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媒体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报道 
 
名师观点 | 任浩:中国质造,通往中国创造的必经之路
来源: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产业发展中心  浏览次数:913 日期:2015/08/05  加入收藏

在6月14日的2015同济大学EMBA31班开学典礼暨16、17班毕业典礼上,作为同济EMBA的任课教师代表、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教授在上台发言时,以一名老师的身份和角色定位,与新老学员进行了观点的分享和思想的交流。他提出“中国'质'造是通往中国'创'造必经之路”的观点,也是他在继上一次在台湾学术研讨会后发表会,首次在中国高校的讲台上抛出这一观点。


任浩教授演讲全文梳理如下:

各位EMBA新老学员:


我昨天晚上从外地赶回来,思考今天在EMBA开学(毕业)典礼上要讲什么?我想作为一个老师在这个场合讲话,讲一些自己的观点跟大家分享交流,也许是恰当的。各位都是来自产业界的精英,肩负着中国产业发展未来的历史重任。因此,我今天想与大家交流下我对中国产业发展道路的想法,主题是“中国质造是中国制造发展的第二条路、是通往中国创造的必经之路”,具体谈二个问题。


1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有没有第二条道路?

现在流行的观点是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只有一条——创新(创造)之路。有没有第二条道路?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我认为中国产业的发展,过去叫中国制造,现在的提法叫中国创造。中国制造这个概念,大家很清楚,它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利用了中国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势去取得了中国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使得中国经济有今天成为世界第二的位置。由于现在劳动成本优势和商务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我们继续用现有的中国制造的传统方式已难以为继。关于中国制造必须转型发展这个观点,我与其他人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问题是第二个观点。中国制造转型发展是否只有中国创造一条路?我个人认为,由成本驱动的中国制造向创新驱动的中国创造转变,这个方向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是正确的。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站在世界的前列,确实要承担世界创新这样的责任。但是它有两个局限性。

局限性一,是创新的部分性问题。中国的企业数量,至少有三千多万家企业,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实现中国创造的时候,这三千多万家企业里究竟有多少万家企业称得上是创新的企业。我想了一想,顶多百分之十。那么还有两千七百万家企业,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来解决,它们一起死掉吗?只有百分之十存活就行吗?显然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都承受不起百分之九十企业的消亡。

局限性二,是创新的时滞性问题。创新,不是一蹴而就。最近上海市刚刚提出22条,上海要成为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战略,它的时间路线图的节点是2020年和2030年,也就是要一二十年的发展。这还是个理想的估计。就算天佑我们成功实现,那么在这个一二十年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路在哪里?我们各位在座的企业都趴下吗?我们的社会能够承受一二十年的停滞吗?也不行。

这两个创新的局限性促使我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第二条道路?三年之前我带领一个团队,做了这方面的研究,得出了些有意义的结论。前年我在台湾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发表了这个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可以有第二条道路,我们定义为中国质造,这个“质”是“品质”的“质”,不单是“质量”的“质”,核心思想是由“品”和“质”驱动发展。没有经历过“品'"质”的洗礼,中国制造就会顺畅成为中国创造?实在是难于想象!所以,除了中国创造之外,我想在座各位的产业发展还有一种选择叫“中国质造”。

它的基本含意:一是品牌驱动现在中国企业在同样质量的情况下,在国内外市场中,我们的价格总是是比较低的。为什么?我们的品牌附加值不高,表现在品牌知名度不高、美誉度更不高,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塑造和传播中国制造的知名度、美誉度。这样做中国制造,相当大部分企业就会有市场地位、就有一个巨大的价值发展空间。中国是时候应该成为世界上制造品是性价比最好的,不是成本最低的产品。

二是质量驱动。我们现在要么为了降低成本,往往通过牺牲材料、牺牲工时等等的方式来做产品,要么跟风新概念、很急躁,用这种方式做产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质量驱动,就是要精益求精。做产业一定要守得住质量这块阵地。要用做工匠的精神去做好你现在的工作,我想这是永远都是需要的。哪怕我们在座的各位有幸成为百分之十以内的创新企业,如果没有经历过硬的质量关,企业能够成为走得更强更久的创新企业?我难以想象。

通过“中国质造”,中国企业的产品能够成为在全球性价比最好的产品,这样我们与成本更低的国家相比,像南亚这些国家,它们成本肯定要比我们低,我们的成本肯定是不可逆转地向上升,但是我们有品牌、质量的优势;同时,我们与欧美这样的创新强国相比,在短时间内我们难以在创新方面匹敌,但我们有质量、成本和服务的优势。所以我们在中间,我们要做一个性价比最好的中国产品。我相信这是可以使我们中国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的路。“中国质造”应该是中国创造的基础。各位应该认识到除了创新创造,还有一个质造是我们应该而且是可以守得住的阵地,“质造”应该是任何一个产业时代都需要有的不可丢掉的产业灵魂。在这一点上,我相信我们同济更有这样的优势,同济的严谨精神是非常适合这样的。当然,我的观点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企业不要去走中国创造,我们中国作为大国当然要承担这个长期的任务,做好中国质造,一定会扎实促进中国创造的发展。

2如何实现“中国质造”?

