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园区“走出去”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路径。
在北京“一带一路”大讲堂开讲仪式上,我院院长任浩教授从中国走出去三部曲、园区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平台、园区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路径三大方面,对园区“走出去”做了全面阐述,在此回顾整理任浩教授演讲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走出去三部曲
1、走出去三部曲
任浩教授将“产品走出去、企业走出去、园区走出去”归结为中国“走出去”三部曲。
30多年来,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迈出了前两步,即第一步产品“走出去”和第二步企业“走出去”。“第一步和第二步‘走出去’,对中国经济扩展世界市场发挥了作用,但基本属于企业单打独斗、分兵作战,容易遇到市场壁垒和产业链短整体性不完整等问题。”
为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亟待迈出第三步,即园区“走出去”。
2、园区走出去内涵
园区“走出去”是以中国优秀企业、优秀产业园区为重要主体,在政府推动、协会协调的发展机制下,通过资本、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多种合作模式,建立以园区为载体的国际化合作平台,推动园区形成产业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模式。
3、园区走出去的现状
根据商务部2015年统计数据,中国已经在50个国家建立了118个经贸合作区。其中有77个处于“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35个合作区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42个处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
园区走出去的结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企业自主型,即企业自建自用的小型园区,目前已经建成24个海外工业园,比如海尔工业园;二是企业自主+政府推动型,是指在国家统筹指导下,国内企业在境外建设或参与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种经济贸易合作区,目前商务部给予相关资金配置,在15个国家确定了19个境外经贸合作区项目;三是政府推动+企业运营型,主要是指政府推动、企业承接运营的国家战略导向型海外园区。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我国各级政府积极规划海外园区建设。已实施的案例包括中马关丹产业园区、中白工业园区、广西中马“两国双园”园区等。
二、园区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平台
1、园区走出去的必要性
任浩教授指出,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我国园区“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在经济方面,我们将赢得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大机遇,获得投入和政策的规模经济优势。国华立集团与泰国安美达集团合作投资的泰中罗勇工业园,由于是集群企业、产业园区的平台建设,泰国政府给予了“十免五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在政治方面,将改善与东道国合作共赢的政治形象。柬埔寨西港特区在开发过程中,始终注重坚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将“中国梦“同当地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实现对接。
第三,在文化方面,可以以园区作为平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例如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与晋江的文化交流活动。
第四,在安全方面,园区走出去可以保障”走出去“企业的财产与人身安全。例如在泰中罗勇工业园中,泰国为企业提供非常好的制度保障系统,保证企业的投资安全
2、园区走出去的内容
如何实现园区“走出去”?任浩教授指出,园区“走出去”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资本走出去。即园区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利用自有资金及发展基金,在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后期运营等环节进行部分资本投入,并将其作为园区走出去的引导资金,有效发挥其杠杆作用。资本走出去具体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类是以资本引导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导入,另一类是以资本推动对发达地区的产业链配套。如通过资本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取“销地产”的方式,避免高昂进口关税,开辟当地市场。
二是人才走出去。向海外园区派驻富有经验的建设者、管理者、运营者,并吸引全世界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例如硅谷集中了数以百万计的全球优秀科技人才,其流出的人才和资本催生了世界各国的类硅谷园区。
三是管理走出去,国际化进程中的优秀园区,通过提供科学和先进的管理方案与规划模板,为沿线国家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全面指导,帮助当地园区快速发展壮大。例如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进入“经验输出”加速期。
四是平台走出去。即在国际化过程中,中国优秀园区成为服务园区内企业的综合性载体,并由企业联盟、商会和专业机构形成“服务共同体”等更为广泛的合作平台,为走入“一带一路”各国的园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撑,这也是产业园区国际化发展路径的高级阶段。德国是平台走出去的代表国家之一,其大量的工商团体,包括联邦层面的工商总会、中小企业联合会以及州层面的科隆商会、汉堡商会等,在全世界超过60个国家驻点,协助搜集信息、推动商贸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举办会展活动等,为当地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园区走出去:“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路径
1、园区走出去的发展模式:园区1.0与2.0
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的1.0版模式:政策、行政化、硬基础‘三要素’组成的驱动模式,是中国产业园区30年高速发展最为基本且长期存在的内生要素。
任院长强调,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原来的三要素或者要取消,或者不适应新的形势和经济发展现状,园区1.0模式即将被替代。
“园区2.0”模式是站在历史转折点的重新思考与实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制度、融合化、软环境将成为园区发展新的重要驱动要素。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服务。制度是先导,融合化是手段,软环境是保障。
任院长强调,“走出去”的园区应重视提升其以“制度、融合化、软环境”为特征的持续发展能力,形成重视制度环境、合作理念、园区治理、发展模式与持续发展的实现园区“走出去”战略的系统方式。
2、园区走出去的发展路径:三聚路径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以及资源现状的转变,新的产业园区的管理首先要倡导以核心资源集聚为前提而进行,进而提出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三聚”路径选择:聚核(核心企业、主导产业),聚链(横向、纵向),聚网(内网、外网)。
① 聚核:通过核心企业入驻形成场效应,推动产业加快聚集
内部企业不断衍生和分化:实行业务归核化战略的“核”企业,会采用分工协同的方式吸纳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其产业园区
外部企业大量涌入和集结:另一些“核”企业采用高度本地化发展策略,将研发中心、区域总部迁入园区
② 聚链:纵向产业链与横向服务链合作
形成专业化分工和服务体系,建立密集联系,促进企业在本地的“根植”。
③聚网:生产网络、知识网络及社会网络紧密联结
生产、技术、文化、社会生活环境全面发展,形成园区商业生态体系;
通过输出资本、品牌、管理、项目,实现园区间合作。
3、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针对可能产生的政治风险、法律变化风险、劳动法律风险、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环境法律风险、税收法律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① 宏观层面
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
健全相应的机制:政府间合作沟通机制、境外投资风险防控预警机制。
② 中观层面
商会、行业协会要获得境外园区的商业风险;
商会协会要协助处理纠纷等事宜;
加强海外企业和园区的投资保险。
③ 微观层面
园区要事前做好全面的法律风险评估法律;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方案,在协议中加入“稳定条款”,运用相关的和公约维权。
4、园区2.0的愿景规划
产业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
第一是产业生态,主要体现在未来园区将在横向生产性服务链与纵向上下游供应链两方面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第二是社会生态,包括以下几方面:在教育机构方面,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将不断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在文化氛围方面,园区的娱乐、体育等将进一步满足人的文化精神需求;在卫生质量方面,医院等将更好地满足园区各方面医疗需求;在信息便利方面,园区的信息设施、社交沙龙等将进一步满足社会交往需求。
第三是自然生态,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在环境质量方面,园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环境保护将更加重视;二是在空间布局方面,园区产业、商住配套以及绿化比例将不断优化;三是在循环发展方面,园区的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