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科研成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科研成果 
 
联盟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跨层次分析
来源: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企业家成长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339 日期:2015/09/14  加入收藏

随着网络理论在创新领域研究的应用和推广,网络与创新的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很多研究提出网络是创新的必要前提。联盟网络使企业能够有机会获得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促进企业间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创新理论从自主创新到合作创新进而到网络创新的发展,体现了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要素的多层次性。

基于此,本专题围绕“企业创新绩效”这一核心内容,从集群、网络的层面探寻企业创新的外部推动力。

1 引言

    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创新理论经历了从自主创新到合作创新,进而到网络创新的发展。自主创新强调企业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创新,PenningsHarianto1992)指出技术创新通常来自于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合作创新强调企业通过与其它组织合作来获得创新所需要的外部资源,进而提高自身创新绩效。战略联盟是一种重要的企业间合作模式,王飞绒(2008)以技术联盟为例,指出联盟可以降低企业创新过程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是影响其创新绩效的关键,企业间联盟关系有利于企业获得所需要的外部资源,而联盟网络又进一步促进了企业间知识、信息的流动和共享Gupta 提出任何创新都至少是一个包含两层次的现象,一个层次是行动者,另一个层次是行动者所嵌入的环境,因此要从多层次和跨层次角度分析企业的创新机制(林润辉等,2013),以深入揭示企业创新的本质。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年出版专刊“多层次、跨层次的创新研究”(Innovation At and Across Multiple Levels of Analysis),分析不同层次要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创新的影响。Rothaermel  Hess2007)分析个人属性(科学家)、企业属性(研发能力)以及企业间联盟关系等3个不同层次因素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得到这 3 个不同层次的要素互相补充,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尽管跨层次研究对于揭示企业创新机制的重要性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管理学者的共识,近年来较少有深入的跨层次企业创新机制分析,特别是将网络理论与跨层次视角相结合的企业创新机制分析

    本文正是为了弥补以上不足,首先分别从资源基础观、关系嵌入和网络嵌入视角,分析企业自身属性、企业间联盟关系属性以及联盟网络整体属性等3个不同层次的要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进而分析它们的跨层次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提出相应的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构建企业跨层次创新机制理论模型,并指出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2 不同视角的企业创新机制回顾

    联盟网络可以划分为企业、企业间联盟关系和联盟网络整体3个层次,不同层次要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不同。企业层次要素分析主要基于资源基础观,分析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资源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强调企业的自主创新。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导致企业可能缺乏创新所需要的某些关键资源,需要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与其它企业或组织合作才能得到。合作创新理论强调了企业的关系嵌入对其获得外部资源和信息以及降低成本和风险的积极作用,指出联盟关系的建立能够为企业带来有价值的外部信息和知识,而且联盟关系越紧密越有利于企业充分吸收利用所获得的外部资源,进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企业相互间广泛的联盟关系的建立形成了联盟网络,联盟网络是企业间知识和信息流动的通道,联盟网络内的企业共同参与新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共同参与创新的开发与扩散,企业通过网络嵌入来获得联盟网络内的新知识并将其重新组合,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企业要提高创新绩效,不仅需要获得多样性的知识和资源,并将其重新组合;而且必须能够有效地吸收所获得的知识,将其转化为自身能有效利用的知识。因此,本文从资源基础观、关系嵌入、网络嵌入视角以及不同层次要素的交互作用视角分析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时,重点从其对企业知识的多样性以及知识吸收利用的影响程度两个方面来分析。

    2.1基于资源基础观的企业自主创新

    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RBV)强调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对其提高创新绩效、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资源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要素,是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的,便于企业吸收利用;企业的资源具有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丰富、合理的企业资源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企业资源越丰富,其创新绩效越高

    资源基础观强调企业自身资源对其提高创新绩效的独特价值,然而,企业自身的资源是有限的,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也导致企业可能只拥有某一方面的资源,当企业无法完全从内部获得所需资源时,必须从拥有该资源的其它组织(或企业)获得。企业为了获得自身需要但又被其它组织(或企业)所控制的资源,就需要与其它组织(或企业)建立联系,战略联盟是企业间重要的联系方式。这样企业创新就从基于企业自身资源的自主创新理论发展到了基于组织间合作的合作创新理论。