我喜欢北欧,被称为是“欧洲的郊区”。但是北欧人在职业的选择上不像我们那么急躁。他们非常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做得非常精益求精,原因是他们选择工作的前提是发指个人内心的兴趣。北欧的瑞典在中国有家企业叫“宜家”,现在外国进来的商业企业很多,什么沃尔玛、家乐福等等,来了以后我们马上有中国的农工商等企业兴起竞争,但是,瑞典的宜家这个模式,到目前为止我看了没有一家中国企业敢于去模仿它、敢于去跟它竞争。为什么?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卖场,它除了这个卖场之外还有大量自有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而这个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有一种简约的美,同样的线条,它的比例看起来确实舒服。它的成功除了有一种专业的工匠精神外,主要是用模块化的制造方式,进行合作生产。它的竞争优势在于建立了系统的快速制造优势。我把这个定义为“合作网络”式的生产方式,不是小而全、大而全的单打独斗式的生产方式。

令人高兴的是在中国也有这样成功企业的例子。比如说传统企业里的美特斯邦威,我曾经与这个企业的创始人一起在电视里做嘉宾访谈。美特斯邦威在1995年,今年正好建立20年,在20年前的今天,周成建,以一个温州小裁缝的身份,只身一人来到上海。他要在上海发展他的服装产业。作为一个裁缝要发展服装产业,他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叫做“做正确的事”,就是选择做什么样的服装。当时主流服装都是职业装,但他敏锐地感觉到,未来的服装趋势主流应是休闲服装。现在看来,他做了一个正确的事,选择是对的。问题是第二,如何来做休闲服装,就是我们所说的“正确地做事”。按照常规,服装产业的制造方式是自己设计,然后就就自己办生产厂加工,加工好了自己开店来销售。但他没有走常规的路,他当时采用了我们现在把它称为“虚拟经营”的方法来进行跨越式的发展。首先在设计上,因为服装式样是很特殊的,它是没有知识产权的,他把国外休闲服装的板式拿过来根据中国人的人体再设计,加上中国的品牌和logo,他用的是美特斯邦威,实际上是一个中国品牌。接下来是如何去生产,有三百多家服装工厂为他生产服装,但几乎没有一家工厂是自己的,全部利用社会上大量闲置的服装工厂,为他代工生产,这为他节省了开厂的投资成本,也减少了生产管理的消耗,而且产品通过这个方法迅速的生产,他把这个称为“借鸡生蛋”,用人家的工厂来生产他的服装。第三步是,服装生产出来之后的销售,按照惯例我不做生产肯定要做销售,开很多的门店。可以告诉大家,在他三四千家服装门店里只有百分之十是自营的,百分之九十都是加盟店,也就是说,他用这个方法迅速地把他的品牌植入中国的一线、两线、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他把这个称为“借网捕鱼”,就是用人家的很多个体户的门店加盟进来,快速织成一张商业网,用这张网来捕他的消费者这个鱼。经过13年的努力,一个小裁缝成为上海A版上市的上市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休闲服饰王国。如果用自己的资本单打独斗的方法他就不可能做到现在这样的辉煌。

再看一下互联网企业成功的例子。大家熟悉的小米,五年前的小米谁都没有听说,但是五年后小米成为世界第二第三手机制造商。在手机市场中,它在中国的销售数量去年占了23.4%,接近四分之一。它靠的是什么?也是用这种合作的方法,跟很多企业一起搞合作,甚至还把消费者拉进来。每星期五新推出的手机功能产品,决定权是消费者,由他的粉丝来投票决定,它的销售渠道也主要依靠它的由消费者粉丝组成的网。

上面3个例子,涉及到内外企业、也涉及到传统的与现代的互联网企业。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发展的成功,不在于传统,也不在于互联网,而在于这个背后的合作网络的建立。因此要实现中国质造,我们可以通过合作网络的建立去实现。如何建立合作网络?企业可以“三聚”。“三聚”是我们团队在中国产业园区发展报告中提出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园区说的,在这里我套用这个词来表达新的含义。一是“聚核”,即企业需要通过价值分析,找到有利的、也最适合自己的核心业务,叫做业务归核化;二是“聚链”,即企业需要构建产业链,不仅有上下游供应链的聚链,还有横向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链;最后是“聚心”,即在合作中要讲合同契约、更要讲关系契约,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企业领导者从内心建立起双赢思维、换位思维、诚信思维。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建立合作网络,在这个网络当中企业要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它可以是零件商、部件商、模块商甚至是一个集成商,企业在这个网络中的位置越重要,那么企业就可以整合更多下面的节点企业,这样企业就可以更多地整合资源、更快的响应市场、更专注的制造 ,就必其他企业可以跨越式发展。

所以,我想中国产业发展的路,不仅仅有中国创造之路,还有中国质造之路;中国质造是中国创造的必经之路。我希望通过我们今天新老学员的到来,我们同济大学,我们经管学院,包括我们老师,能够在各位承担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为你们助一臂之力!

谢谢大家!

文章转自同济大学EMBA公众号



 
返回上一页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1994-2014 tdi.tongji.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彰武路1号 邮箱:tongjidi@163.com 微信公众号:TongJi-DI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