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科研成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科研成果 
 
园区研究-园区咨询背后的产业规律
来源: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浏览次数:1156 日期:2016/05/10  加入收藏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致力于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研究并为园区战略规划提供智力支持,总结以往的咨询经验,我们认为园区发展背后有其共同遵循的产业规律。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遍地开花的园区是一个亮点,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经济开发区或者高新技术园区。很多地方的园区在发展历程中也确实起到了承载地区产业发展和机制创新的作用,很多园区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带动点。中关村、张江、亦庄、泰达等园区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园区的发展凸显出两大问题:一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这是我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很多地区发展牵引点的园区也必然要承载这一使命;二是解决孤岛式发展的问题,相当多的园区其投资、技术、管理人员均来自区域之外,虽然发展也很快,但没有和本地产业形成有益的联系,这类园区面临从依赖外部资源推动转向强化区域根植性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园区才有可能继续担当地区发展的牵引点。而解决的关键是园区必须从单纯的增长中心,变成技术创新和扩散中心,变成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本扩散中心,实质是从外生发展模式转为内生发展模式。
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一般都呈现外生动力和内生动力两种发展模式,这是基于区域发展的动力来源划分的。我国园区发展初期,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土地出让、政策优惠等三板斧的外生式粗放发展模式。而内生式发展则是要靠不断推动企业技术、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来实现企业成长,靠推动产业组织创新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靠推动体制创新实现突破。如下图所示。相比之下,显然内生式发展更持久、更有生命力,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满足产业升级和提振内需的必需。可以说,发展模式的转变是目前我国园区战略规划的核心命题之一。

2014年是中国产业园区恰逢30周年,1984年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开发区挂牌建园为标志,中国众多产业园区走过了从开启到昌盛的30年当然其中个味各有不同,风雨阳光路漫漫,但有一种模式是相同的:这种模式我们把它称之为中国产业园区发展1.0模式(外生发展模式)。由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成功举办了《2014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新闻发布会暨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并第一次提出“园区2.0发展模式其核心驱动要素为“制度、融合化、软环境”。“园区2.0”发展模式就是这种内生的发展模式。

探索园区内生增长机制和路径,首先必须认识园区产业发展的三大规律:产业成长规律、产业价值规律和产业组织规律。
(一)产业成长规律
产业成长规律即我们比较熟悉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反映了产业从萌芽、成长到壮大的整个基本过程,比如IT产业从硬件到软件再到网络,经历了几个发展高峰, 从小到大蓬勃发展,从零到成为我国主导产业之一。对于思考园区战略和园区咨询来说,认识这一规律主要是园区把握新兴产业和细分产业发展机遇,明确发展什么的关键,核心是明确产业的纵向发展趋势(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即将步入什么阶段),园区应该朝什么方向促进产业发展,解决的是“What to do”的问题。
(二)产业价值规律

产业价值规律反映了产业价值各环节分解、产业融合、空间转移和集聚等特征。产业活动呈现出价值链条,主要有四个维度:企业内部价值链、企业外部价值链、产业价值链、区域(空间)价值链。企业内外部价值链决定了企业的生命状态,产业价值链决定了产业的生命状态,区域(空间)价值链决定了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转移和集聚。产业价值规律决定了产业的走向,可以概括如图2所示。其中,企业A和产业12的交叉反映了产业融合规律,随着技术发展,产业的边界不断被打 破,产业之间相互作用,显示出新的产业属性,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常说的3C融合。区域1反映了产业的空间集聚。产业要素之所以会在空间上集聚是因为可以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即企业可以提高协同效率、降低成本,可以协同起来提高谈判能力、更稳定地获取服务、更及时地了解竞争信息等。产业园区的产生即是顺应了产业空间集聚规律的结果。产业空间集聚比较适用于园区咨询的模型是波特的钻石模型。

