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媒体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报道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聚焦软环境探讨新动力-2016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浏览次数:779 日期:2016/12/04  加入收藏

随着科技产业革命的深化以及国家战略政策的频繁调整,产业园区发展的关注点已由以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为代表的硬实力,转向注重由体制机制、产业配套、园区文化、生活服务等要素组成的软环境。12月3日,主题为“软环境:持续发展新动力”的“2016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 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论坛由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完成的《2016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在论坛上发布,中国产业园区百强榜单同时揭晓。

2016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100强揭榜仪式,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世博园总规划师吴志强(右二),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经理叶国标(左二),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左一),中国开发区协会特聘专家陈青洲(右一)共同为“2016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100强”揭榜。

蓝皮书通过对2015年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进行分析,尤其是通过对前三年指数的比较研究,提出新时期国家级产业园区发展的特点。

具体来说:

国家级产业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国家级产业园区数量进一步上升,国家级高新区新增31家。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两类国家级园区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经开区相关经济指标的下降幅度大于高新区。

百强榜产业园区在两类国家级园区中占据重要位置,连续4年基本保持稳定,但稳中有变。78家产业园区连续4年进入百强榜,15家产业园区连续4年进入前20强,7家产业园区连续4年进入前10强。连续进入前10强的7家产业园区,分别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进入前20强的15家产业园区,除上述7家园区外,还有8家分别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百强榜园区综合平均得分呈小幅下降趋势,其整体发展进入新常态。其中,东中西部园区入选数量分布基本稳定,但东部园区入选数量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就平均得分来看,百强榜东西部园区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中部园区则小幅上升。榜单中,高新区与经开区数量上继续平分秋色,但高新区平均得分有所回升,经开区则持续下降。据统计,发达省市区的入选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省域分布前3强4年来保持不变,江苏省是入选百强榜园区数量最多的省份且发展强劲。

就上海市而言,全市拥有两类国家级园区8家;入选百强榜产业园区共有3家,与2014年持平,入选数量居全国第8位;两大类园区入选百强榜比例为37.5%,入选比例居全国第7位;百强榜中3家园区总体得分为1.3344,总体得分居全国第6位;百强榜中3家园区平均得分为0.4448,平均得分居全国第2位。

论坛上,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与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经理叶国标分别致辞。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教授做了“软环境:园区持续发展新动力”的主旨报告。国家部委园区主管部门领导、2016年全国百强产业园区代表、园区投资运营服务机构代表、专家学者等嘉宾发表了重要演讲,来自政府、园区和运营服务机构、专家学者近500人出席了论坛。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秘书长甄杰主持了开幕仪式。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开发区协会秘书长关嵘,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文辉,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专家施涵针对产业园区的体制创新、智慧化建设与发展、生态创新等问题,本次论坛安排了以“园区软环境”、“智慧园区”、“产业地产”为主题的三个分论坛。论坛还特别安排了嘉宾对话环节。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环境保护部督查室副主任刘斌、上海闵虹集团总经理冯晓明、盐城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郭玉生、上海市北高新党委书记总裁周群、广州经开区政策研究室主任陈永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文辉、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施涵8位嘉宾就园区软环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叶江峰主持了该环节的对话互动。

论坛的冷餐会由本论坛组委会执行秘书长章长城主持,部分园区运营机构、园区服务机构和园区投资机构在晚宴中发表了精彩演讲。恰逢本届论坛,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成立15周年,还特别安排了报告及授证仪式等庆典活动。

开幕致辞

吴志强:产业园区软环境创新刻不容缓


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世博园总规划师吴志强教授表示,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从产业园区开始,坚持了那么多年的研究,现在我们正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这个变革就是过去更注重产业,今天更关心创新;过去更注重硬环境,今天更注重软环境;过去更注重中国在整个市场上的力优势的话,今天更关注每一个产业园,每一个城市,从体力走向脑力的创新力的发展。在几年以前,我们还在关心标准化工厂建设,现在我们更加关心的是青年创业创新的载体如何在世界上能够有新的模式产生?如何把整个创意园变成国家创新力的核心载体?

