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3月29日13:30-17:30 地点:同济大学中法中心C401
主持人:甄杰
会议主题:持续发展——路径与政策
参会人员:
主办方及专家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霍佳震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金福安
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 支文军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 任浩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秘书长 甄杰
复旦大学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晖民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所主任 陈志宏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 曾刚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朱国华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曹吉鸣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周文泳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 王莉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助理 魏峰
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 赵泽毓
园区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总顾问、亚洲开发银行园区专家陈青洲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盛梦龙
天津开发区驻上海办主任 屈瑞雪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局 邓华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经济发展局发展处处长 李晓燕
太仓市科技创业园董事长 曹一清
上海新场旅游开发区总经理 孙文华
复旦软件园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秋萍
同济大学科技园区产业办副主任 段存广
国家级火炬互联网创业中心总经理 周佐益
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信息咨询所所长 徐进
德国FTA建筑设计副总裁丁洋
媒体
人民日报姜泓冰、21世纪报胡欣欣、腾讯大申网陈吉琰等
一、发行仪式
甄杰:各位领导、专家及媒体界朋友:
大家下午好!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圆桌论坛暨《2013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发行仪式现在开始!我是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的甄杰,非常感谢各位的光临与指导!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参加本次论坛的嘉宾。
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有:
1.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霍佳震 教授
2. 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 支文军 教授
3.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 任浩 教授
4.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总顾问、亚洲开发银行园区专家 陈青洲 博士
5. 复旦大学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晖民 教授
6.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 曾刚 教授
7.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所主任 陈志宏 教授
8.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朱国华 教授
9. 同济大学复杂工程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曹吉鸣 教授
10.同济大学高尔夫商学院副院长 周文泳 教授
来自产业园区的领导同志有:
1.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屈瑞雪 主任
2.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局) 邓华 主任
3.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盛梦龙 (副)主任
4.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 李晓燕 处长
5. 复旦软件园管理有限公司 杨秋萍 总经理
6. 同济大学科技园区 段存广 (副)主任
7. 太仓市科技创业园 曹一清 董事长
此外,参加本次论坛的还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姜泓冰、国际金融报副总编辑张俊才等来自媒体界的朋友,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领导等,在这里一并向各位的到来表示感谢!
首先,举行《2013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发行仪式,有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霍佳震教授致辞。
霍佳震: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同济大学参加这次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圆桌论坛,这里是我们EMBA大楼以及中法中心。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30周年之际,任教授主持了本次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圆桌论坛暨2013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发行仪式,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同时借此机会介绍一下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及学院对蓝皮书的支持。
同济以土木建筑见长,怎样发展经济与管理,很重要的就是要和社会结合在一起,把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当中去。如果一味去拼文章,可能会处于劣势,所以我们得有自己的特色。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强调社会服务的重要性,所以在最新出来的排名中,同济EMBA排名第7,仅仅排在复旦大学后面一位,这是坚持自身特点的效果。
近来年,学院发展强调用教授团队为社会服务,之前学院发布的《房地产白皮书》,《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绿皮书》,以及这次的蓝皮书,可能我们一开始做的不够,但是发展会越来越好。所以也希望大家对蓝皮书提出批评与建议,帮助我们改进。另外,我也向以任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提出我的建议,一定要坚持下去,持续发展,相信坚持数年一定会有更大的成绩。
再次感谢大家参会!
甄杰:谢谢霍教授的贺辞。接下来有请同济大学出版社支文军社长致辞。
同济大学出版社支文军社长致辞
支文军:尊敬的各位嘉宾下午好!今天由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的任浩教授、甄杰教授等各位老师合著的《2013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已经顺利出版,我为能与在座的各位专家、领导参加本次新书的发布会感到非常的荣幸,也为同济大学出版社能够参与本次的出版感到高兴。《2013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是同济发展研究院对产业园区研究的重要成果,既有学术价值,又对中国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书中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图表,是一部积聚了众多师生心血的著作。对于如此重要的研究成果,我们同济大学出版社除了感到荣幸之外,也深感责任重大,为了能够让它及时地、优质地呈现到读者面前,我们出版社专门成立了核心的团队,对图书的架构、装帧设计、进程控制等方面做了不断的研究,与研究院老师进行了反复的交流,一次次的沟通保证了最后的图书的质量。出版社不仅仅提供一个学术出版的平台,同时也帮助图书的价值得到提升。
同济大学出版社作为大学出版社,有其特殊的责任,也就是挖掘学术出版新的价值,推动出版成果市场转化,积极服务大学文化建设。通过与任教授的交流沟通,我学习到了很多,对于大学的出版,我们有非常一致的看法,任教授也相信我们能够做好出版这本图书的工作。
大学出版社与大学学术机构有着天然不可中断的紧密联系,其具有大学丰富的学科优势,所以出版社与学术机构紧密的互动,也是出版社与大学提升自身影响的优势,所以近年来,同济大学出版社与同济大学联系非常紧密,包括霍院长之前提到的几本书,以及《循环经济2.0》、《中国经济3.0》、《中国房地产白皮书》、《中国低碳经济白皮书》、《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白皮书》以及今天的《2013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都是同济大学出版社与同济大学学科研究共同出版的成果。
另外,由于我本身是建筑设计出身,目前在主持时代建筑杂志。看到任教授的研究,一方面是出版社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的团队对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有很大的兴趣,所以今天这样蓝皮书出版对于我们规划设计领域的研究人员非常有价值。
最后,作为同济大学出版社,还是要以服务学校为宗旨,以提升大学的文化影响力为目标,通过多层面的服务,为传播和弘扬同济大学的文化精神做好我们的专业出版服务。今后,我们出版社也会继续配合,继续努力的做好我们的出版工作。谢谢各位!
甄杰:感谢支文军社长热情洋溢的讲话,也期待后续我们会有更好的合作。接下来,有请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教授做论坛主旨报告。
任浩:首先我要对霍院长和出版社表示感谢,本次出版交稿时间很短,而且之前已经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定好,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被支社长的诚意所说服,“同济大学好的著作应该在同济出版”,这激发了我内心的同济情节,让我最终选择把这一蓝皮书交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今天的蓝皮书发行仪式我们简化形式,以圆桌论坛为主。今天论坛的主题是:持续发展:路径与政策。路径是指中国产业园区要进一步发展,内部发展方式有哪一些,包括管理方面、经济方面、法律方面以及内部制度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政策指的是中国产业园区要持续发展需要什么外部的政策条件,向政府传递。
今天有7位专家从各个角度分别介绍,我就概要性地介绍,在此抛砖引玉。
首先简单介绍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这一定义的由来。
关于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内涵我们曾做过很多斟酌。一开始我们想用“发展”,但是“发展”这一概念过多地偏重经济方面的发展。我们也注意到目前比较流行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但我们仔细去推敲,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更强调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从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来谈发展。但是我认为我们今天的产业园区发展不应该仅限于以上两点,即经济的发展或环境的发展。所以我们定为“持续发展”。我们将持续发展定义为:注重经济增量与存量的协调,要突出内部与外部的互动,强调经济与社会和谐的这样一种长期的发展方式。
在研究报告中,我们对近500个国家级园区的进行了五个指标的分析,包括经济方面、合作方面、创新方面等等。由于这些内容在蓝皮书以及去年的媒体发布会上已经进行了比较好的阐述。因此我们今天还是把时间主要放到今天讨论的主题上。
第一,持续发展有哪些路径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有哪些问题需要去完善?