    2.2基于关系嵌入的企业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的研究大多基于关系嵌入视角,强调企业所拥有的外部联系对其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企业进行合作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外部的知识和信息,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就是合作双方知识共享的程度和范围。企业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许多资源存在于外部的其它组织之中,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够获得;而且企业在与其它企业合作、共享信息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新的知识,而不是单纯地交换已存在的信息;通过紧密的合作还可以提高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效率和速度,进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虽然合作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信息、知识,提高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效率,然而企业在进行合作、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由于双方的相互信任程度的不同也面临一定的风险,影响双方资源共享的效率,因此就需要企业加强与合作伙伴间联系,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即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典型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共担风险及增强竞争优势,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补和要素多向流动的合作关系。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了获得信息、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机会,有利于企业提高创新绩效,特别是对于高技术产业中的企业。企业间战略联盟关系的紧密程度可以用联系强度(Strength)来度量,联系强度反映了企业与其联盟合作伙伴关系的强弱以及能够从合作伙伴处获得资源的多寡。

    联系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联系强度被广泛应用到战略联盟的研究中。企业间战略联盟根据联系强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弱联系和强联系:弱联系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知识和信息,提高企业知识的多样性,强联系更有利于企业对新知识的吸收利用。企业间知识的互补性使联盟合作伙伴更倾向于建立有限制的联系,以防止自身的专有知识被对方获得,这样就阻碍了企业间知识的共享和整合:学习的路径依赖性使联盟伙伴更难于吸收和整合与自身所拥有知识差异性较大的新知识。如果企业与其联盟合作伙伴间建立了强联系,它们相互之间的信任会更高,这样有利于降低联盟伙伴间知识保护的程度,提高他们知识共享的意愿以及相互间的学习和知识创造,提 高 企 业 的 知 识 吸 收 利 用 能 力,进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然而,企业拥有太多的强联系也会带来信息和知识的冗余,导致企业无法获得创新所需要的新的、多样性的信息和知识。弱联系能够有效的弥补这一问题,为企业带来异质性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和知识的多样性,进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由此可见,弱联系有利于企业获得多样性的知识,强联系能够促进企业与其联盟合作伙伴间的知识共享,提高企业对新知识的吸收利用水平,弱联系和强联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不同,互相补充。因此,企业强联系与弱联系的均衡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2.3基于网络嵌入的企业网络创新

    Dyer 和 Singh(1998)以及 Gulati(1999)将企业资源研究的边界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所嵌入的联盟网络。企业是嵌入在联盟网络之中的,企业的创新绩效会受到联盟网络的影响。联盟网络能够拓展企业知识的来源,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企业对联盟网络的嵌入能够为其带来相应的网络资源,网络资源也具有企业资源的特征,即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等,因此能够影响网络内成员企业的创新绩效。

联盟网络是企业创新的基础,有学者甚至将企业间基于战略联盟的合作网络称为“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企业间相对松散的、非正式的、嵌入性的、重新整合的相互联系系统,便于企业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从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基于网络理论的企业创新机制研究强调了企业的网络嵌入性对其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联盟网络的整体结构属性和企业的网络位置属性。对于不同的联盟网络,其整体结构不同,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不同,知识和信息在联盟网络内的分布和流动性也不同。企业在联盟网络中的网络位置不同,其可能获得网络资源的数量、对网络资源的整合能力、吸收利用能力也不同,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衡量网络整体结构比较重要的一个指标是网络密度(Network Density);表征企业网络位置属性的指标主要有网络中心性(Centrality)和结构洞(Structure Hole)。

(1)网络密度与企业创新绩效。

    网络密度表示联盟网络中企业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在企业数目相同的联盟网络内,企业间联盟合作关系越多,网络密度越高。在网络密度较高的网络内,由于企业间存在广泛的联盟关系,企业能够通过直接联系或间接联系与其它企业相连,从而减少了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了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和互惠行为,有利于知识和信息在企业间的传播和共享,促进网络内的成员企业获得多样性的知识和信息。联盟网络的密度越高,说明企业间联系越多,越有利于企业有效利用从联盟合作伙伴处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网络密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2)网络中心性与企业创新绩效。