产业价值链分解规律作用的结果是模块化。产业全球化时期,理解产业演进的核心概念也是模块化。全球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为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和区域布局, 在局部区域内形成了细分产业的模块化集聚。从产业史看,产业价值链经过了三次分解。第一次是简单地形成上游产业、中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各产业分工程度比较初级;第二次分解是企业价值链各环节外部化,细分产业形成,细分产业之间体现为线性关系,例如研发、原材料、零部件生产、组装销售等环节都形成了细分产业;第三次分解是细分产业内一些职能分离出来,并形成区域集聚,即原来在一个企业内部的生产、销售、采购、研发等价值链环节各自开始进一步分解为相互独立的职能,并在空间上快速扩散到不同的区域、到适应该职能发展的区域去集聚,形成模块。各个模块的形成是由技术规则(大公司和产业联盟)决定的,而模块的集聚区域在哪则是由区域条件和模块特点决定的(如下图所示)。例如,购买的东西出了问题,客户要打电话到商家寻求解决,这在传统商家的销售部门工作中的职能叫售后服务,后来售后服务从销售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与销售平起平坐的客户服务部门,再后来又从客户服务中分离出一个新的职能部门——呼叫中心。呼叫中心的分工程度更加高级,将客户各种问题集中到呼叫中心来答复和解决,这甚至已经成长为一个产业,据统计,现在英国有4%的就业人口从事的是呼叫中心工作,也有预测认为中关村十年后将有近10%的人从事呼叫中心相关工作。原来一个不起眼的职能成长为一个产业,并选择在中关村或是别的某地集聚,这就是分解与集聚的结果。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运作,就像使用高度集中的数据处理中心,决策的环节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对分散客户做出反应的组织形式则越来越分离出来、越来越贴近客户周边。

产业的分解和集聚规律在传统的产业价值链上增加了一个空间维度,形成空间价值链。比如有的产业生产在中国、销售在欧洲、采购在某某国、研发在美国、总部在纽约。各个区域成为产业链某个环节的聚集地之后,产业链的空间分布就表现为空间价值链。实际上,一个园区往往就是占据了空间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因此园区需要重视产业的空间布局特点,结合自身条件找准在空间价值链上的定位。

对于园区来说,认识该规律是做好产业协同、占据产业价值环节、做好空间布局等工作的基础,核心是明确产业的横向变化趋势,解决的是进一步的“What to do”的问题。
(三)产业组织规律

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个学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但过去多是研究产业集中度、产业垄断、政府管制等问题,随着产业组织的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发展,产业组织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其中有相当多新问题需要园区重新理解和对待,例如中介或信息供应商也可以成为产业的龙头。可以说,产业组织新规律使得产业链中原来的配角可能上升为当今的主角。参与产业活动的除了企业、政府、协会、中介机构等组织外,家庭、个人、非政府组织、技术联盟等新的组织类型和活动类型层出不穷,比如开放源代码组织,以完全非企业的方式改变了软件业的产业价值链,再比如中关村十几个企业间的产业联盟、几十个沙龙组织成为中关村IT产业发展重要的推 动力量等。

对于园区来说,产业组织规律反映了以企业为主体,大学、政府、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各主体在产业发展中如何协作发挥作用的关系,以及如何以机制创新在园 区中配置产业资源。如下图所示。园区需要着重考虑的产业要素包括技术、市场、资源、企业、政府等。技术和市场是产业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驱动力,几乎主宰着产业成长的各个阶段;资源是产业成长的基础,包括知识资源、人才资源、资金、实物资源等;企业是产业构成的主体;政府则像产业的工程师一样,五种要素相互 影响,共同推动产业成长。园区咨询中需要结合园区发展和产业发展不同阶段,通过产业组织发挥五种要素的协同作用,实现区域发展。可以说,产业组织规律解决的是“Who to do”“How to do”的问题。

根据产业发展的三大规律,园区未来发展的核心着力点是推动产业组织创新,在发展模式上应该有新的三板斧产业细分、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专业园)。首先,改变园区运营者短期绩效的思维惯性。招商引资的确效果明显,但往往是大投入小利润,而技术研发或者运营模式创新虽然可能周期长、风险高,但属于长期受益,也更有利于园区长远发展。因此,园区管理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扩地建楼、招商引资、优惠让利等旧思路上,而应转向对企业成长的支持,创建专业园以及产 业加速器等,推进产业联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完善。

第二,要注意活用两个机制:产学研协作机制和政府-中介机构-企业协作机制。目前,产学研机制已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而政府-中介机 构-企业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在这机制中,政府应该从宏观角度来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进度,减少对企业直接的行政干预,而应借助如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让中介机构来协助更有效地分配政府资源,将来自政府的支持更加合理地调配到整个产业链中去。
综上,园区咨询要立足产业成长规律和产业价值规律,以产业组织规律为核心,从企业、产业、机制三个层面找准园区发展的着力促进点:企业层面,按发展阶段 分类促进创业企业-瞪羚企业-大公司;产业层面,多种手段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层面,创造新的机制,以机制配置要素,如下图所示,按照这样的维度 思考园区发展有助于找到突破点。




 
返回上一页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1994-2014 tdi.tongji.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彰武路1号 邮箱:tongjidi@163.com 微信公众号:TongJi-DI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