吴志强强调,从2014年起,我们国家的产业园在逐步推行创新驱动的战略。在2015年,我们国家的创新动力总指数达到了180.9,比2004年提高了15.3,构成了我们国家创新能力的五个指数中间,可以看见我们创新资源、创新创业的指数和业绩都在快速的提升。但是,我们的创新国际化指数、创新驱动力发展指数在整个世界大趋势中还远远不够。我们的总书记、总理特别关心整个国家的创新力,创新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谈吐中最核心词的时候,我相信今天的题目非常重要。中国产业突出的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产品质量的问题都是可以归结为我们自己软环境创新能力的问题。在巩固和加强原有产业结构的同时,体制的创新,调整管理模式的创新,软环境的创新变得刻不容缓。

今天很欣慰地看到,大家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比如说智能优化软环境、比方说用生态来革新软环境的创新生态,比方说创新如何来驱动软环境的改善。今天来自于各路的精英,尤其是全国最优秀的一批产业园区的老总都汇聚在这里,可以看到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我们各个地区的创新核心要素都在不断的向产业园区汇集。一个城市到底有多大的创新力?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到底有多大的创新力?都集中反映在这些城市产业园区的创新力上面。

叶国标:园区建设定位要高特色要明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经理叶国标在致辞中谈到,中国产业园区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基本同步。经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中国的产业园区不断转型升级,进入了4.0阶段。

园区建设从初期偏重企业集聚到注重产业升级,从“拣到篮里都是菜”的粗放式招商引资到着眼高端产业定位的招商选资,从一般加工制造到创新智造,从忽视节能环保到重视绿色生态,从看重短期效益到注重可持续发展,从最初片面追求产业规模和GDP到现在注重人的发展、注重产城融合、注重人居和创业的有机结合,从早期偏重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的硬环境,到注重提升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配套、园区文化建设、生活服务等软实力……我国产业园区发展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越来越有内涵,越来越有后劲了。

在当今社会,软环境更有含金量,更有竞争力。譬如,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始规划建设时,就广泛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聚焦生物制药、集成电路、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引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营造园林式、花园式的生态环境,建立国际学校、教堂、体育馆、国际社区等生活配套设施……张江之所以在今天依然有那么强的活力和竞争力,和最初科学规划、高端定位是分不开的。因而,园区建设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短期行为,一定要有战略思维,要有国际视野,要有前瞻眼光,宁可慢一点,但一定定好位,起好步,要走高端路线,要形成鲜明特色,要打造核心竞争力。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是新华社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的重大成果,是新华社的直属机构,是一个开放、服务、分享、共赢的多功能、国际化平台,服务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服务于新华社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战略目标。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集金融服务、会展企划、教育培训、市值管理、资本运作、空间运营、新媒体运作等功能于一体,将积极发挥自身以及入驻机构和合作伙伴的综合优势,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为中国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任浩:软环境:园区持续发展新动力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教授指出,现阶段在国家级产业园区经济失速、体制失活、功能趋多和设施趋全的背景下,建设园区软环境有助于园区形成承担新的战略使命的推动力、有助于增强园区内部产业集群的凝聚力、有助于提升园区外部竞争吸引力。

现在百强榜里东部园区的数量占到绝对的优势。中西部进百强的速度也在加快,从省份来看,去年的情况出现了两极分化。有一些园区是下降的,也有一些省份跌出了园区,像青海。

为什么说软环境是园区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呢?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软环境是有助于园区形成承担新的战略使命的推动力。软环境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创新,贸易跨境便利化,智慧园区等等,生态文明更是软环境的要义之一。第二,软环境是有助于增强园区内部产业集聚的凝聚力。园区主要是集聚产业的,软环境可以增强对集聚产业的凝聚力。软环境可以让园区企业更好的,有关联的集群发展。第三,软环境有助于提升园区外部竞争的吸引力。通过这三个力,外部的推动力,内部的凝聚力,外部竞争的吸引力,可以形成园区发展的行动力。