    在同一联盟网络内,企业的联盟伙伴数目越多,其在整个联盟网络中的中心性程度越高。Shan等(1994)和Powell等(1996)指出企业联盟伙伴数目越多,其创新绩效越高;联盟伙伴数目越少,其创新绩效越低。网络联系可以构建企业间信息流通的渠道,减少企业的信息搜索时间、提高企业获得信息的数量,也就是拥有Burt(1992)所提出的3种信息优势:可及性(Access)、时效性(Timing)和参考性(Referral)。Bur(t1987)以及Rogers(1995)提出,网络中心位置在为企业提供更多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合法性,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信息的搜寻和获得成本、讨价还价成本以及监督和维护的成本等,使企业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市场信息和商业机会,进而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网络中心性程度较高的企业,在联盟网络中拥有较高的地位和声誉,从而获得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而提升自身的创新绩效。刘元芳等(2006)根据对2004~2005年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技术联盟的105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得到企业在技术联盟网络中的中心位置程度与企业的创新绩效正相关。因此,处于联盟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通常能够获得较高的创新绩效。

(3)结构洞与企业创新绩效。

    如果联盟网络中两个企业之间没有存在直接联系或者联系中断,我们就说两个企业之间存在结构洞。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作为网络内其它企业间信息传播的通道,可以获得两方面的优势,一是信息优势:可以接近新的知识和信息、及时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而且拥有多样化的知识和信息来源;二是控制优势,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作为信息的中转站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控制来实现对所连接的两个企业的控制,获得“桥”收益,从而最大化自身的创新绩效。处于结构洞两端的企业拥有不同的知识、信息的来源,掌握着多样性的知识和信息,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就能够获得双方的多样性的知识和信息。Burt(1992)指出占据结构洞位置
能够给企业带来多样的、非冗余的、异质的信息,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识别和把握各种机会和威胁,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在获得多样性、丰富的外部资源和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发挥自身优势,进而提升创新绩效。Zaheer 和 Bell(2005)认为企业所占据的结构洞越多,其掌握的信息和控制的资源就越多,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3 跨层次的联盟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分析

    创新至少是一个包含两层次的现象,既包括行动者(可以是个体、团队或企业)也包括行动者所嵌入的环境。当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研究某一个层次要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这很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因此,Gupta等(2007)号召研究者致力于“分析创新多层次现象的跨层次研究方法,从而推动创新理论的发展”。

跨层次理论(Cross-level Theory)是进行跨层次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旨在帮助我们认识一个层次的要素和现象如何影响另外一个层次的行为和绩效,通过将不同层次的变量纳入到同一个研究框架中,揭示不同层次要素间的相互影响。资源基础观、关系嵌入视角和网络嵌入视角分别强调了企业、联盟关系和联盟网络整体3个不同层次要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但它们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交互作用。本文接下来重点分析这3个不同层次的要素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3.1企业属性与联盟网络属性(网络位置属性)交互作用

    现有研究大多将企业个体属性与网络属性作为独立的因素,分析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然而这两个层次的要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还存在交互作用。企业层次的属性会影响企业网络位置效用的发挥,当企业拥有较多的资源时,其处于联盟网络中心和结构洞位置的优势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Tsai 和 Ghoshal(1998)指出,拥有更多资源的企业通常有能力进行创新性的知识、技术和产品的研发。通过对网络嵌入视角的企业创新机制分析,可以看到企业拥有较高的网络中心性、占据较多结构洞位置使其能够获得外部更多的知识、信息等资源,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掌握和控制能力,有利于企业识别外部的各种机会,然而企业必须同时拥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才能够有效的把握并充分利用这些机会,特别是在高技术行业中。占据网络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能够为企业带来多样性的外部知识和信息,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有利于企业吸收和利用所获得的外部资源,有效把握外部机会,因此两者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提出命题1a和1b。

