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科研成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科研成果 
 
产业园区30年(第三篇)——园区发展“三聚”模式
来源: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浏览次数:3117 日期:2015/11/10  加入收藏

一、中国产业园区商业生态系统形成背景

在产业园区优化发展的转折阶段,产业园区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三重三轻”的问题,即“重外部优惠政策、轻内生动力培育,重零星招商引资、轻产业链整合打造,重经济指标达标、轻区域系统协调”。因此,许多产业园区注重“聚集”不注重“联合”,实质上仅仅是各类企业在空间上的“简单扎堆”,缺乏相互关联和依存的专业化分工作网络,缺乏从战略层到操作层全方位、深层次的协同管理,造成企业之间“竞争过度、合作不足”,园区“聚而不强,活力不足”。

一个健康发展的产业园区应该是一个内外构成要素之间互动适应、显著协同的区域经济系统,是由经济与生态多种环境因素组成的有机复杂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商业生态系统。

二、商业生态系统下产业园区的结构要素

商业生态系统具有循环性、适应性、协同性、相关性、有序性和再生性的特点,并强调系统成员类型的多样性、企业生态位的分离、核心成员的主导作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对商业生态系统的认识,产业园区应该是由企业、园区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构成的,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从系统的角度看,该联合体包含三层关系,即供应商、生产企业、销售商与顾客之间的垂直关系;竞争者、中介机构、政府、科研机构等相关组织之间的平行关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形成的复合关系。基于这些关系,产业园区生态系统在“合作、竞争”与“共同进化”中得以持续发展。

从运行特征看,产业园区具有动态性、区域性、网络性、适应性、协同性、延续性等特点。园区内企业集聚的目的是通过协同效应实现共同发展,具体形式包括从周围环境中吸纳人员、物资、能量、信息等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创新、竞争与合作等过程发挥园区系统功能,获取产品、知识、技术、人才等产出,并通过产业园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辐射与示范等促进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生态系统的持续进化。

从系统结构看,产业园区是一个“微观、中观、宏观相互渗透,纵向、横向相互交错、动态、静态相互结合的具有增强型正反馈的共生网络”,并包括吸收传递物质和能量的各种独立企业个体(核结构)、提供物质和能量的源种群(链结构)以及环境(网络系统)三大部分。各类具有关联又分别独立的个体企业是产业园区的主体要素,这些主体通过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非正式网络等发生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并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动力所在。其中,源种群为各企业提供的物质能量包括技术、人才、资金、信息、企业家等配套要素;环境则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外部系统,并构成整个园区内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网络。在产业园区“核-链-网”的各个层面,始终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之间的交换,并形成供给支持或制约关系。

可见,产业园区是由经济与生态的多种环境因素组成的有机复杂系统,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为产业园区提供了一种有关结构、生产力、成员相互关系、健康性等的系统全面的分析方法,并使得产业园区成为一种典型的商业生态系统。

三、中国产业园区生态系统的“三聚”模式

根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促成产业园区商业生态系统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以系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园区管理者规划“森林”,从原则上对园区空间布局、产业协调发展起引导作用,并提供各种生存因子、资源条件和环境空间。园区自身也要形成内生演化机制,使得“树木”自然生长,并能逐渐聚集各种资源,促进各企业之间自我组织、互相协同、适应环境。我们把这种聚集分为三个层面,形成商业生态系统下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三聚”资源整合模式。

1聚核:生态系统的发端

“聚核”即在产业园区发展之初发展主导产业、培育核心企业。产业园区的“核”结构决定了产业园区的具体类别及其发展方向,并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主力军和增长极。

(1)主导产业。确立主导产业,并坚持发展特色产业,避免产业结构雷同,从而形成比较优势,才能使园区产生持续性演化。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区位和资源基础,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地理等方面。由于在初创期,园区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的控制能力较低,对发展空间和资源取向的把握程度不高,因此,该阶段由园区管理者根据地域特点和产业优势,选择关联性较强、市场发展前途好、科技含量高的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将会比园区自发形成更有效率。表1所示园区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都选择和逐步培育了各自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特色。

(2)核心企业。在产业园区发展早期,一家或若干家企业首先入驻,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并对周边经济发挥辐射和牵引作用。核心企业可以是企业自发入驻形成,也可以由政府以某种方式引进。核心企业在能力和网络嵌入性上与园区中的其他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是促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园区整体演进的引擎。作为园区制造主体、出资主体、创新发动机或区域品牌代表,核心企业通过投资、创新、知识转移、品牌扩散等行为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

最初,入驻企业之间尚未形成特定关联,与外部环境之间也没有真正产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但是,随着园区内不断涌进同类型的中小型企业,在聚集规模的边际递增效应下,企业之间会共享信息、市场等资源,产生具有关联结构和特定功能的园区“核”结构。

