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谷12月4日上海讯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 2018年12月3日,由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和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主办的《2018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暨《园区不惑-中国产业园区改革开放40年进程》出版发布会在同济大学举行。《园区不惑--中国产业园区改革开放40年进程》一书首发。该书通过宏观面上数据的整理挖掘和微观代表性园区实践个案的典型分析,探索产业园区的阶段演进、政策主题演进和形态演进的规律和特征,总结和提炼产业园区发展背后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发展模式。
发布会上,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教授在《中国产业园区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与展望》的报告中,分析了产业园区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阶段、政策主题及产业形态、空间形态和关系形态的演进情况,总结了40年来产业园区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级、创新集聚地、管理示范区和开放先导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报告提出40年来中国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主要构成包括:以行政与市场化相结合的园区管理体制、从土地开发与对外开放为中介的园区开发方式、以吸引企业为导向的园区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呈现出由硬因素与软因素相结合交互作用的“二元非均衡”的特点。
该书由上、下篇组成,上篇内容包括园区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时间脉络与主要成就、产业园区40年发展的政策主题和形态演进、产业园区40年的发展模式、产业园区持续发展展望。下篇内容包括5个代表性园区的发展实践、产业园区40年大事记、产业园区40年政策纵览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提出了“二元非均衡”的园区发展模式基本特征。“二元非均衡”的园区发展模式是指在园区发展中同一时间内受软硬双元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同时间内双元因素重要程度存在着“非均衡”的状态。其中,硬因素是指各层面中发挥平台、载体或基础性作用的因素;软因素是指园区发展中改善性作用的因素。
报告中,任浩教授还提出了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园区展望,提出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应从二元非均衡向二元均衡转变,产业园区发展形态应从单维生态向多维生态转变,产业园区发展理念应从补主体向强关联转变,产业园区管理方式应从轻管理向精管理转变。并提出影响园区的三个相关者关系:园区与政府关系、园区内管委会与开发机构关系、园区与企业关系。其中政府为园区赋权,是权限来源;开发公司为园区赋能,是资源来源;企业为园区赋力,是动力来源。
任浩教授表示,经过40年的发展产业园区发展规模和结构上趋于成熟。在规模上,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就达到了375家,省级经开区和高新区达到了1991家,覆盖了全国各省市;在结构上,除了经开区与高新区外,还有自由贸易区与边境合作区,以及科技园与生态园等各类形式。据统计,截至2016年,仅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的GDP就创造了170816.3亿元,税收为29627.3亿元,出口创汇9080.9亿美元,其GDP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近三分之一、税收占全国近五分之一、出口创汇占全国近五分之二。如果将统计对象由国家级产业园区延伸到省级产业园区,那么其上述贡献无疑更为可观。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和重要基地。
其次产业园区发展时间和阶段上趋于成熟。在发展时间上,园区自1979年设立起,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三个重要时期。改革开放第一轮始于深圳等4个特区的设立,而1979年成立的蛇口工业区就同步诞生于深圳特区并成为深圳特区建设的灵魂和标志;改革开放第二轮始于1984年14个沿海城市,现在看来,所谓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其实就是在14个沿海城市设立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标志就是1984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的挂牌设立;改革开放的第三轮始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推动,国家级开发区得到了大幅扩容和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成为这一轮改革开放的标志。此外,在发展阶段上,40年产业园区也经历了孕育期、初始培育期、高速发展期、稳定整顿期和创新发展期等五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发展,使产业园区具有了较为完整的各种阶段下的发展能力,特别是不确定性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会上,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作开幕致辞,并与同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李垣、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何元龙、同济大学出版社社长华春荣、新华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副总经理张凤明、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一同揭晓了2018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100强榜单。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园区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叶江峰博士分别做了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主题报告。并举行了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天津经开区、广州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等研究基地授牌仪式。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甄杰博士主持了出版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