命题 1a:企业资源正向影响企业网络中心性与其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

命题 1b:企业资源正向影响企业结构洞与其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

3.2联盟关系属性与联盟网络属性(网络整体结构属性)交互作用

    关于企业间联系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已有研究分别强调了企业强联系和弱联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两者的作用机理具有互补效应,因而企业强联系与弱联系的均衡更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网络整体结构状态下联系强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不同。在网络密度较高的联盟网络内,由于联盟网络内成员企业间几乎都建立了直接联系或者与相同的第三方企业相连,企业通过强联系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与其竞争对手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非常接近;企业试图通过建立大量的强联系来提高创新绩效
    的最终结果就会导致对联盟网络的过度嵌入,不利于企业获得多样性和异质性的信息,从而不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而且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时间和精力来维持与合作伙伴的强联系,这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在高密度网络内企业通过弱联系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与其通过强联系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等基本相同,企业通过弱联系获得异质信息的机会降低,这样就降低了企业通过建立广泛的弱联系实现信息和知识多样化的动机。因此,在高密度网络内,联系强度均衡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会降低。相反,在相对稀疏的联盟网络内,企业通过弱联系能够获得更多的异质信息,而且稀疏网络内企业间强联系对于其获得并有效吸收利用外部信息,进而提高创新绩效发挥重要作用。即在高密度联盟网络内,联系强度的均衡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相比稀疏网络内两者的关系要弱。因此,提出本文的命题2。

命题2:网络密度负向调节企业联系强度的均衡度与其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

3.3联盟网络属性的交互作用

    为了深入分析企业的网络嵌入性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需要同时考虑企业在联盟网络中的位置以及联盟网络的整体结构。处于联盟网络的中心位置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等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企业在联盟网络中的中心性越高,其更易于获得创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特别是在比较稀疏的联盟网络内。这是因为在稀疏的网络内,企业间网络中心性的分布很不均匀,只有少数企业能够拥有较多的联盟关系,从而具有较高的网络中心性;其它大多数企业的联盟数目很少,网络中心性较低。因此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相比于网络内其它企业拥有更明显的网络位置优势,能够获得更多的异质性的信息和知识,进而获得更高的创新绩效。与此相对,在网络密度较高的联盟网络内,企业间存在广泛的联盟关系,虽然这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联盟成员间信息和知识的流动,但是由于网络内大多数企业都拥有较多的联盟关系,都能够获得比较丰富的信息和知识等资源,网络中心度较高的企业所拥有的信息和资源优势就会降低;联盟网络密度较高还会造成网络内流动的信息和知识大多是同质的,导致企业信息的冗余。因此在高密度网络内,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能够为企业带来的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就会相对减弱。同时,较高的网络密度还会带来“过度嵌入”问题,限制企业对联盟网络以外资源的获取能力,消弱企业的学习能力,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因此,在网络密度较低的联盟网络内占据网络中心位置相比于在高密度联盟网络内占据网络中心位置,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提出本文的命题3a。

命题 3a:网络密度负向调节企业网络中心性与其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

    结构洞理论强调企业由于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而获得的多样性、非冗余信息和机会等对其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获得多样性的信息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当联盟网络中企业普遍不容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在稀疏网络内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拥有更多的获得多样性信息和知识的机会。由于在稀疏网络内企业间联系较少,企业获得信息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相比于其它企业在信息获取方面更具有优势。相反,在高密度网络内成员企业间有频繁的联系,大多数企业都直接或间接与其它企业相连,许多联系所传递的信息是重复的,这就导致网络内的大多数企业拥有相同的信息来源,获得相似的信息,占据网络中结构洞的位置无法为企业带来所预期的多样性的、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因此,高密度网络内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获得信息和控制优势的机会就会降低。

    高密度联盟网络还容易形成封闭的、孤立的系统,限制联盟网络外部信息和知识的流入。正如 Burt(2000)所指出的,高密度网络会减少企业获得有用信息和机会的途径,因此高密度网络内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所能获得的信息优势相对较弱,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也相应减弱。

    在高密度网络内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企业所拥有的“控制优势”反而会转变为“控制劣势”。这是由于一方面,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对联盟网络内企业间信息和资源流动的控制行为不利于联盟网络整体效用的发挥,企业间联系越紧密,越易于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网络规范,这样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原来对信息和资源流动的控制行为会受到其它网络成员的制裁;另一方面,高密度网络内企业有多种渠道获得与其没有直接联系的企业的信息,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对信息、资源流动的控制行为很可能被结构洞两端的企业发现,并对其采取惩罚行为。因此,提出本文的命题3b。

