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科研成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科研成果 
 
产业园区30年——园区持续发展概况
来源: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浏览次数:1105 日期:2015/10/27  加入收藏

一、产业园区与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产业园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极、创新集聚地、管理示范者、开放先导区四个方面,其实现载体是以发展新型工业为目标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作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动机,产业园区的发展直接促成了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腾飞、中西部地区的深度开发,并推动全国各地经济相互协调、形成有序体系。据2013年最新统计,329家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其中经开区215家,高新区114家)GDP合计达到12.9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的22.7%,即中国近四分之一的GDP是由产业园区所创造的;对我国工业的贡献从起初的不足5%发展到今天的超过30%,工业总产值达到351959亿元;上缴税收合计达到21975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9.9%,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

除了体量上的贡献,产业园区还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即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发展新型产业集群。高新区和经开区两类园区的产业类型,主要表现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呈现同质化发展态势。如表1所示。

表1 经开区、高新区前五强主导产业(2013年)


经开区

主导产业

高新区

主导产业

苏州工业园区

电子制造、机械制造、生物医药

、新材料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

天津经开区

电子信息、食品、机械、生物医药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低碳环保、民用航空研发、汽车配套

广州经开区

化学、软件、电子和通讯设备、医药、饮料制造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类电子

青岛经开区

工程机械、港口海洋装备、石化、家电电子、汽车

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航空航天、先进装备制造

武汉经开区

汽车、电子电器、印刷包装、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

成都高新区

信息技术、生物、装备制造、节能环保


2重要的创新集聚地

产业园区是我国科技资源、研发活动、创新成果最为密集的地区,经过三十年发展,产业园区培育了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企业,并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参与全球创新竞争、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优先区域。

以2013年114家高新区为例,累积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411 个、产业技术研究院577所、国家工程实验室1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1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65 家13.6万件。共有企业技术中心7217个,其中经国家认定的有 607个,占全国企业技术中心总量的 60.6% 。高新区71180家企业的 R&D 经费内部支出达到3488.8亿元,占全国企业R&D经费支出的 38.2% 。

两类产业园区的发展促进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诞生,包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高性能计算机、高速宽带网、光伏能源装备、重大新药、高速列车、电动汽车等,部分成果已经从单个产品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深圳高新区、武汉东湖等园区崛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基地,并由此培育了联想、华为、百度等行业巨头以及一批细分领域中的核心企业。


3重要的管理示范区

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吸收和整合了台湾新竹、新加坡工业园等国际知名园区的经验。通过优化管理机制、加强土地规划、推进产城融合,实现了园区资源的高效集约化利用,发展质量大大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看,两类园区的人均产出效率取得大幅增长。2011年,高新区和经开区的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38.8万元和32.6万元,折合美元为6.15万美元和5.16万美元,位居世界前列。如表2所示。

表2中国经开区、高新区人均GDP与部分国家人均GDP的比较(2011年,美元计价)


排名

国家

人均GDP

排名

国家

人均GDP

1

卢森堡

108832

11

加拿大

46215

2

挪威

84444

14

芬兰

44489

3

卡塔尔

76168

16

日本

42820

4

瑞士

67246

18

法国

41019


中国高新区

61500

19

德国

40631

5

阿联酋

59717

22

英国

36120

6

丹麦

56147

23

意大利

34059

7

澳大利亚

55590

34

韩国

20591


中国经开区

51600

53

巴西

10816

8

瑞典

48875

56

俄罗斯

10437

9

美国

47284

93

中国

4382

10

荷兰

47172

100

阿尔巴尼亚

3677


 从土地和环境管理利用效率看,产业园区同样呈现出较高的水准。根据2011年数据统计,国家经开区、高新区的单位工业产值分别为33亿元/平方公里、42.5亿元/平方公里,远高于2亿元/平方公里的全国平均水平;而万元GDP平均能耗仅有0.52吨,小于0.79吨的全国平均水平。一批高新区、经开区还通过了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并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从开发管理模式看,各地产业园区并非统一规划,而是根据当地实际,采取了多种类型的开发模式,有些开发模式的做法截然相反,却各具优势,例如:逐片滚动开发与一次性整体开发并存,如苏州工业园区师承“新加坡”模式,区域成片开发、功能明确;管委会、开发公司的融合与分离并存,如中关村设有中关村管委会和中关村发展集团公司;普惠性政策与排他特殊性政策并存,如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普惠性政策为主,而经开区往往包括大量特殊类政策、择优类政策;一级政府式管理体制与服务式管理体制并存,例如武汉东湖管委会形成了包括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等机构在内的一级基层政府完整序列等。

4重要的开放先导区

产业园区最起初的定位是出口加工贸易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随着出口贸易的不断深化,产业园区逐步具备了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多种要素的统筹整合能力,呈现出更加主动的外向型战略意向,在国家政策和改革试点机会的支持下,日趋成为继经济特区之后的第二开放带。

目前,324家国家经开区和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载体之一。据2013年最新数据统计,国家经开区和高新区出口创汇分别达到4064亿美元和4133亿美元,合计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7.1%,单位园区出口额达到25.3亿美元,较1991年实现了大幅提升。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落地或投资,首要选择产业园区。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中,超过400家在华设立了外商投资企业、研发中心和代表机构,其中绝大多数设立在园区。根据2013年数据统计,全国超过70%的实际利用外资为国家高新区和经开区所贡献。