关于园区发展路径,今天在座有园区代表,他们更有权威,我就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进行探索,将路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从功能的角度来看,都有三聚的特点,我们将它们定义为:聚核,聚链与聚网。
十强园区主导产业或多或少进入百强的园区主导产业越来越聚集。众多企业中核心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园区的核心地位。聚核带来的作用是产生聚集的功能吸引相关产业不断聚焦。园区内部不断延伸并且吸引外部企业的进驻,有利于产业园区形成长期发展。如何突出重点,主要是重点推进问题,发挥区域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发展之路(中关村案例)。
第二阶段聚链,如何围绕核心企业打造产业链,形成园区的竞争优势。这种链条式双向性的,纵向产业链和横向产业链,通过两个链条使园区得到新的发展(漕河泾开发区的例子)。为何要重视聚链作用?这是因为通过链条形成新的优势,由点到链的综合竞争力。聚链的发展方式是强调合作。
接下来,园区通过不断发展,需要有第三个阶段,需要聚网,不仅有生产型的,还要有服务型的,不仅是区域内的,还要有区域外的,不仅早期硬件投入,还要软投入。聚网的作用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还有安居乐业。园区要走向聚网,关键在于融合与扩展。强调经济与社会的融合,硬软融合。
三、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政策分析
园区需要什么政策支持。
主要政策梳理。每年有关部门对于园区发展都有政策,覆盖面面较广,但是实施有待提高。根据分析,我们提了三点政策性建议。
第一,关于园区发展如何来推进园区法律体系建设,通过法律体系的建设来明确园区法律机制。
第二,从产业园区合作的角度来讲,如果园区的发展从外延式的方式发展,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打破单独园区土地限制,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开展合作。具体来讲从生产型向研发型转变,从资源型的外向投资向技术和品牌投资的转变,从土地的投入向设备智能化、土地节约化转变,园区内与园区外的融合(优秀园区如何输出品牌、技术等优势,与其他园区进行整合),园区里面产业与社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整合。
第三,推进软环境建设美丽园区,这包括园区的知识产权保护诚信建设,园区的品牌建设。
甄杰:感谢任教授的主旨发言。接下来,会议进入圆桌论坛阶段。论坛分为两场,第一场次由任浩教授担任会议主席,第二场次由陈青洲博士担任会议主席。论坛进行中,每位专家进行15分钟的主题演讲,在每位专家演讲结束后即进行问答互动环节,互动时间以5分钟为限。首先,有请任浩教授主持圆桌论坛第一场次会议。
二、圆桌论坛
(一)第一场次
主持人: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
屈瑞雪:大家好。听了各位领导和学界对蓝皮书的介绍,感觉很惭愧是理论来指导实践。泰达是天津经济开发区的简称,我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办事处的负责人,代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来参加此次会议。我们对此次排名很感兴趣,正如任教授所言,我们自己内部有一个排名,商务部序列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们是一直保持了15年的第一名,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部也有一个评价,这是第一次通过第三方把两个不同系统的开发区排在一起,很有幸我们也是前十强,从不同的侧面来验证我们做过的一些事情,处于大概什么样的位置。很荣幸来参加此次会议,我就抛砖引玉,从实务的角度来介绍一下我们天津开发区。今年也是我们成立三十年,我觉得我们有很多兄弟单位,做的也非常好,例如长三角地区的昆山、苏州工业园区。这30年的经验,我们见证了产业界——尤其是在对外开放,外资进入中国之后——像我们这样的一些区域是怎么通过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
PPT上的图片是我们现在开发区的区容,是我们的实景图、办公室。实际上这片区域最让我们自豪的不是它具有的2500亿GDP,而是我们从荒漠开发出了绿洲。
我比较简单地介绍一下开发区情况:现在很多人都问一个概念,天津滨海新区跟天津开发区跟泰达有什么关系?我们天津开发区是滨海新区的前身,也是它的核心区,我们是1984年成立的第一批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而滨海新区是天津市在1996年开始工业东移,往滨海这个区域来发展,2006年温总理在天津开发区举办了亚欧财长会议,正式提出滨海新区的概念,上面蓝色的区域是天津沿海岸线183公里,有2270平方公里成立了滨海新区,是国家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第一个是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整合了原来的三个行政区和三个功能区,功能区就是天津开发区,天津港和天津保税区。它的目标是作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以及制造和研发中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商务部的排名中始终是第一。因为我们有成熟的投资环境,稳定的基础设施和政府提供的高效率的服务,是北方对外开发的门户,是天津的门户。我们有省级开发区审批的权限,可以审批3亿美元以上的投资项目,我们2013年的GDP已经达到25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8000亿,财政收入将近600亿,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88家在开发区投资224个项目。最早我们知道开发区最著名的就是一只鸡和一碗面,就是摩托罗拉的手机和康师傅的方便面。
我们开发区的位置图:最东边的这一块是我们最早起步的40平方公里,我们从1984年的40平方公里到现在的400平方公里,这30年间我们扩大了10倍。最主要的核心区就是我们这最早的40平方公里。这是我们2003年开始开发的开发区的西区,另外还有我们天津市合作的现代产业园区,逸仙科学工业园,我们在靠近天津市的这个位置还有一个新兴的微电子,三星手机是在这生产的。在这又一个非常大的项目,是未来工业区的重点,叫南港工业区,是天津市双城双港战略的重要部分,双城双港战略是天津市的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中心城区以及天津港和天津南港。我们开发区最早的四大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现在形成了9大支柱产业,其中电子信息和汽车年产值都是超过千亿的行业,其中电子信息中,三星在开发区投资了10个企业,这10个企业的总产值超过了1千亿,我们最核心的企业是电子信息业,以三星、摩托罗拉为代表,汽车有一汽丰田、大众为代表,食品饮料以康师傅、雀巢、养乐多为代表,另外还有装备制造、航天、新能源。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在寻找新的产业的亮点和未来的突破点,我们未来就是以石油化工和现代服务业打造新型的电子产业,发展趋势按照十二五规划,从最传统的,也是我们最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和物流再发展到想应的配套服务业系统。我们不光发展产业,还要发展与产业相配备的现代服务业。另外我们有最先进的云计算的产业,最终目标是将我们的企业纳入全球的市场。
除了9大支柱产业,这张图是我们开发区最早来投资的企业,像摩托罗拉、三星、松下、丰田都在这个区域,这个区域的各种生活配套设施、服务设施都是最完善的,同时我们也做了许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平台,比如我们和中关村合作的中关村高科技产业滨海转移发展基地、滨海新区物联网基地、国家863产业化促进中心以及孵化高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孵化高园,孵化高园是创业的的创业平台,去年10月才开业的。去年12月27号,李克强总理去访问,并作出了关于天津市自贸区的发展方向的重要指示。
我们一直在做的是打造最合适的经营环境,不光是提供性价比最高的劳动力和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留下来,并让他们认为留下来有发展前景,所以我们要提供成熟的亲商服务,这方面长三角的开发区也都做的非常好。我们会提供审批服务、人力资源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建设审批、贸易和市场开拓等服务。
最终,我们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生活方面,提供成熟的医疗环境和舒适便捷的办公设施,有一家亚洲级别的泰达新区广仁医院、三甲医院、14个能提供卫生服务的地段医院和医疗中心。另外我们还有完善的生活娱乐设施,如五星酒店、高尔夫球场、大型购物中心。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非常适宜人才居住,政府给企业提供可以租赁可以购买的公屋,能够让让外来人员能够生活的很便利。
我们在产业的发展中非常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整个园区在2000年就通过了ISO14000质量认证体系,在2002年成为了首批中国工业园区环境管理试点单位,2008年成为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2010年成立了泰达可持续发展联盟,2012年成立了泰达低碳促进中心,我们和欧盟众多国家、日本等150多个国家有这样的合作,这些国家有很多低碳环保项目在我们园区实行。
我们一直希望通过创新来对企业提供发展的土壤,开发区本身是一种创新的形态、是摸着石头过河,是我们去探索怎么为企业服务。特别想提一点的是我们开发区在2011年成立泰达科技集团,这个集团注册资本为12亿,资产总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这个集团把开发区的公共平台、科技园区、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整合起来,对中小型企业进行孵化服务,经营管理公共平台,对企业进行适当融资,扮演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整合者,从平台的角度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服务。泰达科技集团的大部分资产属于科技集团的,包括滨海新区物联网产业基地、滨海新区云计算产业基地、国家超算中心、生物医药研究院等。它希望能为中小型创业企业提供苗圃、帮助他们孵化、形成产业基地,再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的推广。
2013年泰达在科技上的总投入达到100亿,各类孵化基地19家,孵化场地面积达100万平方米,也形成了一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十二五期间有10家企业挂牌上市,也是天津市人才最密集的区域。
在体制上,我们一直探索做小政府大社会,社会能解决的事情政府不去插手,开发商自主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很早就免除了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联合审批,实现“一窗”统一接件、“一表”统一登记、部门并行办理、依次审批办结、分别发放证照。还有一点是将天津市的海关请到了开发区,空运货物可直接报关,进口料件可抵区后报关,为企业的进出口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此外还搭建了政府公共平台,包括泰达贸促中心,泰达国际创业中心、泰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我们开发区在发展中对人才也极为看重,最早因为用工比较便宜,吸引了很多制造业企业,从未来的角度希望打造更适宜居住的环境来吸引人才,所以在人才的引进、人才的落户、人才的培养和居住计划都有一系列的计划,希望来开发区的人都能成为“新天津人”。
任浩:泰达的屈主任从三个方面介绍的天津开发区的发展模式,从科技、人才培植、体制三个方面来介绍了其发展路径,其中特别的是泰达科技集团,打造园区的公共平台。
我们对屈主任的介绍有什么问题吗?
问:天津开发区跟滨海开发区分别的规模状况与彼此关系?
答: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您,有很多来开发区的人都会问这个问题,最开始是有3个行政区,3个功能区。行政区包括塘沽、汉沽、大港,现已合并。功能区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天津港。当时想合并功能区,也征求过上海兄弟单位的意见,但是由于功能区经济产值占天津的20%,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实际上3个功能区是保留的。所以先有天津经济开发区,然后再有滨海新区,滨海新区成立主要是协调个功能区。天津经济开发区是天津政府下属单位,中间加了滨海新区。天津市希望把更多地权利放到滨海新区,不用再去天津市了。
问:泰达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叫泰达?
