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新闻动态 
 
“中国高新区国际合作的思考” ——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李志远处长在“12.3”论坛上的演讲
来源: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浏览次数:1255 日期:2015/12/18  加入收藏

引言

在“2015(第三届)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上,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李志远处长就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状况和国际合作的思考两个方面,作了主题报告,分析了国家高新区发展的6个特点,提出了国家高新区在国际合作的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定位和总体思路。

在此整理李志远处长的演讲全文,供业界探讨。

非常荣幸有机会到上海来,参加同济大学和相关单位共同主办的论坛,也借此机会我想把中国的高新区的发展情况和我们对下一步高新区国际化方面的想法,在这里跟大家报告一下。

一、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现状

1. 国家高新区分布情况

中国的高新区是从1991年国务院通过12号文件,批复26个高新区开始。但是在此之前中关村科技园,当时北京新科技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做了两年实验。从1988年开始实验,到今天为止国务院一共批准的高新区是146家。

同时苏州工业园区在2008年,国务院批准纳入到国家高新区系列,享受高新区政策,所以我们提了146+1,加的1家就是苏州工业园区。这146家,大家从图表可以看到更多还是集中在东部,我们最多的是江苏省有16家,像贵州、海南只有1家,但是从总数上来看,和任院长介绍的情况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中西部高新区的比例有所上升,现在是东部有65家,中部33家,西部33家,另外我的划分和任院长不一样,我把东北单独拿出来了,因为东北有一些发展水平和东部还不能简单划等号,有16家。

1 国家高新区分布图(146+1家)

2. 国家高新区发展成效

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支撑国家经济增长

截止至2014年底,就115家国家高新区的统计情况来看,共有企业76万余家,入统企业7.43万家,从业人员1527.2万人。201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是22.68万亿,114家高新区同比增长13.4%2014年实现园区GDP6.96万亿,占全国的比重的10.9%2014年税收为13202.1亿元,这24年累计下来大概是6.5万亿的税收。2014年出口创汇4351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18.4%


2 国家高新区经济数据汇总

②聚集科技创新资源,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全国R&D投入有39%在高新区,国家高新区企业2014R&D经费支出为3995.7亿元。R&D投入强度(R&DGDP比重)为5.74%,是全国的2.7倍。2014年高新区财政经费支出的14.5%545亿元)用于科技投入。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的新产品产值达到5.51万亿元,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5.54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14.8%。国家高新区企业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为2679.6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8577.2亿元)31.2%的份额。专利也是,全国专利三分之一产生在高新区,如果单从企业来算,50%企业的专利在高新区产生的。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2.2件,是全国就业人员平均水平(15.5件)的9.8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32.8%


3 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资源占比

另外,高新区聚集了一大批的科技人员,在1527.2万的从业大军里面,大专以上的毕业人数超过了54%,硕士73.8万人、博士8.4万人。同时聚集了大量的创新创业的机构、研究院所、高校、科技企业孵化器,还有企业的工程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等等一批机构。

③创业孵化硕果累累,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科技企业,通过创业孵化、通过创新主体的培育,在高新区发展得非常迅速。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我们的企业,特别是通过自己培育的企业,发展的规模成效开始显现,现在已经有7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了千亿,上百亿的也有349家,更多的还是中小企业,是非常大的群体。我们统计得到的企业数是70000家,包括了所有完善的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服务业企业和高新技术创新,全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有39.6%在高新区,共计2.5万家。

④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任院长介绍的融合现象,特别是在产业融合现象在高新区越来越明显,形成集群式发展的态势,比如张江的微电子、生物医药,或者武汉的光通讯的产业,也包括长沙的工程机械,杭州的软件,电子商务的产业集群发展,融合发展的态势非常明显。

⑤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引领示范。

我们已经有相当一批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GDP在所在城市中占有较大份额,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33家高新区的GDP占到了所在城市的20%以上,另外对于接纳新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50万人左右的规模。

⑥产城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批科技新城。


4 科技新城

3. 2015年上半年国家高新区发展特点

但是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刚才任院长介绍了全国的各类工业园区增速都在放缓,他介绍的是2014年数据,如果看2015年数据来看更明显,去年还能保持在13点几的增速,大家今年从1-9月份来看已经没有两位数的,比全国平均数稍高一点,下行压力非常大的。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家高新区仍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放缓

