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与此同时,产业链低端、同质化成为诸多产业园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成为产业经济顺利转型升级的瓶颈,产业园区将何去何从?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园区不能‘孤芳自赏’盆景式发展,政策力度会逐渐减少,更多的是创新发展,靠制度创新来吸引优质资源,靠创新吸引企业。”
专业型园区做精产业,综合型园区更抗风险
从类型上分,园区分经开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类型,其中国家级高新区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分管,国家级经开区属商务部管辖,是两个并列的管理序列。
从业态上看,园区可以分为综合型园区和专业型园区。
所谓综合型园区,就是园区由不同工业行业的企业组成,往往有多个主导产业,不同产业间初步形成了较稳定的契合关系。
专业型园区也就是单一产业园区,主要表现在园区以某一类工业行业中的一个或几个企业为核心,通过物质和能量的集成形成。成熟的专业园区往往是以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同时注重在原料端和产品端与周围区域的衔接。
对于两种园区的比较,接受采访的专家都认为两种园区各有优势和特点,不太好说谁优谁劣。
“综合型园区产业较多,一般有4—5个主导产业,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全面,能满足园区中各类企业发展的要求。”刘鉴分析认为,由于综合型园区发展方向比较全面,也就不至于因为单个产业衰退而出现园区倒闭的情况。“很多原来的专业型园区,尤其是专门做石油、煤炭的,一旦当地资源枯竭了,而接替产业又没跟上,园区也就没了。”
从功能上,综合型园区功能全面。很多综合型园区,有物流、商贸、金融、科技服务等行业的支持,能够很好地满足园区企业在产品运输、市场推广、融资、科技方面的需求。
不过,综合型园区也有弊端,发展方向虽然较多,但如果没有形成关联紧密的产业生态关系,也就不能形成一个具有合力的产业园区。
而专业型园区更关注园区专业化,这些园区的优势就是能够在特定产业领域内做精做深、形成特色。规模较小的园区更适合做专业化园区,因为小园区去拼规模比不上综合型的,找到专业领域才能存活下来,也不至于同质化。
专业园区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形成特色,但这往往是很多园区忽视的一点,盲目做大规模,同时发展多个产业,使得园区各产业实力都不强。缺点可能是功能上相对要少,这样产业特色的发展会受到一定限制。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最好的状态就是有1到2个综合园区,加上多个专业园区,并且在它们之间形成比较好的产业关系,相互支撑。比如中关村,是一区十六园的模式。每个行政区都有园区,每个地区的园区有自己专业的特色和定位,相互之间也有配合,由中关村统一管理。
“不过,现在很多园区贪大求全,更希望往综合方向发展,结果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有专家表示。
“一般大中城市比较适合综合型的园区。”白明认为,园区的发展要跟周边地区协调发展,要考虑到周边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现在的园区发展确实具有优质资源聚集要素,但是,如果不跟周边地区的发展协调形成虹吸效应,就会影响周边地区的发展。
园区产业同质化、结构低端化突出
在白明看来,园区的健康发展,应该是集约化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围绕特色形成一个自我的产业循环产业链,同区里的企业都是相互服务的,形成一个平台,形成要素的集聚效益。否则,“即使园区做大了,但园区企业不具备关联性,这种拼凑型的园区就没有集聚效益。如果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或者一个网状的产业分工,就良性发展了,也便于政府提供更好的服务公共平台。”
也有专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园区产业的发展不能够面面俱到,而应该植根于差异化竞争战略和目标聚焦战略,通过有计划地产业导入、培育和调整过程,打造一个有特色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如此才能走得长远。
我国园区的发展参差不齐,确实有发展很好的,如苏州、大连、上海等地的园区,也有不具备条件的地方也设开发区,政府盲目攀比。
由于忽略了对于园区配套服务、产业规划,有的园区甚至违背产业规划和入园标准盲目引进,最终出现产业链条混乱、“有企业无产业”、环境污染等问题。
事实上,目前大部分园区都由政府主导开发,为了更好地招商引资,产业园区更多地靠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也正是这种政策优惠的吸引力促使了产业园区的遍地开花,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量产业园区同质化、低端化的窘境。
同质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园区建设呈现“一窝蜂”状态,园区服务配套缺乏,难以吸引龙头企业入驻,“空壳化”严重,相当一部分园区运营效率低下。
有数据显示,全国200多个国家开发区规划,50%有医药园,40%有信息产业园,30%有化工产业园。
显然,产业园区需要有一种宏观的规划,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资源禀赋,合理地、科学地规划和确定重点产业,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形成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eMobile-P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