答:泰达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英文首字母。主要是外国人叫得,TEDA。开始是40平方公里,现在为400平方公里,整个400平方公里都叫泰达。泰达足球队很有名气。
问:开发区厂房空置率如何?
答:我们的厂房空置率控制的非常的好,都是开发商自己自己建的,不是政府盖的。我们内部有一个表,每个月都要更新。
问:开发区与外界其他园区的合作是什么样的模式?
答:最早成立的40平方公里现在作为行政区,园区内有很多都是跟天津政府合作的,泰达只是在行政上去管辖。跟长三角交流很多但是合作较少。
任浩:下面我们请来自管理和研究两系方面都有建树,同时也是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总顾问、亚洲开发银行园区的专家陈青州发表演讲。
《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事——关于开发区的转型发展》
陈青州:霍院长、任院长、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各位开发区的同行,大家好!我很高兴有幸能跟大家交流,向大家学习。本人很幸运的赶上了邓小平提出的要建立开发区那个时代,以及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经济的发展这个年代。见证了开发区的从低到高、由弱到强的过程。开发区在以前是没有的,我国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思考、边实践边前行。有幸参与到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跟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思考最多的是如何继续发展,如何创新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
如何持续发展?本人觉得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概括应该是转型发展。如何继续发展、如何创新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握好转型发展。
开发区的发展始终在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当中。变,我们是在发展,是不变的硬道理,这是不变。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的我们具体所做的所有的工作,我们的举措,包括我们所引进的项目,包括我们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我们的方式,我们的内涵实际上是不断在变的,不是今天说的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我们才转型,实际上这个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两句话:坚持发展不动摇,求新求变不停步。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变和不变的辩证法。
我就讲几个观点,首先,我们开发区发展30年中,始终会碰到园区的定位以及在园区的定位下的产业定位。其次,你不断的在变化,你的产业结构要调整,发展方式要转变,在不断的变化。然后,硬环境上去了,软环境必须跟上去,软硬环境并举,而体现在软环境上的更重要的就是服务。最后,今天我们这个过程没有完,我们还要怎么继续下去呢,我提一点思考。
漕河泾开发区很荣幸的得到了四代领导的亲临。开发区员工的创造实现了“1亿—10亿—100亿—1000亿”的目标,即从80年代创业初期1亿元启动贷款,到近三十年来在国务院批准的规划土地范围内累计10亿元的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到现在每年产生近100亿元的税收和近1000亿元的GDP,在上海2.27‰的土地面积上,年创造全市3.5%以上的GDP。
园区的地位为科技产业园区,开发区定位的依据是邓小平老人家的重要题词,分别是“开发区大有希望”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前一个题词是八十年代,后一个题词是九十年代,前一个题词是当时对开发区有争论,大胆试大胆闯,开发区大有希望,鼓励大家往前走,第二个题词是在开发区批准为国家开发区的大会上提的,他的意思是科研成果不能放在实验室里面,要让它有产业化,而产业化是要有科技引领的,希望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并举,然后引出了我们的定位——科技产业园区领导的地位,由于这个园区的定位加上员工的创造形成了今天开发区的发展,产业的定位跟这个也有一定的关系,目前的产业定位正好是契合了国家国务院国发[2010] 32号文,七大战略型新兴产业,24个重点发展方向125个子方向,共3100余项细分的产品和服务。但实际上这个是逐步悟出来的,一开始我们是中国第一个微电子工业区,在微电子集成半导体的基础上加上了通信,就变成了信息产业,成为开发区的支柱,因为电子、信息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在实践中,在完善和发展中要有一个定位,定位有了,定位的含义、层次不断拓展,这就是在发展,就是在变化。
第二个,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这里列了11条。分别是:“一个中心”战略、“两个重点”、“三大园区”建设、“四个基地”、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坚持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7到11是转型,从硬环境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注重功能开发的软硬环境并举建设转变,从曾经是工业重地到逐步向重点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的“一部三中心”转变,坚持从单个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向完善其产业链以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从项目的引进和培育,向促使不合适项目的退出和调整(腾笼换鸟、腾笼引凤)转变,最直接的原因是90年代后半段,上海万家国有企业关停并转换,100万员工下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开发区原先进来的国有企业面临困难,我们以高价把他收购,不仅收购厂房设备,而且吸收管理人员和员工,把这些人员安排到我们开发区的科技战线上,让他们重新上岗,重新创业,这个过程一发而不可收。当初进来的外资水平跟今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形见拙的一部分我们就必须把他回收,这过程也没有完,也就是变,也就是转型,这就是发展,而且这个发展过程中没有增加新的土地,零土地招商,这是内含的发展。最后,第十一条,就是开发区从一个区域、单点发展,向“统一品牌、跨区布局、多点联动、互动发展”转变,即:从引进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转变。上海资源很少或者没有资源,上海成本很高,越来越高,以前是外向型经济,用兄弟省市的资源,用很高的成本把原料买进来,把资源买进来,利用上海港出口,具有合理性。今天我们出口处处遇到壁垒,很多跨国公司第三代、第四代的产品回归了或者到东南亚,并不在我们这里发展,就看我们的本事怎么让他们在这里发展,实际上也是变。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国家鼓励的时内需,那么我们用很高的成本,用兄弟省市的资源生产出来的产业又是要运到市场所在地的内地,企业家怎么会不考虑,我应该怎么还重新布局我的产品链,这个问题我们就顺势而为,所以今天在我们开发区,有一家法国液化空气,23年前进入的,我们那个厂已经不是最大的厂,在全国办理61个厂,这就是发展,这就是走出去,而且出去的水平是和上海同等甚至更高,原来高纯度的氮气、氧气、氢气以及惰性气体氦气、氖气、苯等的纯度达到小数点后的四个级别,现在达到了小数点后七个级别,出去的7个级别比我们原来的四个级别就高。当然,由于它的发展,中国成为它很大的市场,先是华东区总部,现在时中国总部,以后就发展成东亚总部。另外一家,泰科国际,是纽交所上市的世界500强,排名应该比较靠前,但是美国反垄断法不允许一个企业做的太大,把市场 都垄断了,它必须拆分,一拆分,一家变成三家,从事电子的叫泰科电子,现在取名叫TE,从事医疗设备的叫泰克医疗,叫科惠,还有一家沿用原来的名字,叫泰科国际,主要从事安保系统、阀门等制造。现在三家公司都在纽交所上市。我们推动这三家企业走出去,现在在全国又有十几家企业。漕河泾现在在全国有8个分园,在浙江海宁和江苏盐城有2个分区,这些分区里面的很多企业,并不是我们故意要为之,一个是对方邀请我们去用漕河泾的品牌,很重要的是企业有出去的需求,所以“走出去”不是领导下命令企业要走出去,我们只是一个配角,只是搭一个台,主角是他们,他们说了算。另外国际的友好园区、国内的友好园区,还有产业转移促进中心,产业中心有16个中西部省、自治区的入驻在这里,另外还有都江堰、拉萨、喀什、遵义,他们到这里来实际就是“请进来”,这个事情的过程中就是促使我们转变,转变中很重要的就是对我们的干部、我们的员工大家体会到得一点就是一个“互”字。今天中国是全国开放,先是我们国家从沿海开放,后来我们是沿边开放,在以后,沿江开放,沿河开放,沿湖开放,批了6个 新区。一开始是浦东新区,后来是天津滨海新区,再后来是重庆两江新区,再后来是浙江舟山群岛海洋新区,再后来是兰州新区,第6个是广州的南沙新区。所以今天园区的发展,转型势在必行,每个园区,他们起步晚,他们的起点不一定比我们低,他们也有很多东西可以跟我们互补互动,我们在互动、建立友好园区的过程当中,有的园区刚刚建设,我们的项目还没有过去,他们的项目已经过来了,因为他们要搞研发中心,就找到这里来了。
第三个观点就是服务,发展过程中,服务是少不了的。第一个是要搞特色服务,第二个是服务也要规范化也要制度化,第三个市现在现代服务业。
