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科研成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科研成果 
 
产业园区30年发展概述
来源: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浏览次数:526 日期:2015/10/20  加入收藏

中国产业园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以1984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建园为标志,产业园区在增长中求索、在前进中变革,走出了一条高速、集约、专业成长的道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本专题将介绍产业园区概况、回顾中国产业园区30年来的发展历程;分析产业园区30年来的持续发展情况,产业园区发展从1.0版模式向2.0版驱动模式的转变;全面阐述30年来中国国家级产业园区在贡献率、增长率、集约化和密集创新4个方面的发展特征;总结30年来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的“三聚”资源整合模式,并探讨实现“三聚”的联动路径。

一、产业园区的定义、类型、功能

 1定义

产业园区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区域,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城市为依托,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政府通过行政或市场化等多种手段,制定长期战略规划,统一建设和运营,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实行一些特殊的经济政策,集中大量优质企业并形成特色、集约化产业,以促进本国或地区经济发展。

    2类型

依据产业园区的功能、经营活动和级别,可以对产业园区进行具体的类型划分。

(1)按照园区的功能特征不同,可产业园区划分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

(2)按照园区经营活动的特征不同,可将产业园区划分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园区、商业园区等。

(3)按照产业园区级别的高低,可将产业园区划分为国家级产业园区、省级产业园区、地市级产业园区等。

    3功能

从产业园区发展实践来看,产业园区可以促进园区内企业、管理机构、当地政府等多种主体的资源整合与联动发展,对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具有直接带动影响作用。

(1)企业集聚功能。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将形成企业集聚效应,企业可以自发入驻或由政府引进园区。随着产业园区的发展,众多的科技人才、创业者纷纷涌向产业园区,这种集聚效应将会越来越强烈。

(2)资源整合功能。产业园区凭借其特殊的政策、地理位置、文化氛围、服务支撑体系和管理体制等,能够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发挥协同作用。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资本、信息资源、组织资源、政策资源等。

(3)培育孵化功能。国家级产业园区拥有孵化企业的创业中心,起到孵化器的作用,扶持高新技术创业创新,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对创新科技成果、科技小企业及科技创业者进行孵化培育,使其逐渐成熟起来参与市场竞争。

(4)技术渗透功能。产业园区在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利用方面一旦获得成功,新技术就会向传统产业及相关产业扩散,并向社会其他领域如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渗透,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5)辐射带动功能。产业园区在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卓越成效,为园区外企业提供了示范,并对所在城市及周边区域的商业、交通、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起到辐射作用,带动地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劳动就业机会,有利于城镇化进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中国国家级产业园区30年发展历程

    1产业园区30年发展情况

中国产业园区起始于 1984年的大连经济开发区,至今已有30年的发展历程,回顾中国产业园区30年来的发展历程,可将其划分为初始培育、快速成长、稳定发展和创新升级4个阶段,各阶段发展情况见表-1。

表-1 各阶段园区发展情况汇总表

时间

阶段

园区发展情况

19841991

初始培育阶段

我国在沿海地区首设14个经开区,27个高新区,设立了保税区、台商投资区和金融贸易区等特殊的产业园区,完成了产业园区事业的启动。

19922002

快速成长阶段

在邓小平第二次南方讲话及全面对外开放背景下,截止2012年底,全国共有54个国家级经开区53个国家级高新区,功能导向的保税区、台商投资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逐渐增多。

20032008

稳定发展阶段

产业园区开始呈现科学发展、特色发展的特征,以先进制造业和特色服务业为主导、注重质量效益、注重园区服务、孵化与管理的功能区模式逐渐成熟。期间,在国务院清理整顿以及严格审批土地开发政策的引导下,除宁波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外,两类园区数量保持稳定。

2009至今

创新升级阶段

国家对产业园区实行了新一轮的升级与“扩容”:截至2013年底,国家经开区高新区分别达到210家、114家;新成立了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高新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作为“4+1”试验示范区序列,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


2产业园区30年建设思想

在产业园区30年发展历程中,国家提出相应建区模式、发展方针与园区发展定位,同时不断调整园区建区方针与指导思想以适应园区各阶段发展,各阶段园区建设思想见表-2。

表-2 各阶段园区建设思想总结表

发展阶段

建设思想

初始培育阶段(19841991年)

各园区恪守  “把开发区办成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的“四窗口”模式建区。1989年,国家提出了以“发展工业为主,利用外资为主,出口创汇为主”的“三为主”的发展方针,修订了对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期望过高的定位,明确以出口加工区的模式谋求发展。

快速成长阶段(19922002年)

坚持产业布局“以工业项目为主,以吸引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和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的指导思想。1997年以后,国家提出了产业园区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参与所在城市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参与培育和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机制”的“三个参与”的发展定位。