命题 3b:网络密度负向调节企业结构洞与其创新绩效的关系:当网络密度较低时,企业结构洞与其创新绩效正相关;当网络密度较高时,企业结构洞与其创新绩效负相关。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分别从资源基础观、关系嵌入和网络嵌入视角对企业创新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这3个不同层次的要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命题。通过分析得到企业资源、联盟关系的强弱以及联盟网络的网络密度、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和结构洞等要素都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直接影响:

企业资源丰富、强联系和弱联系数目均衡度高、相对较高的网络密度、较高的网络中心性以及占据较多结构洞位置,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

    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层次的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得到如下命题:

    企业资源正向影响企业的网络中心性、结构洞与其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

    网络密度负向调节企业联系强度均衡度与其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

    网络密度负向调节企业网络中心性与其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

    网络密度负向调节企业结构洞与其创新绩效的关系;

    当网络密度较低时企业结构洞与其创新绩效正相关,当网络密度较高时企业结构洞与其创新绩效负相关。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企业跨层次网络创新机制理论模型。

     自 Schumpeter 在 1912 年首次提出了经济学意义上“创新”的概念以来,企业创新机制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当前关于企业创新机制的跨层次研究还很少,大多集中于分析单一层面变量的作用,无法系统理解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本文将网络理论、创新理论与跨层次理论相结合,分析了企业、联盟关系以及联盟网络等3个不同层次要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构建企业跨层次网络创新机制理论模型、提出相应的理论命题,深化了企业创新机制研究,特别是基于网络的企业创新机理,拓展了企业网络创新理论。本文从理论视角分析联盟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间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相关领域的学者可以从多个视角进行拓展。

    第一,本文重点从理论视角展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命题,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验证本文提出的理论命题与理论模型。

(1)可以收集企业创新绩效与企业间联盟网络相关的现实数据,来检验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然而,当前中国支持企业联盟网络跨层次研究的专业数据库建设不够完备,实证数据获得面临较大难度,许多情况下甚至无法获得研究所需要的实证数据。

(2)因此,未来研究可以采用模拟仿真、实验等方法,通过改变模拟模型中某些参数的取值,或者改变实验的控制要素来构建不同的联盟网络,以弥补实证数据的不足,完善跨层次视角的企业网络创新机制理论。

    第二,本论文是该领域研究的首次系统尝试,联盟网络的3个层面各选择了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本文提出的企业跨层次网络创新理论模型,分析联盟网络3个层次的其他要素(例如联盟合作伙伴间的技术距离、企业间信任程度以及联盟网络整体的治理机制等)及其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

    第三,本文重点从跨层次角度分析不同层次要素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一种静态分析。

然而,企业与产业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间战略联盟关系以及联盟网络属性等也是不断变化的,联盟网络3个不同层次的各种要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也会随之演化。因此,未来研究可以加入时间维度,分析随着产业的发展,企业间联盟关系与联盟网络整体结构的变化;探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联盟网络3个层次的不同要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机理的变化;揭示联盟网络与企业创新机制的协同演进机理。

    第四,本文将网络理论与跨层次理论相结合,分析联盟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未来研究可以将本文的研究模式拓展到社会网络分析的其它领域,特别是在中国“关系社会”这一独特的情境下,个体间“关系”具有特殊价值。

“关系”特指人际社会联系等非正式联系,分析个体间“关系”(Particularistic Tie)所带来的个体社会资本与企业间正式联系(System Tie)所形成的企业社会资本两个不同层次要素及其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结合中国转型经济环境,分析经济转型过程中个体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及其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动态演进机理(Tan et al.,2009)。

    第五,本文从战略管理角度展开分析,企业战略本身就是企业高层领导者决策行为和决策艺术的体现,因此,战略管理的研究模式可以拓展到领导理论相关的研究中:

    (1)分析企业不同层级的领导决策模式及其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

    (2)探索伴随中国经济转型,企业不同层级领导决策模式的演进规律及其与中国转型经济环境的相互作用、协同演进机理。


原文刊登于 管理世界,2014年3月刊,163-169页





 
返回上一页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1994-2014 tdi.tongji.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彰武路1号 邮箱:tongjidi@163.com 微信公众号:TongJi-DI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