第一,在特色服务中,关于科技创新方面的11项常态服务,金融危机的时候又加了10项,共21项。最后,我们最近在创业中心我们又加了一项:菜单式双创服务。一个科技项目先是从科技人员的技术专利到开发区的技术转移,然后到孵化器来进行项目培育,培育到一定阶段就具备条件可以做成公司,然后就孵化企业,孵化到一定阶段就加速孵化,孵化到一定程度就是中间试验,中间试验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产业化。第一,可以到外面去发展,我们根据我们创业中心实际企业所需要的服务发了几千份调查问卷,各发了16个模块,43个大类,123个小类,归纳了565项服务。所以一个企业到创业中心来,他只要点击这个菜单,我需要提供什么服务,当然565项这个数字不重要,明天可能有新的需求有新的服务,原来的服务业可能被新的服务替代。但这说明了一个,企业要转型,企业转型,要发展它、支持它,但是企业是非常现实的,现在增加的11条也变成常态的。
五大服务:商务服务、政务服务、双向服务、人才服务、综合服务。服务中的理念,我们现在开发区有一个手册,区内管理人员人手一册。它里面有一句话,四首理念、两项原则、一个宗旨。对企业不是不插手,无为而治,让企业感觉不到你的存在。这种是道家的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道是客观规律,法是正对客观规律而制定的规章,对于已经制定好的规章制度,就去执行、遵守它,无为而治。让企业安心的运行工作,不要去干预它。当企业依然找到你的时候,多半是有难事、急事。我们要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两项工作原则:分为在开发区内能解决的和不能解决的。当遇到能解决的,应及时解决,不拖沓。当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时,应尽快、尽力将相关负责人请来,为企业解决难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
第二,服务的制度化,应该靠法制,靠政府,靠开发区,靠先进者,靠人才。
第三,现代服务业。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的服务业这里主要指生产性服务业。给人方便,解人之难,想人所想,成人之美,急人所急。如果不能解决企业所遇到的瓶颈,不能助其过了这道坎,转型就是一句空话。
最后一个,我就讲了三个方面。第一、园区定位,有一个明确的产业定位。第二、不断的转型,11条。与别的园区经常交流,希望起步晚的园区能利用后发效应,起点比我们高。第三、硬环境重要,软环境更重要。
第四点,对下一步发展的思考。第一,应该建设新四化条件下的科技产业园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在开发区很多面积都很大了,都把周边的城市都包括进去了,这样就应该有一个新的变化,还是科技产业园区,还是小平老人家当年的题词,但是要赋予新的内容,我们中国能够解决这个新四化,中国就能实现2个目标,2020年建党100周年,2049年我们国家建成一个初步繁荣的社会主义强国。第二,发展的任务,体现“新四化”要求及国家发展战略、本地发展优势、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产业要向高端走,发展要向低碳走。高端产业,低碳发展的生态产业示范园区,这个目标我们没有实现,我们开发区应带头去实现这个目标,把技术网高端引,把能耗往低端降。第三,改革,开发区本来就是改革的产物,我们当然应该继续当好发展先行的、发展方式转变的先驱,最后,创新创业的人才能集中起来,才能做好一切工作。不管是哪个开发区,这几条都是共性的。
发展的原则:坚持二三产并举、内外资并举、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并举、经济发展和环境协调并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
写好四篇文章,产业篇、环境篇、资金篇、创新篇。
最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6个方面:规划、建设、招商、管理、双创、商业配套。
在跟兄弟园区友好合作当中,国际园区八个“互”,国内园区五个“互”,说到底,就是一个字“互”。“靠发展解决困难,用创新应对挑战,以实践赢得机遇”,是中国开发区近三十年来的一条基本经验,只要坚持发展,坚持创新,坚持实践,困难可以克服,挑战可以应对,机遇可以赢得,中国开发区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考》
陈志宏:我今天很荣幸能够参加这个会议。前面几位嘉宾,包括任院长、霍院长都谈了很好的意见。我在最近几年对高新开发区搞了很多(研究),东西南北中都去过了,我总的感受,是中国的产业园区为中国的产业创新、自主创新还有提高产业竞争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现在,我同意陈总的话,现在到了一个转型的阶段,因为国内外的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近我正在研究一些互联网系统的一些情况,我想结合互联网系统的发展来讨论今天的话题,我就把这个题目叫做系统思考。
那么,这里有几个作品,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的互联网的发展真的是日新月异,出乎了我们国内外人的意料之外,那么,这个数据,说明的是淘宝的,这个是一个最新的统计数据,包括英国的金融时报,它也感慨,现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速度,包括现在互联网金融很热,对中国银行业这种垄断行业,它起到了一个变革,它起到了一个推动作业,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当然,它实际上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但都是变革当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我感到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对产业园区的发展有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包括最近两年上海自贸区的发展,那么我的观点,现在就是产业园区的边界在进一步的磨合,按照中央的决策意见,上海自贸区它要搞的实验,是可复制的,那么根据我的理解,整个中国就是要变成一个自贸区,所以对我们这个产业园区,是要进一步的做篱笆还是拆围墙?我感觉这个对我们的产业园区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思考,我对产业园区也有所了解,包括昆山,包括天津,滨海新区刚开启的时候我就去了,当时两千平方公里,上海浦东把川沙并进了,一千两百平方公里,深圳把宝安并进来也是一千两百平方公里。总的面积还是天津最大。那么这个就是说明了这种竞争的态势,但是我认为,我们现在为什么转型,是因为原来我们产业园区的发展,是靠人口能力,土地能力,政策。现在就要靠什么呢,改革。就是要进行变革,那么怎么变革,时间关系呢?我就谈我自己的这些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我认为是现在互联网思考中最基本的思考方式,现在讲的互联网思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就是系统思考,那么系统思考当中,我认为与我们产业园区有关系的,我把它初步的归纳为8个方面的思考,那么我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的想法。
第一个就是全球思维、全球视野。最近习主席访问欧洲,到了英国以后,英国是第一个发表了针对中国的招商引资,吸引中国投资的。应该讲我们现在我们这个年代,我们现在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全球的平台。所以刚才陈总也讲了,漕河泾园区在全国整合中我认为它是走在前面的,但是我感到这还是第一步,我感到下面一步就是要创造全球,据我所知,现在有些企业已经在做了,而且做得比较好,这是比较少的,但是这个开头很好,因为我们要整合全球的资源,为我们中国的发展所用。必须要有全球的思维,而且中国现在像中国企业这个并购还是很大的,包括各行各业的,包括上海文广集团并购了美国的一家公司,他是搞电影的。万达并购了美国的第二大电线,等等。以后的整合怎么发展,就是头脑(总部)在上海,在漕河泾开发区,但是你的加工厂可以在非洲,也可以在越南,研发基地可以在美国,也可以在欧洲。这样一来,将一些资源进行整合,为我们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帮助。
第二个,就是战略思维。现在(就是刚才任院长讲的)有400多个产业园区,同质化的程度很大,战略思维就是每个园区要有自己独特的产业优势,产业定位,这就是现在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如果是同质化的,就可能被淘汰,如果是有优势的,就不但能够生存下来,还能得到发展。这个是一点,另外一个战略思维,就是我们要考虑长远,因为中国发展当中,包括行政发展,就是急功近利。现在很多领导,任期就这么几年,但是产业园区发展,可能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你要持续发展,这样的话,你就需要有一个战略思维。比如现在像互联网能几个大的企业,比如阿里巴巴,多少年都是亏本的,它才能发展到现在这个局面,包括京东商城,它到现在都是亏本的,它要考虑长远发展,战略思维。我觉得我们现在就是长期和短期怎么结合起来,这个战略思维是第二点。第三点,是变革思维,原来中国有句老话,叫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用系统角度思考,那么成功也是失败之父。通俗的讲,就是产业园区原来成功的经验就是你现在失败的原因。那么就是要变革,如何变革,三句话。第一句:以不变应万变,那你肯定要被淘汰,第二句:随机应变,以变应变,这个是比较积极的,那么我认为第三句是更好的,叫以变治变,我借用海尔CEO的话,企业现在就要自我革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用张晖民的话讲有两种结果,要么在自杀中重生,获得发展,要么在自杀中出局,就是自我否定,自我革命。包括现在我们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它现在也是在壮士断腕,就是要自我革命,现在很多措施就是要革政府自己的命。所以就是要变革,不断变革,为什么要变革呢,就是时代在变化。