稳定发展阶段(20032008年)

提出“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园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转变”的“三为主,一致力”的发展方针,同时,产业园区在发展中要实现“六个成为”,即成为国内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结合体;成为跨国公司转移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及其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基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素质人才聚集区;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推进所在地区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成为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排头兵。

创新升级阶段(2009年—至今)

国家经开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利用境外投资与境内投资并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并重,致力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致力于增强体制机制活力,促进国家级开发区向以产业为主导的多功能综合性区域转变”的“三并重、二致力、一促进”为发展要求。

国家高新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新机制,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

   3产业园区30年主要任务

初始培育阶段园区集中力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建立高效的管理机构,创造对外资有较强吸引力度的“小环境”,以便积极引进先进工业项目,开发新技术,增加出口创汇,逐步使开发区成为对外经济贸易的窗口。但是各产业园区大多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管理体制较落后,以及园区远离中心城市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等问题。

快速成长阶段,园区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金和设备等,为产业园区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增添后劲;吸引具有产业关联的大量企业入园,形成产业集群,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协作的关联企业;突出创新,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自主创新等,努力构建创新体系;加快园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产业园区过多重视工业建设,部分园区着眼于短期利益,因而在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区,以及创新园区体制机制等方面仍还不够完善。

稳定发展阶段,园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保持规范健康发展,促进和谐园区建设。园区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合理开发和集约使用自然资源,保障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人文环境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和谐、文化品位高雅的现代化园区;努力促进外延型经济与内涵型经济相协调,不断提高产业园区的综合实力。但是园区工作始终集中在产业建设方面,致使这一阶段园区在软环境建设方面,特别是文化氛围、社会资本以及社会网络建设方面的投入还不够。此外,大部分园区仅仅局限于园区内的产业发展,园区间的产业合作与融合较少。

创新升级阶段,国家积极推动新升级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进一步优化开发区产业结构升级;推进特色园区建设,促进园区特色发展,形成独特的、有竞争力的园区产业集聚;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设“创新环境”的政策体系,促进园区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园区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统筹意识、法治意识、民生意识和生态意识,使开发区功能趋向综合化,经营趋向专业化。

    4产业园区30年阶段成就

1991年,14家国家级经开区共实现工业产值145.94亿元,税收7.90亿元,出口11.4亿美元,累计利用外资13.74亿美元。其中1985—1991年间,14个国家级经开区GDP、工业增加值、出口以及实际利用外资的平均增幅分别为133%、32.4%、75.5%、43.1%。1991年27家国家级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87亿元,工业总产值71亿元,出口创汇1.8亿美元。

2002年,54家国家级经开区的GDP、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上缴税收、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分别为3110亿元、7867亿元、2210亿元、500亿元、77.4亿美元、275亿元,与1992年比较,工业总产值、上缴税收、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分别增加29、36、20、13倍;2002年,53家国家级高新区的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净利润、上缴税收、出口创汇分别为15326亿元、12937亿元、3286亿元、801亿元、766亿元、329亿美元,与1992年比较,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收、出口创汇分别增加65、68、32、77、142倍。

2008年,54家国家级经开发区的GDP、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上缴税收、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分别为15313亿元、45935亿元、10972亿元、2481亿元、195亿美元、2051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30%、255%、204%、228%、89%、319%;2008年,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上缴税收、净利润、出口创汇分别为65986亿元、52685亿元、12507亿元、3199亿元、3304亿元、2015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15%、205%、188%、223%、193%、295%。

2013年,210个国家经开区的GDP、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上缴税收、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分别为69063亿元、200592亿元、38313亿元、10932亿元、580亿美元、3922亿美元,与2009年比较,分别增加了290%、291%、207%、248%、184%、121%;2013年,114家国家级高新区的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上缴税收、净利润、出口创汇分别为199648亿元、151367亿元、11043亿元、 12443亿元、4133亿美元,与2009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54%、148%、176%、178%、106%。

三、总结

    本文在阐述产业园区的定义、类别和功能基础上,回顾了中国国家级产业园区30年的发展历程,即初始培育、快速成长、稳定发展、创新升级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建设思想、建设任务和贡献成就。初始培育阶段的建设主要通过硬环境建设,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快速成长阶段延续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优惠政策,优化了园区的管理制度,突出园区的产业集聚与结构优化;稳定发展阶段注重园区的内涵建设,意识到园区内外合作融合的重要性;创新升级阶段突出园区的创新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重视园区软环境建设。可以看出,30年来,中国国家级产业园区的发展路线主要是从“政策、行政化、硬建设”的方式吸引资金和技术向“制度、融合化、软环境”的转型升级发展过渡。




 
返回上一页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1994-2014 tdi.tongji.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彰武路1号 邮箱:tongjidi@163.com 微信公众号:TongJi-DI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