产业园区对外开放不光表现在利用外资数量的提升,还在于利用外资质量的显著提升。跨国公司和境外资本用于投资技术研发与现代服务业的比重逐年上升,投资行为日趋多样化。以上海为例,上海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吸纳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已经达到了371家,越来越多的研发中心并非单纯为了面向中国市场应用而新建,而是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研发战略中承担了重要任务,以及采用并购投资、合资的形式开展。

二、园区迅速发展三大机遇

一是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黄金十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基于广阔的市场需求和性价比高的劳动力价格,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跨国公司竞相进入中国投资,使得技术水平高、管理现代化、配套带动性强的项目显著增加,外商投资的热点从经济特区向产业园区转移。台湾新竹、硅谷、新加坡工业园等国际知名园区的管理模式与经验也被引入产业园区。

二是经济建设主战场向中西部转移以及城镇化战略的重大契机。随着21世纪初西部大开发和城镇化战略的深化,产业园区被赋予了引导经济增长的重要使命。随着国内产业过快转移,中西部出现起飞、发展速度快于东部的“西高东低”格局日益凸显。事实上,就城市演变而言,产业园区正在按照西方“新市镇”模式相反的方向,通过产业反过来带动就业、集聚人口并形成新的城市,这是我国新一轮“造城”建设的特有模式。

三是科技创新引发的经济增长空间。产业园区早早将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主要目标,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迎接后续的新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打下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对科技的重视与日俱增。1995年召开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9年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06年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发布科技中长期规划;2012年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三、园区发展驱动模式1.0版 VS 2.0版

1.中国产业园区1.0版的形态

总体回顾前30年,产业园区的发展驱动力可体现为“三要素”:

——政策。指产业园区普遍通过土地、财税、人才等政策的倾斜注入,为园区发展提供优惠的政策资源。

——行政化。指各产业园区被赋予行政职能、更高的行政级别或领导人级别高配,为园区发展提供更多的功能服务。

——硬基础。指产业园区管委会或开发公司以大量资金投入用于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以及场地平整的建设,为园区发展提供良好的设施保障。

2中国产业园区2.0版的形态

产业园区1.0版是对过去30年发展历程的总结,未来,相对于1.0版,产业园区的2.0版应当在市场机制下,形成更加符合创新规律的驱动力,表现为“新三要素”:

——制度。指制定并完善国家立法层面的产业园区管理条例,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产业园区的地位、功能等;制定并完善地方政府建设产业园区间沟通协调、利益分享等机制;重视完善产业园区管委会自身的管理制度设计,通过制度完善获取制度红利;

——融合化。指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学研介的融合,园区间的互动融合,产业与社会的融合,通过这三个层面的融合获取空间利用和拓展的红利。

——软环境。指产业园区应重视建设智能化与信息化的智慧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园区、人际关系融洽的和谐园区、创新氛围浓厚的文化园区等,通过软投入获取创新红利。

3园区2.0对产业园区提出的全新要求

发展目标上看,园区2.0应当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发展理念上看,相比园区1.0,园区2.0更加强调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从单一封闭向合作开放转变,从硬基础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

发展方式上看,园区2.0具体体现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差异化发展、资源的绿色集约利用、营商环境的优化、以及管理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

四、中国产业园区未来出路:打造园区2.0版

中国产业园区发展至今,各方面特征和迹象都表明,产业园区已经到了从1.0版向2.0版转型的关键阶段,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实现更大的跨越式发展——依靠“三聚”打造中国产业园区2.0版。

1什么是“三聚”理论

产业园区的发展壮大,需要经历聚核(核心企业)、聚链(主导产业链)、聚网(合作网络)三个阶段。如图3所示。过程中,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和服务化融合发展,土地获得高效开发利用,园区管理日趋制度化专业化,农村人口向城市加快流动,园区间合作不断深化,园区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提升。中关村、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均是按照“三聚”路径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2如何打造“园区2.0”

遵循园区发展“三聚”理论,打造园区2.0版,实现园区持续发展,关键是从聚核、聚链发展到聚网的“三聚”综合阶段。具体从以下五方面推进:

——深化改革:创新产业园区管理体制,规范园区管理。推进产业园区法律体系建设,明确园区法律地位;创建园区管理机构,健全园区管理职能;创新产业园区运行机制,提高园区管理效率。

——科学发展:坚持集聚式的发展方式,推动园区产业升级。依托核心企业,拓展园区产业链条;提高发展层次,优化园区产业结构。

——内涵提升:加强产业园区创新平台建设,驱动园区发展。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支持协同创新;加大科技创新环境建设,搭建园区创新服务平台。

——合理布局:打造多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园区,完善园区服务质量。合理规划布局,完善产业园区多功能服务体系;改善民生福祉,推进和谐园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产业园区。

——政企联动:推进产业园区的合作共建,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进共建园区建设;共享共建园区利益,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提高共建园区的经营效率。

面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取向和迫切需求,中国产业园区将加快推动自身的改革创新和升级发展,进一步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返回上一页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1994-2014 tdi.tongji.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彰武路1号 邮箱:tongjidi@163.com 微信公众号:TongJi-DI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