第三个思维,就是生态思维。生态思维,就是讲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当中,我感觉有几点:刚才天津泰达园区的领导也讲到,还有生活设施,但是现在高技能人才,高技能哪里来,包括农民工,都要考虑。我前几年,给静安寺商圈做规划,静那里都是高级楼盘,一平方米当时都要5,6万,当时静安区是上海最高的地方,静安区都是高档的楼盘,但是它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呢?停车位没有,第二个,白领吃饭是问题,公用交通是问题。所以后来,他采取了很多措施。所以我们现在产业园区,也是要考虑。包括我们现在的雾霾天气,你就是要考虑生态。你不能用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这条路走不通。生态系统他是一个生物链,包括这个小虫。
第四个是精益思维,就是要精益求精、专业专注。就是要做到细。就是把我们产业园区的活干到细。这样我感觉就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
然后第五个就是平台思维,就是我们要创建一个平台,平台要吸引全国,全世界的资源,人的资源,事的资源,各种资源。还有一个是开放,一定要开放,还有一句话讲互联网逻辑思维,用的是企业自己的思维,不同的企业应该形成不同的思维,那么,我借用一句话,不同的产业园区应该形成自己的产业园区发展思维。
这个是粤港地区创新产业生态体系现状的18个因素:它是借用了美国硅谷的经验,他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你要把产业园区发展好,就要考虑至少这么18个因素,才能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多展开了。
后面一个讲的是发展链的结构,有三大要素,第一个是战略领导机制,第二个是要素发展机制,第三个是价值经营机制。总得来讲,就是现在我们中国的发展,或者世界的巨变,包括互联网的发展,对我们产业园区的发展,既提供了挑战,又提供了很大的机遇。这种状态,我称之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祝大家各个产业园都能够有很好的发展。
任浩:谢谢陈教授,我们讨论等会和第四位嘉宾一起讨论,下面有请第四位嘉宾,同济大学朱国华教授,他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园区政策法规:问题与建议。
《中国园区政策法规问题与展望》
朱国华:中国园区这个问题呢,前面大家鼓励了很多,我可能不会讲那么多好话,我感觉到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在中国的整个风险点里面最大的一个,就是今天任老师研究的这个园区。所以任老师也是用研究去解决国家风险最大的一个点,房地产是一个,地方债务是一个,然后这个园区是一个,银行是一个,我认为当前问题最大,最具有脓包性质的,我们的园区就是一个。我们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作为统计人,我要秉承我们的理念。我是做法律这块工作的,那么我们的法律,我们面对脓包可能被戳穿的巨大风险的时候,我们的法律应该做什么思考。还有我们的经济在迈台阶的时候,我们的法律人应当为经济人,为我们的管理人,为我们的企业家,为我们的园区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
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的法律支撑我们的企业家,支撑我们的园区,支撑我们的园区能应用我们之前讲到的互联网思维吗?我告诉你,NO。根本不可能,所以,你们玩的越高,摔下来就摔得越惨,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同济的法学院,同济的知识产权专业,同济的经济法专业等人士,这个时候,与企业家进行一些的争论,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里面,我们集中讲问题,集中讲我的几点结论,这个知识结构的设计原理,应该如何展开,这个太多,可能不方便展开。园区发展较快,在提供政策牵引、加强园区规划、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用我们很经典的漕河泾园区,他们这个东西讲起来,一套又一套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很受大家的欢迎。但是,我讲下面这几点,大家看看是不是老套,是不是正好一套套在你那个玩意上面,那么你可以看得到。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在高新园区,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我们的各色政策法规有一百多项,你去看看他成不成体系,你去看看它相互之间的符合度,融合度,相互支撑或者相互矛盾额程度到底怎样。政策措施不配套,管理体制不完善,我们的开发区,大大小小的开发区几万个,每个乡都有,每个街道都有,占着多少土地,你去看大家是在玩高新技术产业,还是在玩房地产,这里面是很大的问题。我国的各类园区结构不合理、作用不突出、行为不规范、立法不统一、法律地位偏低等问题都集中存在。
那么我解释四点:第一,立法层次较低,而且缺乏统一性的问题。立法地位低造成的问题就是我们在这块都没有制度权,没有统一起来。决定了我们的企业家群体的都偏于下三滥,当然不排除,像我们今天到场的十个开发区,他们非常杰出。这个方面国外做的很先进, 如新加坡有《新兴工业法令》、日本有《高技术密集区促进法》,在我们的宝岛台湾,他们有新竹开发区统一的立法。那么现在,我们国家只在科技进步法里面提到,但它也未对高新区做出实体规范。目前,引领我们国家几万个开发区的法律是什么呢?是科技部的这样一个规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你们来看看我们的领导是怎么来管理我们的土地,我们的领导怎么来玩弄我们的事业,前途和命运。这个是个巨大的问题,我们的立法空白,空白的这个地方,就是以后的风暴眼,那么这个我有点啰嗦了。其他规范主要是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和各类政策, 条款冲突、矛盾、不平等。制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与协调, 以至出现高新区之间重复建设和高新区内管理秩序混乱。这个可能是一个比较通常的问题。第二:立法内容不完备, 不系统,缺乏科学性。这个我不想解释。大概一百多项,关于高新区的,大概有五六十项,这个整个都是经不起我们的学理的推敲的。第三:优惠政策缺乏特殊性和针对性, 削弱了政策功能。我们这个各地出台优惠,我告诉你,这个情况已经结束了。在自贸区,为什么中央没办法给这个优惠政策,因为税收现在是法定。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讲税收法定,税收法定将来是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全国人大才能出相关的政策。那么我们几万个开发区将来在这块到底怎么走,这个制度怎么变化,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那么第四:政策执行不力, 影响了政策法规的实效。这里面很典型的就是这个税收优惠的事情。因为地方掌握到很大的权力,它对企业和园区的这个繁简,有很大的能动性。它们彼此之间的这个税收竞争,导致我们不断的卖祖宗,卖子孙。这个执行还有好多好动东西,我们就不解释了。
建议园区我们国家要立一个园区的基本法。园区的基本法要在全国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讲几万个园区的问题拿起来依靠大会的力量将他集中解决。集中地定标准,集中地规范解决,集中地规范执法。这样的话,可以把我们整个园区的工作纳入到这个透明,规范的轨道。最大的好处就是法律能够为目前混乱的园区现状降低运行的成本。
第二是落实社会保障制度等各种配套措施,这是社会政策要兜底,社会政策不兜底,我们的园区要付出的成本是没办法计量的。这个我不想多讲。
第三是统一完善各项扶持政策。统一落实并完善税收政策,以及统一落实这个园区的经济规划,园区的行政指导,园区的人才引进,园区知识产权、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竞争政策等相应政策。这些政策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不把每一项都落实到位,我们的园区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以知识产权为例,我梳理过国家和上海关于设计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我跟你讲,我们的设计为什么做不上去,它不像深圳那么做的有声有色,这里面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制度设计没有跟上去,制度设计没有跟上去,这个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大家往上追求没有标准,还是要加强和改进工作指导。国务院各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指导园区开展服务、沟通、协调等工作。那么这里面,各级政府抓紧为园区提供公共配套、公共平台、公共的技术支撑,公共的平台要做上去,不然企业自己的也可以做,可是公共的呢,企业没办法做。所以行业要在政府的平台上做,企业要在行业和园区的平台上做,人才只有在企业的平台上才能成长,大家基本的常识如果都不顾及的话,那我们这个中国特色就太伟大,太了不起了,是吧。那么我就不讲这个了。加强对有关政策工具的研究,我列了十个方面,包括:行政指导、经济计划、财政税收、投资融资、竞争政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参与、经营者义务、人才政策、政府监管。为什么要提这些方面,大家可以好好想一下,可以有非常多的政策工具,但是我们今天这十个是未来园区要发展的、公法、私法相关的政策工具,我们也正在展开这个十个政策工具的研究。那么,我们讲一句话,看看这句话将来能不能验证,我们希望这句话是错的,“中国园区若不借助法制的统一,透明,公正,平等,中国产业发展平台是不可能发达的,从而,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是不可能的”,可以推理的是、结局是未来一片迷茫。到2020年,我们会很惨,谢谢大家!
任浩:感谢两位嘉宾,一位从系统的角度,一位从法律的角度强调了园区管理的重要性。好,我们各位对今天两个主题有什么问题的,可以请教我们两位嘉宾。
问:在座的各位对陈教授的观点认同么?