此外,还需要明确园区发展新方向的“四个重找”。在目前的情况下,可能“四个重找”是可以探索的方向,重找定位,重找愿景、重找动力、重找路径。现在的园区由于在外部经济形势下降,体制又比较僵硬的因素下,园区究竟路在何方?现在产业发展的一开始,就是具有产业积聚的特征。产业园区就是产业集聚的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现在园区是区域重要的一个增长极。那么园区定位应该怎么样呢?这是一个长期定位,但同时要错位发展。第二个重找愿景,我们的园区可能考虑短期目标比较多,长期愿景是什么?我们认为要全面发展三种生态,第一是产业生态,建设纵向供应链与生产型服务链,第二个环境生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绿色园区,第三是社会生态,加强园区为人民服务的功能。第三个重找动力,在2014年的中国产业园区成立三十年的时候,我们提出从园区1.0到2.0。第四个重找路径,园区发展从管理来讲,某种程度上解决效率,效率的本质就是路径的问题。我们提了三个聚,第一聚合,找到自己的主导产业,寻找主导产业里面的核心企业。第二聚链,建立纵向供应链与横向生产服务链,第三聚网,生态商业生态体系。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去推进,我想园区的管理效率会比现在要高一些。

主题报告

关嵘:以体制创新提升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开发区协会秘书长关嵘认为软环境是开发区的魂,是开发区生命之所在。我国开发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之所以能够三十年来红旗不倒发展到今天,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重要支柱,最根本的原因是有特殊的体制。这种创新体制使我国的开发区创造了中国工业史和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

创新一,管理体质。我国园区管理体制目前主要有四种类型:管委会主导的模式、公司主导模式、区政合一模式、管委会+总公司模式。其中开发区管委会+总公司的模式是开发区在起步之初的重要模式。这种体制下两架马车并驾齐驱,是开发区有别于行政区划的特殊机制。目前我们大多数的开发区都是该模式,也就是管委会受行政主管政府的授权,同时成立总公司。我国大部分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属于准政府性质。除了上海的几家开发区,大部分都受政府委托,属于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行政府的职能,这正是开发区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除此之外,它还需要由法律做保证行使开发职能。大部分开发区都是通过地方立法,通过地方的人大形成开发区的管理条例,授予它在一定范围之内行使管理权限。该合法身份使得开发区能够代政府进行土地开发。

创新二,改革土地。我国土地属于国有,在建立开发区的时候,全国人大对开发区给予放权,授予开发区一定权限,有偿转让土地。

创新三,投融资体制。我国很多开发区通过上市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比如天津泰达、宁波股份等。通过BOT、 BT以及政府基金等形式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对于开发区创新型服务政府,他理解为以服务为核心,重点为企业服务。目前开创的一站式服务、一个窗口投资办理,为企业提供了一条龙、一站式的服务,使开发区的效率大大提高。下一步在深化体制方面他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开发区实现一个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一颗公章解决问题。在用人机制上,很多省份率先实行的聘用制,既通过把原来的公务员身份封存起来,按照聘用制退休之后再回到公务员队伍,使得开发区人员能上能下,薪酬能够有高有低,最大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在规划方面,率先实行“多规合一”,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发展规划、人员规划等等多规合一。在审批方面,力求做到简单化、科学化,使开发区的审批能够规范、严格和周到,全方位的为企业做好服务。他最后表示下一步开发区的体制机制创新,主要是在开发区的管理方面。通过借鉴前海的管理体制推动开发区法定机构的模式。同时率先进行人才引进的创新,采用全员聘用制调动开发区员工的积极性。

李文辉:智能化社会协同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新阶段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文辉表示,产业园区的发展是从1981年开始。1981年,国家批复建立国家经济开发区,后来到1988年开始建国家高新区。到去年为止,国家科技部批复了147家,今年上半年又调查了10个国家高新区,下半年有16家国家高新区正在调研,都是沿着程序申报国家高新区。在新常态下,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创新驱动方面,应该说比经开区的作用更大一些。目前产业园区的发展,过去完全是依靠政府投资主导,现在这种方式可能难以为继,要采用运营管理主体模式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协同化、生态化。现在国家级产业园区总共有477家,国家高新区目前为止已经是146家了,整个国家的高新区、省级高新区,全国大概有1000多家。

李文辉认为,产业园区已经是地方政府产业集聚化的重要载体,并已在应对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国内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背景下面临的各项问题中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为什么产业园区要向智慧园区发展?李文辉这样说到:我们国内有些园区的发展,很多园区是很低级的粗放式的,我们现在要大数据、智能化来实现系统升级。智能化社会协同推动产业园区发展新阶段,以大数据应翁为重点推进园区发展的智能化,以泛在互联网为基础推进园区发展的社会化协同。经济新常态下的智慧园区建设,目标语思路,业务架构,建设内容,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平台建设,智能应用建设。