2聚链:生态系统的形成

随着产业园区“核”的集聚与发展,一些实行业务归核化战略的“核”企业,会采用分工协同的方式吸纳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园区;而另一些“核”企业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高度本地化的发展策略,将研发中心、区域总部迁入园区,加强与本地企业和其他行为主体的联系。由此,形成园区纵向与横向的“聚链”式发展。该阶段园区管理者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资金、技术、管理、服务等资源集聚的软环境,为园区提供服务并加以规范。

(1)纵向聚链。表现为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和需求商。有效供应产品、提供服务是产业园区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而产品顺利生产和销售则需要上下游企业之间围绕“核”企业进行分工协作与互动。以百强产业园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为例,其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链上聚集的公司。

(2)横向聚链。表现为产业园区引进各种配套服务的企业,包含风险投资、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管理机构、服务中介机构等,从而为“核”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服务的外延支撑,以更有效率地输送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以百强产业园区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现代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及商务服务业、现代商贸业、金融服务业等。

随着产业园区实力的不断壮大,园区内本地成长的、外地迁入的大企业和小企业通过交互促动与合作竞争逐步建立起信任机制,大量存在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构成了规模非线性放大效应,以更大的吸附力吸引更多的资源聚集,更多的创新思想在此生态系统中迸发。

3聚网:生态系统的完善

产业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新产业功能的综合,即不仅可以提供类似“阳光、空气和土壤”的基础配套设施,而且还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优良的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地理区位环境、娱乐休憩环境等,它们形成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大气环境,并反过来为产业园区的发展和壮大提供潜移默化的影响。此时,产业园区从整体上进入生态系统的“聚网”发展阶段。

(1)园区利用环境扩张。处于成长期的产业园区,随着生存力、发展力、竞争力的逐步提高,能够对外部环境产生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园区的盈余资金逐步得到积累,为园区进行系统排列和优化组合、挖掘资源深层潜力和提升竞争优势提供新的内部条件。此时,园区会形成资源结构性规模扩张和空间结构性规模扩张,前者注重各方面生存要素的积累性获得,后者注重高适合度空间的层次性整合。

(2)环境对园区反作用。随着园区资源规模的扩大和空间规模的扩张,将引起对资源的争夺,造成资源对发展的“瓶颈制约”。同时,园区内部容易出现思想僵化封闭、知识技术趋同、互补性消失、地价人力等成本过高、效率降低,以及市场和技术失去活力和竞争力等问题,原有的“核”逐渐失去聚集功能。在这个阶段,政府如果能够对新的内部要素加以正确引导和自我重组,产业园区可以在吸收原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促进新“核”的适时更替,使园区再次进入有序发展状态。直至达到新的循环平衡,从业人员和企业数量趋于稳定,横向和纵向协作关系不断完善。

产业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产生和演化,是企业之间自我组织、互相协同、适应环境的结果,其中,产业园区内部企业间的相互作用是根本。同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发展特点,外部环境、政府的积极调控、管理、服务和监督等也是系统有序演化的重要条件。因此,政府“规划引导”,园区“自然生长”能够促进园区更快更高效的发展。但是,政府的行为必须严遵循产业园区自身的发展规律,其推动力应该转化为园区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迅速变化,实现从不平衡到平衡、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使产业园区能够在不断波动和变化中持续发展。

四、 中国产业园区生态系统的联动路径

1各园区“三元”联动主体框架

从园区内部协调层面看,在园区整体与园区内企业之间,以职能划分或子园区的形式形成园区的中间层面,即功能区。各功能区有明确的协调职能或者主导产业,并在园区间资源整合与联动中作为一级重要的组织层,从而形成园区内部的“三元”联动主体。从园区间协调层面看,市场、政府、非政府组织(NGO)是管理园区资源整合活动的高层次要素,形成园区外部的“三元”调控主体。从整体框架看,见图5、图6,本研究所关注的联动主要表现为外部“三元”主体与各园区间的联动、以内部“三元”主体为基础的园区之间的联动。并且,需要明确目标层、功能层以及过程层三个层面的联动内容。

2各园区基于“三聚”模式的联动内容

以系统动力学为研究基础,依据园区生发的成长过程,构建各园区资源整合的主体理论,并演化为“三聚”资源整合模式。从园区联动的视角来看,首先各园区需要在规划的指引下,突出自身的核心业务,即“聚核”;由于园区之间的核心业务具有差异化,从而形成互补联动的关系,即进入“聚园”状态;在园区外部“三元”主体的作用下,形成“大联动”的园区运作框架,完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升迁至“聚域”阶段。在园区聚集核心业务并成长的过程中,园区内部也经历着聚集核心企业的“聚核”、形成产业链与配套服务链的“聚链”、建设园区平台与体系的“聚网”的“三聚”子模式。

(文章来源:《2014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返回上一页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1994-2014 tdi.tongji.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彰武路1号 邮箱:tongjidi@163.com 微信公众号:TongJi-DI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