答:举一个例子,科技成果转化,关于实物化的科技成果,长期以来,都是国家给的财政,这个钱产生的科技成果,如果产业化了,这个收益怎么分配,财政部科技部都有政策,都把这样的实物的科技成果作为国有资产,就是说你转化成功了,你是作为国家项目产生的发明,你要将它产业化,产业化的收益归谁,这个钱是归国家的,你个人很难享受到,但是从今年开始,在我们东芜高新区,就采取了这样一个措施,就是把这个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做一个改革,做一个探索,就是对科技成果发明人有一个倾斜,这个是我们黄金十条里面出的一个政策。再比如上升到国家层面,我们自己先干出去,我们70%的收益给创新个人和团队,30%的收益归国家。这个事情,就是做的时候呢是去年的7月份,国务院办公厅的一局,三局,科技部来我们这里调研。调研这个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如何打破这个瓶颈,我们就介绍我们的做法,他们觉得有道理,因为这个科技成果即使在美国,美国的高校大部分还是私有的吧,但是政府支持它产生的这种成果他是怎么分配的,它采取的是三三制,高校一部分,政府一部分,个人或者团队一部分。但是我们国家以前定的这个政策呢,很不合理。高新区做了这样一个开拓,我们把我们的这样一个经验反馈上去之后,在去年年底,有一个重大的科技成果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叫显微光学切片扫描系统。那个成果也是国家赞助的,后来怎么办,这个高科技成果,要产业化,如果不产业化,可能很快就过时了,别人可能外国就赶上来了。就想了一个办法,挂牌出让,在我们东芜高新区股权交易所挂牌出让。买了1000万,这一千万怎么分配呢,我们就依据我们一个土政策叫黄金十条,将70%分给团队。当初的争议非常大,科技部也有意见,财政部也有意见,但是我们不断做工作,花费一年多把这个事定下来。那么通过我们这个案例,科技部也进行调研,财政部也进行调研,今年10月份将出台一份中央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收益处置权的分配政策,前一段时间,它也征求了我们的意见,做了一个征求意见稿,将会改,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将下放到高校,财政部和科技部不再插手。我说这个的意思是:高新区恰恰是政策的突破,先行先试的前沿阵地。没有高新区,在其他地方想做政策突破,将极其困难。
答:我来做一个回应,其实刚才这位先生的想法,因为科技进步法修改的过程中,关于知识产权所有权和收益权的转让可以合同双方商议,这个条文已经放出来了。其实我今天讲的这个问题和建议实际上没有时间给我们讲到底这个法律如何为经济发展,高科技企业保驾护航进行设计,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今天没有展开,实际上已经讲到美国的法案,一个科技进步法有专门的十条,接到国家所对应的这个知识产权,所有权,专利等等四个方面都是可以议的,就是你现在就可以议,不要等科技部那个东西出来,你不需要,但是,这一步是不够的,如果不能能用更高的法律,将经验之谈上升到法律,通过立法的方式,不让我们更多的高科技园区赢来企业和园区的价值的话,拿我们的经济是上不去的,所以我讲的这个就是我们还要好好地寻求一下我们到底怎样让法律为我们的经济保驾护航。
(二)茶歇
(三)第二场次
主持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总顾问、亚洲开发银行园区专家陈青洲
陈青洲:下半场开始,首先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院长。他今天给我们演讲的题目是《构建园区互动合作机制,推动长江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建设》。
《构建园区互动合作机制,推动长江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建设》
曾刚:谢谢团队的邀请,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中国第一本关于中国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的发布。借今天这个机会发表自己的一些研究看法,即构建园区互动合作机制,推动长江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建设。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长江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建设背景
第一个,为什么讲长江中国经济新支撑带,这个可能对我们武汉到来的朋友有更深刻的认识。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李克强总理2013年9月21日在国家发改委呈报件上批示:“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请有关方面抓紧落实,深入调研形成指导意见,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
2013年10月9日以来,一个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任组长、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任副组长的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在长江沿线的七省二市进行调研,听取各地各方意见。长江流域的开发、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又一次被提上国家层面的议事日程。
长江经济带成为政府的高层特别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既然今天将园区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最靓丽的一个方面就是园区的发展,既然国家高层如此重视长江经济带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考虑园区的发展状况的一个角度。现今我国国家政府高层领导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我国自身的各地合作,也是我们国家在接下来几年的发展中要遇到的问题。
二、长江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建设的战略价值
第二个方面,中国长江正好是贯穿我国三大经济单元,可以解决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其次,我们一直讲协调发展,如何协调、在哪个地方协调,长江在其中能够提供一个战略性的位置,长江横贯东中西三类不同地区,新构想有利于实现我国东西联动以及人口、资源、生态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可以实现西方发达国家与东南亚市场多元化,分散对外贸易风险,改善地缘政治形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我们一直提一个叫做“T”字形的轴线,但“T”字形是一个理想的发展状况,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上面的“一横”发展好,但下面的“一竖”是没有的,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东西,就是把这“一竖”给写起来,中国改革开放的“T”字形发展才能完善。实现我国东部沿海与长江沿岸组合而成的“T”字形国家战略构想的第二阶段目标,实现从沿海走向腹地/内地的新跨越。
三、长江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园区基本情况
长江流域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8%、人口占全国的36%、GDP占全国的37%,也就是说长江流域相比较国家其他地区没有很富裕但也没有很贫穷,正好与中国的整体情况基本上差不多。长江流域有望成为中国沿海经济带之后最有活力的经济带。
但是开发区在该经济带内很重要,2012年,长江流域内的2市8省,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国家级经开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57.71%,超过整个国家的一半。
中国的三级台阶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文化源远流长,但就其流域来讲,就城市带及城市之间的联系来讲,却是长江流域联系更为紧密,也可能与南方的气候有关系。另外大家可以看到,到目前为止,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矛盾、东西部之间发展的不协调,成为了不可更改的结局,但下一步的发展,要有所突破的化,就一定要做好中部的崛起。
中国内部区域发展差异巨大,上海的灯火通明与中西部地区一些地方的落后差距巨大,在这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尽管看来当地生态环境良好,仅是因为这些地方人员稀少,但单从个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角度来看,中西部发展落后的地方反而个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为严重。
从国家发展战略来讲,我们从东南开始,接下来发展沿海,接着向西边跳跃,之后到东北。但是针对特区的发展模式复制到全中国,未必能够达到原有的局部效应。
接下来看长江流域园区的发展情况,根据长江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国家级开发区分布图,国家级开发区的分布情况看起来要比国家发展的三个阶梯状况稍微好一点,等级差异没那么大。但是再进一步看,在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171个,长江经济带拥有80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有105个,长江经济带拥有39个;全国有保税区15个,长江经济带有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全国有15个,长江经济带有3个;出口加工区全国有63个,长江经济带有37个。从长江流域的内部来看,东部即我们的狭义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尽管国土面积很少,它的工业总产值占长江经济带里面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57.03%;而西部一大片地区仅占经济带国家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14.01%。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家级开发区的数量分布上来看,长江流域东中西部开发区发展差异不大,但从工业总产值角度来看土地的利用效率差距巨大。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长江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内经开区东部占的比例比较大,占65%,西部占得比例比较小,仅有10%;相较而言,长江经济带内高新区东部占比41%,西部占比达21%。由此可以看到,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家级园区的发展也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在长江经济带内中、东、西部地区国家级园区间是有合作的可能性的,有一些客观的科学合作优势。尽管东中西部地区园区经济规模有一定的差异,但中西部地区园区他们在技术含量方面有一定的自身优势,或者如何将西部地区他们的科技资源转化成经济的财富将会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再看长江经济带八省二市国家级园区在当地的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柱状图,东部上海看起来比较低,仅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15.82%,但是这个情况将会有所改变,政府已出台文件指出至少在十三五期间,把上海的所有园区都纳入到张江高新区的范围,届时上海就只有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张江科技园区。但仅从2012年的比重图来看,在可以看出,各个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差距不大,趋于30%,即园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这个省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状况。
四、来自上海浦东集成电路企业对外联系的实证调查
既然中国的前三十年发展都靠开放、靠改革、靠寻求国际间的工业合作,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内部之间的合作状况。我们国际一体化的进程发展不错,但是我们国内是否是经济一体化呢?从企业的合作战略来讲,现在以上海浦东的集成电路企业对外联系实证调查来看。从浦东新区集成电路企业资本来源与融资的地域分布图来看,集成电路企业对外联系上海内部将近50%,境外将近50%,除了与江苏浙江地区稍有联系,其他地方的联系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上海自以为是中国经济的中心,其实只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中心,与其他地方没有多少关系。从产业链的合作情况来看,参考浦东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各领域与区外产业链合作情况图,国内合作情况要比融资状况好一些,但并没有显著性的好转,产业链的合作主要是在上海本地和海外,其他地方合作还是比较少,即使与其他地方有联系,也是主要在部分原材料供应以及制造、封装等生产过程中有联系。
在浦东新区集成电路企业跨界技术与商务联系情况中,数据显示在与外部有技术合作联系的企业中,有50%的企业其技术合作伙伴位于上海本地,有50%的企业与境外有技术合作,没有企业与江苏或浙江的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高新区等园区是技术合作比较多的地方,但实际的数据表明,园区之间的技术合作并不是很显著;而在集成电路同类企业之间合作的数据显示,26%的企业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同类型企业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24%左右的企业与长三角地区的同类型企业保持着临时性合作关系。
既然大家都觉得合作是多赢的,我们的经济改革也是靠合作。但是企业之间为什么没有合作?第一个原因主要是我们政府没有做规划,或者政府的规划滞后造成了我们的企业和园区之间的合作呈现现在的这种状态。另外从技术方面来讲,国内的技术纠纷官司难打,还有一些政策方面的问题。总体来讲,大部分企业的现状还是认为与国外企业合作会比较难,但他们制度比较规范,国内市场很大,但是有很多潜在的问题,国内经济的一体化战略还是比较难。
五、长江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园区互动畅想
合作是全球经济的导向,园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园区如何能够做到更好的合作,首先是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的特色,即政企合一、政商不分的特点,因此天津的TADA发展的非常迅速,做的效益很高并且很有特色。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再继续走向国际化的道路,政企分来将成为必须。在下个阶段应该要做的事情就是园区之间要建立一些联系,建立如这次论坛这样的一种形式,构建园区间联系的网络,让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其次鼓励园区的管理公司进行兼并重组,东部在管理和品牌方面、引用国外经验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这种合作可以向西部园区输出更多的经验,令其少走弯路。而西部地区技术的实力、自主研发能力方面、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方面有很大的特色。建议在长江经济带内通过联盟的方式在园区间的政策方面、技术研发方面多做合作。
任浩:演讲中提到园区间要做到东西部园区互动联盟,我基本上赞同,但是你刚才讲的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东西部互动联盟,那作为园区的互动联盟有什么建议?