施涵:生态创新,园区软环境的新亮点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专家施涵表示,从现在来看,全球面临一些大的趋势:人口的社会变化,全球经济实力的转变,迅速的城市化接。接下来要面对两个问题: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技术快速的发展的突破。

国家级的产业园区在全国经济中的贡献占GDP的20%多。这种产业向园区积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在于这种积聚提高了环境监管的效率,挑战是有可能会出现污染的过度积聚。现场他对园区绿色发展真正的理论内涵做出了解释。他表示绿色发展需要对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要重新审视。

从人造资本来看,我国的基础设施、厂房设备的质量跟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问题,这导致存量开始放得比较小,但常年需要很大的自然资源的流量或者通量来维护运行。所以必须要改造人造资本投资的模式,以较小的资源环境流量,来获得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比如苏州工业园区、中德青岛生态园内的所有房子和很多设施都在做这种探索,他们代表了一种新的增长模式。他判断中国工业园区可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先行者;人力资本方面,他表示劳动力密集型时代拼人力资本的成本低,但转型后拼的是高端劳动力的数量、素质,甚至更要强调园区能够提供的高薪岗位数量,因为只有园区能够提供高薪岗位的职位,才能吸引一流的人才;自然资本角度,他认为应该将环境保护由成本变为对自然资本的投资。他总结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内涵在于工业园区的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保持正向增长,同时在园区高效的治理环境下,通过对三者的合理组合,使园区的经济产出位于生产力的前沿再往上走。

施涵认为,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阶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最基本要求是达到国家环境标准、合规;第二阶段是提高生态经济效益,以较小的环境代价产出较大的经济产出;第二阶段是建立真正的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最后阶段是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区。目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园区试点很多,有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技术部建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的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低碳工业试点园区等。

关于生态创新到底对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他表示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创新的驱动力和前沿,同时为创新提供了很多新的课题,而可持续的基本实现途径必须要通过创新。他认为要把可持续创新这个原则纳入到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该创新包括对产品、生产过程、营销方法和组织结构加以改进和创新。园区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它独特的优势,它的交易成本比较低,它的龙头企业和配套的中小企业距离比较近。

分论坛演讲

分论坛一:园区软环境


园区软环境分论坛由中国开发区协会特聘专家、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总顾问陈青洲主持。盐城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郭玉生发表了题为《浅谈转型升级大背景下开发园区软环境构建》的演讲,天津经开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瑞华发表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创新驱动,打造绿色发展软环境》的演讲,广州经开区政策研究室主任陈永品及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苏勇分别发表了《向体制改革要效率,让软环境"硬"起来》及《建设优秀文化 塑造园区之魂》的演讲。


分论坛二:智慧园区


智慧园区分论坛由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文辉主持。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执行总监吴维海发表了题为《“三抓三合”,建设智慧园区升级版》的演讲,中科院计算所天津分所所长、中科智造信息产业园执行董事陈援非发表了《万物互联时代的智慧园区建设与运营》的演讲,好园区CEO李群发表了《虚拟园区、智慧服务——互联网+园区的转型升级》的演讲,上海华鑫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勇发表了《金领之都&智慧园区》的演讲,郑州新产业战略研究所所长龚绍东发表了《传统园区在智慧化进程中的死与生》的演讲。


分论坛三:产业地产

产业地产分论坛由复旦大学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晖明主持。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群发表了《“小而精”打造大格局》的演讲,上海闵虹集团总经理冯晓明发表了《坚持产城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的演讲,万科产业地产副总经理张乐群发表了《产业升级的平台与机遇》的演讲,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PPP事业部常务副总裁周勤及中房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分别发表了《应用PPP模式建设产业园区途径探索》、《中国产业地产百强研究》的演讲。

嘉宾对话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上海闵虹集团总经理冯晓明,盐城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郭玉生,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群,广州经开区政策研究室主任陈永品,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文辉、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专家施涵参与了嘉宾对话环节,同济大学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叶江峰主持。


信息来源:http://mp.weixin.qq.com/s/rJUpumlP-my8LYnAYg5BvA



 
返回上一页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1994-2014 tdi.tongji.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彰武路1号 邮箱:tongjidi@163.com 微信公众号:TongJi-DI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