高新技术企业保持更快和更稳定的增长

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创业活动活跃

高新区提质增效逐渐显现,企业平均净利润率上升。

市场需求动力不足,投资增长缺乏后劲。

企业出口额增速明显下降。


4.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

任院长也介绍了,到目前为止,经过国务院批准依托高新区自主创新的园区已经达到11家,比如珠三角、长株潭一个高新区覆盖了好几个高新区,覆盖的高新区已经达到了30个。

以上非常简单地把高新区目前发展的成效给大家作了汇报。

二、国家高新区国际合作的思考

下面是就我个人对高新区国际合作方面的思考,也符合这次论坛的主题,就是国际化的主题,作为国际化,这个命题是从高新区建区开始提了,当时我们提了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1. 国家高新区推进国际化发展的探索

当时就提出了国际化,但是国际化这个命题比商品化、比产业化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国际化,我个人理解还在比较水平低的过程,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说聚集了大量的国际创新的资源,我们现在留学人员已经达到了11万人,有1.4万人的外籍专家和5.6万人的外籍常驻人员。我们还引进了境外专利10134件,同时还有境外技术转移国际机构。

在国内,我们还建设了一批专注于开放的平台,比如说APEC园区、国际企业孵化器以及国际创新园等专门国际化的平台或者机构。

此外,我们在海外也尝试性做了科技园,比如在英国有曼城的科技园,有剑桥的科技园,在美国有马里兰,在莫斯科有中俄的科技园等等,共有89家中外合作的科技园,同时我们有一些园区自己也主动地跟周边国家共同来建设海外科技园,比如说我们昆明高新区主动和万象的一个科技园做合作。

另外,我们高新区的企业走出去建设分支机构、研发机构、生产基地,也包括有建园区的形式,这个方面很明显的成效。

总体而言,我们的科技园区在国际合作方面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

2. 科技园区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较早开展国际化探索,国际合作缺乏持续性。

我们建设搞了很多合作,都是政府间签署了协议,但之后真正到落实,取得成效不是特别明显,很多都还停留在签协议或者人员简单的往来,没有实际项目的支撑,有点虎头蛇尾。

更多局限于政府间合作,真正社会力量的参与还不足。

外国大部分科技园区都是以公司为主体管理运营的,中国的经验难以直接复制。政府的合作也没有能调动国内科技园区开发建设社会力量。

国内高新区国际合作尚不能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

国内高新区国际合作方式单一,合作领域也比较窄。当然距离我们国家一带一路的要求有比较大的差距,同时现在跟国外的合作更多还是从引进来的角度来考虑,真正走出去,特别是优势产业真正的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还比较少。

④与当地需求不匹配,不能代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水平。

我们园区走出去的时候,对当地文化、制度等缺少必要了解,对当地发展需求研究不多。目前来看,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低端产业的国际产业转移,无法代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先水平。

3. 国家高新区国际化发展的总体考虑

因此,我们在下一步或者十三五以及更长的时间里,我们高新区国际合作方面或者国际化方面,还是要立足于既要引进来,又有走出去。既要做全球链接,进一步吸纳海外的创新资源,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创新资源,聚集到我们国内来,也就是引进来。又要辐射带动,特别是走出去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快。


5 国家高新区国际化发展的总体考虑

有一个观点和任院长不谋而合了,声明我是今天才听到你说,所以我们没有知识产权的剽窃问题,就是在走出去一带一路合作间,我们的园区要走出去,而且是以园区合作的形态走出去,把高新区作为科技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来发展,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大的方针的带领下,作为重点突破。

我们大致的定位就是在一带一路的科技合作中让园区走出去做科技合作的先锋。我们是科技园国际化发展的示范,还是我们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平台,另外还探索了新兴国际合作模式,同时作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的支撑。

总体的想法还是要加强规划和引导,在产业投资、科技创新、园区开发等各个方面来吸引社会各种力量共同来参与。以需求作为最重要的目的,或者说最重要的是让需求来对接。同时合作共赢,官民结合,多方参与。还有一个跟任院长共同的观点就是要软硬结合,更多强调软的合作,争取在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我们对于下一步的工作主要首先还是做需求分析,再来探索合作的框架和模式,然后寻求试点,最终推向全国。合作方式可以采取共建的模式,今天中午听钦州和马来西亚的合作方式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也可以采取飞地的模式或者输出的模式。看以谁为主,共建模式是大家权重差不多,飞地模式由我们园区为主,输出模式以当地为主,我们更多还是从软的方面输出。

我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区管理处处长 李志远)






 
返回上一页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1994-2014 tdi.tongji.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彰武路1号 邮箱:tongjidi@163.com 微信公众号:TongJi-DI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