曾刚:作为园区的东西部互动联盟现在发展状况还不好,其中一个比较关键的原因就是园区之间现在比较关注细小的得失,如受益如何分配、名字的叫法等,太在意短期利益而没有看到合作的长期效益。互动联盟的效益是巨大的,一些革新的事情,一家在做就容易被查禁,但是多家一起做就可能形成一种特色没有查禁,我们中国甚至全世界都一样,有共同利益的事情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现在提出中国长江经济新支撑带是现今高层非常重视的,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提议,基于这个政策下,把我们的园区联盟作为国内统一的市场典范向政府提议,会对今后园区联盟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机遇。
现在政府与地方的政策支持模式就是国家政府部门首先提出国家的主要发展愿望与发展规划,所涉及的地方部门需要拿出自身的地方发展方案后与国家政府部门进行协商,政府部门不会直接做好发展详细规划或要求地方政府发展达到某种水平,因此,地方产业园区可以借此长江经济新支撑带的国家发展政策机遇,拿出自身的详细发展策略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以促进当地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并且这种力量会促进国家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叶江峰:刚才在听演讲的时候有两位专家讲到园区合作的问题,漕河泾的陈总讲到大概有40个友好园区和18个国际友好园区,而天津的合作则仅仅在天津的范围之内,这个是否意味着天津园区在合作方面是落后的,而上海、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就更多一些,他们各自的合作模式又是怎么样的呢?
曾刚:其实这个问题陈总回答就更为合适。我是这样了解的,上海的漕河泾在一开始的设计就与其他的园区不一样,最初就是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苏州工业园区就是与新加坡政府共建的,这就是南方与北方园区的重要差别,北方地区强调集体、强调政府,强调根正苗红,而南方更强调开放、融合,所以对于公共资源的利用北方比南方强,因为它是政企合一的,天津TADA公司机构党委、人大、行政全都有,因此它整合资源的能力很强,但我个人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北方模式的优势非常明显,但如何与国际合作,因为政府的职能有限,并随着我们加入国际合作的越深,这种园区发展模式将会受限。
叶江峰:你的意思是不是它已经落后了?
曾刚:天津TEDA在天津境内是很成功的,但是如果它要在其他地方开分公司,那么它将承担很高的风险,因为其他地方的政治认同将不一样。
陈青洲:我们在国内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理念互动,即信息交流大家互补;第二种是相互对接,就是上海的项目与对方的项目做些交流;第三种是资产展示,这种方式比较少的。在国内的四十多个园区中,资产回流就是以国资与当地的国资形成一个主体再在市场进行开放,但是整个政府管政府的事,这个公司则负责具体的实时操作。国际友好园区的18个园区实际上都是国际科学园区协会(IASP)的成员,这个协会的成员每年都会有一次全球的会议,都有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分主题,我们是中国第一个参加这个协会的。在座的各个园区都有这个行业交流的需求,会议在园区的召开也可以促进园区间的联系,这些也与国际科学园区协会的工作是分不开的,所以倡导这次圆桌会议形式的集会更频繁地举办。
陈青洲:接下来演讲的时曹院长,同济大学复杂工程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曹吉鸣教授,演讲题目为《设施管理:提升园区运营管理价值》。
《设施管理(FM):提升园区运营管理价值》
曹吉鸣:这个部分与刚才几位专家讲的不一样,刚才几位专家讲的是比较宏观的,而我这个专题则是比较微观的,集中在运营的领域里面,而且这个运营不是主营业务的运营,而是非核心业务运营的管理。今天主讲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现今国内园区设施运营的主要问题;二是国内设施管理大概包括的范围及其发展;三是就园区设施管理的热点管理谈谈自身的一些看法;四是企业园区设施管理的案例。
一、园区运营问题的提出
园区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主要包括有开发管理、项目管理、设施管理三个部分,园区的生命周期很长,但是其建设周期一般都比较短:三年五年七八年,但是其运营的时间很长,有的园区有几十年的运营,因此运营的特点主要有:时间很长、费用很大。
比如说,有资料显示,在项目的投资建设阶段,建设成本占总费用的19%、投资利息占39%,而运营费用则高达42%,因此,运营对园区的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具体问题主要有:1、在园区的前期开发过程中,如何从战略的角度,反应战略、策划、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反应运营的要求,以运营为导向。管理体制是分开的,先是如何建、建完之后再运营,这个中间如何的进行对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2、项目的招商(出售、出租)过程中如何明确运营管理的模式、标准化的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运营的质量;3、提高运营的效率,运营维护,实现高效、可靠、舒适、方便、经济等运营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设施运营管理,原因有:园区招商所引进的那些大型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的企业他们都运用设施管理的模式,作为园区的管理者,如何去满足入驻园区企业的需求,来提升园区运营管理和服务的水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现有的运营情况很难满足企业需求,500强企业运用的是国际化的设施管理模式,而我们还是一种当地化的传统运作、政府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我们也调查了很多园区进行一些设施管理的研究,例如金桥加工出口开发区、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深圳投资控股下属开发区、广州大学城、上海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等,来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想。
二、设施管理理论体系
设施管理是什么,一定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设施”、“设备”两个字,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Facili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FMA)认为,是包含多种学科的专业,它通过人员、设施和技术的集成来确保建成的建筑环境功能的实现。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设施管理学会,都有相应的定义。设施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供高品质的业务空间、提高投资效益、支持组织的核心业务、实现组织战略发展。
设施管理大致有九大范畴:首先是一些运营与维护;其次是一些行政事务(邮件、物流、文件、保安等);第三是空间的管理,例如空间的利用率;四是建设开发;五是房地产的租赁、租售、不动产的买卖;六是设施融资分析及财务管理;七是短期设施管理计划;八是长期设施管理计划;九时新建或改建项目的建筑规划和设计。
设施管理的特点有:1、客户对象主要是自身,园区自己或企业自己;2、领域是经营战略层面;3、工作目标是价值提升;4、其着眼点是全部资产;5、时间范围是全寿命周期;6、所需的知识有经济、环境、信息等;7、管理部门有专门的设施管理部,是一个多部门的交叉协调。
设施管理的发展情况,初期主要是物业、煤电、保洁、保安、绿化等;然后再慢慢的发展,发展到一些维护,一些餐饮企业的进驻;之后是业务的外包,消防、设备维护等;到21世纪,开始发展成为集成化的设施管理,主要包括上述的设施管理业务,房地产支持服务,咨询服务,财务管理,空间规划与管理,能源管理等。在我们国家,90年代至21世纪之前,很少有设施管理的内容,直到21世纪首先是一些金融机构、银行的进驻,其次是一些外向型的电子科技企业、能源科技企业的进入,之后才是制造业、商业、生物医药等企业。现今国内的大型企业,如华为、腾讯等为了与国际化接轨,都在引入设施管理的体系。设施管理的外包模式有自营管理模式、外包和自营管理混合模式、公私合营伙伴关系模式、全过程设施管理外包模式。
设施管理发展的外包服务供应商首先是外资、国际服务提供商;其次是伴随着房地产开发业务的产生,本土的房地产公司或有特色的物业管理公司;然后就是以开发区为依托,以物业管理为主业的园区综合服务运营商。
三、园区设施管理的热点议题
1、多功能、区域性运营管理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设计(组织设计、运营界面、外包决策、管理标准、协调机制等)
2、空间管理战略问题。空间标准、空间环境(温度、湿度、空气净化)、多样化空间布局空间利用率、搬迁管理等。
四、案例
1、Interpolis 保险公司3500名员工全部都是灵活机动的办公,工作环境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业务变动、10个员工会所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餐厅,拥有高度灵活的设施。
2、工作网——Sun Microsystems,Inc.:40000名全球员工,17000名移动办公,3000名在家办公;10年的工作场所改革主要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员工的价值观开始成为新的焦点;根据公司理念“让网络连接一切”来调整工作环境;已开发和部署名为“iWork”的内部方案。
陈青洲:接下来我们请张晖敏教授,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开发区发展中的软实力建设及其意义。
《开发区发展中的软实力建设及其意义》
张晖敏:很高兴任院长邀请我,我觉得蓝皮书非常有意义,开发区也进入一个需要转型的深水区,法制条件不具备等。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做一个系统的研究梳理,来挖掘发现评价方式,以发现未来发展的问题。
因为我研究过软实力,我想从三方面来说:首先是开发区转型的思考,需要转型么?
第一个是开发区是从政策吸引投资和产业集聚,换句话说是外部力量的注入形成发展能力,那么今天需要转向内生增长能力。我以前做过开发区生命周期研究,如果开发区总是依靠政策优惠,开发区是没有生命力的。园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能不能形成内生力,从而实现像任院长提到的三聚,通过聚形成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
第二能不能从集聚转到集群,集群是有机的集聚。
第三怎样从产业集聚、从资本、技术、人才的集聚到走向城市形态的新的集聚。
第四从硬投入转到既投入硬又投软从而软硬结合的倍增发展能力。
第五从传统的增长制造到发展火车头。
我觉得对于开发区转型,以上就是我提到的,既有内容上的,又具有整体意义。现在学术界对产业集群是有更高内涵的。
那么在此基础上软实力如何整合?
