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3日,解放日报“新论”版上刊登了同济发展研究院由院长任浩教授、秘书长甄杰副教授、中国产业园区研究中心副主任叶江峰博士执笔的关于园区“走出去”报告,文章如下: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显示,“走出去”战略已经迈出了两步,即第一步产品“走出去”和第二步企业“走出去”。未来应该走出第三步,即园区“走出去”。与前两步不同,园区“走出去”具有集群性的特征,更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路径。
园区具有集群性特征
园区“走出去”是以中国优秀企业或产业园区为重要主体,在政府推动、商会协调发展机制下,通过管理、资本、人才等多种合作模式,建立以园区为载体的国际化合作平台,推动园区形成产业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模式。它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管理“走出去”。包括管理模式走出去和管理内容走出去两个方面,前者是以“制度、融合化、软环境”为特征的园区2.0版发展模式的走出去,后者是园区治理结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等方面的走出去。园区可以通过提供科学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与规划模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全面指导,帮助当地园区快速发展壮大。
资本“走出去”。即园区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利用自有资金及发展基金,在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后期运营等环节进行部分资本投入,并将其作为园区走出去的引导资金,有效发挥其杠杆作用。园区在短期内“走出去”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资本引导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导入,另一类是以资本推动对发达地区的产业链配套。如通过资本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取“销地产”的方式,避免高昂进口关税,开辟当地市场。
人才“走出去”。即园区招商人才、服务人才、资源整合人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事园区管理工作,提升国际化园区的管理效率。园区招商人才应兼具战略发展思维和系统服务能力,园区服务人才应兼具持续共赢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园区资源整合人才应兼具生态合作思维和资源集聚能力。
平台“走出去”。即在国际化过程中,中国优秀园区成为服务园区内企业的综合性载体,并由企业联盟、商会和专业机构形成“服务共同体”等更为广泛的合作平台,为走入“一带一路”各国的园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撑。平台“走出去”可以协助搜集信息、推动商贸、提供咨询服务、举办会展等。
形成“走出去”的战略系统方式
园区“走出去”总体上有三种实现模式:一是企业在国外自建自用的园区,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满足企业自身扩张发展的需要;二是企业在国外建立但面向社会招商的园区,规模中等,如园中园;三是园区在国外综合开发的独立园区,一般规模较大。无论哪种模式,“走出去”的园区都应重视提升其以“制度、融合化、软环境”为特征的持续发展能力,形成重视制度环境、合作理念、园区治理、发展模式与持续发展的实现园区“走出去”战略的系统方式。
构建制度环境,尤其是从顶层设计上给予支持。一是中国政府需要在立法层面推动园区“走出去”,东道国政府也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中国产业园区“引进来”;二是协会、商会应该制定相关措施为园区的国际化合作提供信息、融资等方面的便利。
强调合作理念,尤其是发挥中方的主导作用。一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国优势园区需要输出自身先进的开发经验和理念,注重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开发机制方面的充分转移;二是在发达国家,中国优势园区可以项目合作为切入点,以为对方主导产业提供配套服务为起始点,发挥在对接中国市场方面的主导作用;三是在流程方面,注重规划先行,围绕持续发展进行战略规划,强调在总体框架上的主导作用。无论“走”到哪里去,中国产业园区都必须找到发挥主导作用的立足点。
注重园区治理,尤其是与市场机制相契合的多元化治理方式。一是建立中国与东道国由政府部门、园区管理部门组成的正式的组织机构,完善各主体间的相互沟通网络,如联合协调理事会、双边工作委员会等;二是建立政府部门与非政府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形成政府与民间的信息交换渠道,优化多种组织间的合作工作流程;三是采取园区之间合股等形式,改善合作管理模式,明确各方职责,确保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重视发展模式,尽可能地实现“三聚”路径。一是确定主导产业并吸引核心企业以“聚核”,即依据各方国情与资源匹配状况,规划主导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培育核心企业群;二是拓展纵向产业链和横向服务链以“聚链”,通过交互促动与合作竞争逐步建立起信任机制,形成规模效应; 三是打造公共平台并进行功能体系建设以“聚网”,形成产业园区商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环境。其中,上述“三聚”路径的选择要结合中国与东道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具体环境,识别其发展周期与阶段,从而选择适宜的聚集发展模式。
突出持续发展,尤其是重视环境保护指标的导向作用。要形成五个方面的系统指标:一是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基础,表现为经济实力、经济增长两个方面。二是创新发展指标。创新发展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表现为创新资源、创新平台、创新成果三个方面。三是产业合作指标。产业合作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表现为园区内企业集聚度、园区合作状况两个方面。四是公共服务指标。公共服务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表现为区位优势、园区组织结构、配套服务机构三个方面。五是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是产业园区持续发展的外延扩张,表现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声誉两个方面。
(执笔:任浩 甄杰 叶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