说我们经开区和高新区之间应该怎么错位?我们东部、中部、西部园区之间应该怎么错位?甚至在同一个产业内产业发展的深度与浅度之间应该怎么错位?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重找。

探索二:重找愿景

开发区未来长远发展的目标与愿景应该是什么?过去我们开发区可能从单一产业功能方面、经济方面考虑得比较多,其实我想今后我们产业园区的愿景应该由三种生态组成:一是产业生态,开发区没有产业生态不能持续,但这个产业生态不仅仅要有企业还要有产业链,还要有相应的配套服务;二是环境生态,刚才在隔壁开会也谈到这个问题,当然我们提到的环境生态不仅仅是指单纯的环境、大气,园区在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绿色园区等方面也要有所考虑;三是社会生态,园区应该为企业服务,但企业追根到底还是人,因此我们园区要有为人服务的功能,我把这个称之为社会生态,包括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在过去,园区规模比较小,且分布在城市比较边缘的地方,它完全可以依附城市的社会功能来满足自身需求,但是现在的园区跟我们当初设想的园区完全不是一回事,园区的规模动辄100平方公里以上,在这么大的空间里面,我们必须为企业、为员工提供各方面的社会功能。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重找。

探索三:重找动力

开发区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2014年是开发区成立30周年,在那个时候我们就考虑能不能从园区发展动力的角度,对园区模式进行分类,我们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在2014年对开发区过去30年发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发展模式园区1.0,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政策,在过去园区可以通过土地、财税、人才等政策获取优惠资源;二是行政化,我们的园区有很多行政功能,通过行政化集聚了很多公共资源;三是硬基础,园区1.0引导园区发展了30年,但是面向未来30年,我们园区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我们提出了园区2.0:制度、融合化、软环境,并且园区1.0应该向园区2.0转变。其中,政策要转换为制度,这个制度里面我不去讲太多;其次,行政化要转换为融合化,现在很多园区认为把产业集聚在园区,任务就完成了,实际上远远没有完成,产业集聚不仅是指在空间上的堆积,或者我们称之为物理集聚,更重要的是要将物理集聚转换为化学集聚,使园区里面的企业相互合作,产生新的成果和附加值;最后,硬基础要转换为软环境,我们要将园区的空间从物理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从更多方面去满足园区新的要求,比如园区的智慧化问题、园区的文化氛围问题以及园区的绿色生态等问题。当然我说的这三个转变,不是说不要政策,也不是说不要行政化,更不是说不要硬基础,而是在园区1.0的基础上有所补充、完善以及优化。这是我想讲的第三个重找。

探索四:重找路径

开发区发展的路径是什么?过去我们园区的发展相对来讲是以招商为主,觉得放在篮子里都是蛋,发展方式无序,我想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应该由无序走向有序,这个有序我们提出叫“三聚路径”:一是聚核,园区首先应该要明确各自的主导产业,然后确定主导产业里的龙头企业;二是聚链,园区不仅要把同质的产业引过来,还应该为它们建立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不仅仅有上下游的供应链,还要有横向的生产型服务链,只有这样两个链的结合才能增强园区企业的粘合度和发展能力;三是聚网,这个网包括生产网络、知识网络及社会网络等方面,使园区形成一个商业生态体系。这是我想讲的第四个重找。

各位嘉宾,以上为我对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年度报告,谢谢大家!



 
返回上一页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1994-2014 tdi.tongji.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彰武路1号 邮箱:tongjidi@163.com 微信公众号:TongJi-DI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