其实开发区自身发展是行政驱动,市级开发区想做到升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想做到国家开发区,开发区总经理是副厅级干部,还是传统的行政推动的运行方式,这种行政驱动的开发区建设的发展模式走到头了。
一是软实力上说,开发区不但是产业、技术、能力、发展规模产生的利益上的贡献,其实开发区对制度建设也有贡献。从负面清淡管理上来看,正在从成文法管理模式转向负面清单管理一级案例法管理模式。
二是对产业技术规律产业发展规律产业管理规律的知识贡献。整个经济管理体制一定要顺应产业技术规律而不是倒过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整个管理体系要顺应整个生产力目标的来设计。
三对团队文化意义上的,在很多工作产业在制度不清晰的情况下完全是当事人自身审慎的积极的悟性,看磨合,形成团队合作文化。
如何整合、提升、以及构建软实力。软实力投入整合形成如何释放经济效力。软实力转化为资源配置能力。一是软实力效用资本化,怎么制定标准,包括组织架构、工作标准等等,二是通过这个标准怎么复制开发区的商务模式。输出商务模式的能力。包括输入品牌、输出技术、输出人才等等。三是真正把品牌、管理模式等都转变成投资的能力,从而带动国内开发区的转型升级。
杨秋萍: 听了张教授的发言我很有感触,园区不能依靠政策发展,软环境更为重要。创业难,创业成功更难。尽管有富翁起来,还是有30%的失败率。所以模式的输出,怎样把资源变成资本这个非常重要,怎样把可持续发展做好,如何将积累的资源和经验和真正的标准转化,实现梦想。开放互动互联网的思维,把标准建设好。让帮助政府知道怎样打造环境,让园区知道怎样建设园区的服务员,让更多的创业者知道,怎么样有话资源配置、实现资源互动共享。谢谢!
《中国产业园区软实力:内涵、表征与提升路径》
周文泳:今天很高兴能站在这里,刚才张教授讲得很好,我做一点补充,简单一点。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软实力的内涵。其实产业园区本身有一定的实力,这个实力我们称为综合实力。这种实力可以分为两方面的力量,即物质力量和非物质力量。其中,产业园区物质力量属于产业园区硬实力的范畴,通常可以用一些物质性指标(如:园区的基础设施、企业状况、经济指标等)进行度量。产业园区的软实力属于非物质力量的范畴,是产业园区以柔性方式,运用园区资源维护园区及其入园企业利益,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产业园区的凝聚力、感召力、扩张力、创造力。
这种能力有若干表现形式,下面对能力度量的维度做了简单的梳理。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点第二点是服务方面的。
园区公共管理能力:园区领导的远见与素质;园区工作员工工作的效能和责任性;园区服务管理的质量和被认可程度;园区管理制度的完备情况和执行力等。
园区专业服务能力:园区专业服务机构的完善程度、档次和水平;园区专业服务机构对园区企业的支持程度;园区企业对园区专业服务的接受程度。
园区对外的影响力:园区及其核心产业的声誉和品牌效应,园区产业链对外的扩张能力,园区产业对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等。
园区对外的吸引力:申请入园企业的数量、档次与技术水平,园区受各级政府部门、同类园区、外部企业、机构团体、社会公众的关注程度。
园区文化的感召力:园区理念的认知程度和落实情况,园区特色文化和共同价值观的凝聚程度及其对外部环境的辐射程度,园区企业和人员的创新意识、信用观念、合作精神
园内企业的活动力:园内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和话语权,园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园内外合作交流能力等。
这些能力对园区软实力是非常重要的。
三、产业园区软实力的提升途径
公共管理能力:顶层设计、职能转变、制度创新、公共资源投入,完善园区现有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园区公共管理能力。
专业服务能力:吸引高品质园区专业服务机构,完善专业服务的系统性,提升园区专业服务的质量、效率与档次。
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强园区及其核心产业的宣传力度和话语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园区核心产业的标准和规则制定,提升园区及其核心产业的声誉、品牌效应、扩张能力,增强园区对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文化感召力:动态完善与园区相适应的治园理念,加强园区机构、企业和人员的内外两个交流平台建设,增强园区企业合作创新精神和凝聚力,塑造符合园区自身特点的园区特色文化氛围,增强园区文化的感召力。
企业活力:加大园区软性投入力度,加强园内企业间及其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交流的频率和质量,持续增强园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园区企业活力。
邓华:本次论坛讨论对我启发很大。
首先对任院长表示祝贺,出版了这么一本颇具意义的书,把很多区,例如开发区、高新区、出口保税区等归纳起来做了这样一个排名表。
第二个,讲一下我的观点,中国产业园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改革,要求从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我们的产业园区从过去实际上一直就是这些不同领域改革的先行者。
一科技体制改革,1985年提出,当年国有科研院所缺乏活力,要把国有科技理念推向市场去创业。当时东湖高新区在这样的形式下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孵化器,专门为科研院所初来创业的任提供条件,是科技体制改革先行者。
二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公司法出台之前,实际上我们高新区的一家企业就已经启动了股份制的改造。
三管理体制改革,现在全国各地搞的行政式服务中心,叫一站式办公,也是从园区开始的。
四生态文明建设,东湖高新区当初在申请国际技术创新示范区的时候,我们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
刚才张教授周院长提到的软实力问题,我觉得最大的软实力还是在于制度的创新或者说是体制的创新。刚才任院长提到的美丽园区,我觉得这个概念非常好,实际上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李克强总理两会期间说过,有多大的锅,摊多大的饼,高新区的发展要注意范围的约束。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按照中央的说法激发发展的活力释放改革的活力。
用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里面的例子作为结尾:把区域的经济发展比喻成森林,森林里有些树永远长不大却消耗过多资源,我们应该把这样的树砍掉,助长新的树苗。我想高新区也好开发区也好,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体制改革就是要让那些永远长不大的树尽快被砍掉,给成长很迅速的树提供成长空间和养料。
最后欢迎各位专家学者,企业界的代表,媒体界的朋友到武汉东湖区去考察、去指导工作。
问:对于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看衰还是看顺?
答:看衰也好看顺也好,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经济的发展需不需要平台?现在我们这个平台就是在园区的概念上,与其去分散的发展,我认为有一个区域产生集聚是更有利于发展的,能产生集群效应,这样一种平台是现在中国很多经济资源的集聚的地方和中国经济产出的重要地方。我们对100强园区的产出进行统计,占了我们国家GDP的12.8%。至于衰和顺的问题是如何去发展园区的问题。
问:今天许多专家提到转型的问题,那么我想问,原来模式对应现在情况应该如何转型升级:
答:硬投入的路有限,转型升级还是要走内生软实力的提升之路。管理精细化等,园区定位,根据定位确定发展任务,根据任务建立相应的环境。这些方面是转型当中我们需要注意的。
陈青洲总结:
我们今天共同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不仅是《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2013版在同济大学发展研究员任浩院长的带领下团队付出辛劳今天正式发行,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举行了这样一个论坛,论坛中大家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将自己的真知灼见进行充分的交流,把智慧集聚到一起,今天也像一个头脑风暴,围绕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如何持续发展。其实目前我们整个国家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路径与政策的问题,路径是从内因方面,政策是从外部环境方面,从这两方面大家都给出了很好意见。其中路径方面,从园区的角度看需要更加从自身的角度来探讨、思考、实践、前行,在内生动力方面下功夫;从外部方面,我们对国家的改革也有抱有很大期待,顶层设计、政府改革、政策引导、完善外部环境,是我们改革开放力量进一步释放。所以我们今天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我也对任院长说,我们的管理教学一定要紧密结合我们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今天,同济发展研究员的团队在任院长的带领下,在今天在座各位专家、企业家、老师以及今天参加会议的各个园区的同行们的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迈出了这一步,继续做下去对园区、学校方面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一场研讨就结束了,请任院长总结。感谢曾院长曹院长,张所长,周院长和来自武汉开发区的年轻一代的未来管理者。
任院长总结论坛:
我讲三点,一是我们有18个方面对讨论研究很有启发,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展开,将来以专报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二是我们下一步怎么办?原先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这样事情只是我一时的想法,但大家的热情鼓励了我们继续前行,我们将继续努力做好我们的工作。另外接下来我们会讲今天的会议提炼建议,以专报的形式把我们的研究结果上报相关部门,为国家和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三是我们计划做园区管理丛书。政府部门有公共管理,企业有工商管理。针对产业园区的管理却几乎没有,今天各位专家的题目很多都符合我们的选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就此项目进行讨论。
最后,我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两个字:感谢。感谢各位!
三、闭幕仪式
闭幕
在阳春三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各位专家学者、园区领导、企业精英以及媒体界朋友汇聚一堂,共同见证了《2013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的发行问世,并围绕“持续发展:路径与政策”这一主题,分享经验与观点,从内外两个层面对中国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将长期关注中国产业园区的持续发展,并热烈欢迎在座各位及更多同仁在未来展开持续性的交流研讨。
再次向出席和关心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感谢!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圆桌论坛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