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媒体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媒体报道 
 
上海外滩再塑“远东华尔街”
来源: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浏览次数:843 日期:2014/03/09  加入收藏


八月的上海,热浪布空。黄浦江上,汽笛声清脆,外滩海关大楼,钟声悠远。

“亚洲第一弯”被拆除,外滩的“身架”也悄悄跨过“第一弯”匝道,沿着奔涌的黄浦江,向南浦大桥方向延伸。而鳞次栉比矗立的英国古典式、巴洛克式、哥特式等52幢各种风格的大厦也已修葺完毕,神采卓尔。

怀旧和憧憬在这个火热的夏天飞快地交织着。但无论人们怎样留恋或叹息,在黄浦区区委书记王文涛的眼里,旧外滩的南延,其实是一种战略布局的落实——1平方公里的旧外滩扩容到2.6平方公里,“变大了两倍多”,为招揽更多的金融机构提供了空间支撑。

“金融聚集”,最近成为上海市黄浦区委、区政府工作文件中的“关键词”。3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出台《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上升至国家战略,而百年金融老街外滩,稳稳当当落入“一城一带”(“一城”是指陆家嘴金融城;“一带”是上海的著名地标外滩)的“金融拼图”。


“双轮”驱动:“25条”+实体运作

8月1日,首部金融地方立法《上海市促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破茧成蝶”,以法律的形式,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布局“一城一带”等做了重点勾勒。扩容后的外滩,承载着其中“一带”、“聚集”的天赋使命。

黄浦区区长周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呼应这个布局,黄浦区形成了一个服务上海两个中心战略、推进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实施意见,简而言之即‘25条’。”

“‘25条’是全面系统地安排外滩金融集聚带今后一个阶段做什么、怎么做的纲领性文件。7月24日下午,‘25条’已正式在黄浦区委全会上讨论通过。”周伟解释,“全会通过讨论,最后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发布,说明了该文件的分量。”

记者了解到,6月10日,黄浦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领导小组,周伟挂帅担任组长,分管金融的副区长吴成任副组长兼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与以往领导小组协调机构不同,这个办公室是实体运作,设有专门机构、专门人员,有具体职责、具体负责协调推进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的工作目标,包括外滩金融集聚带的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推进。“基础之厚,级别之高”可见一斑。

“目前,外滩投资开发公司正在准备中,相关审批程序已基本完成,计划今年10月挂牌成立。”周伟透露,“该公司由新黄浦集团作为班底,和其他区内相关公司联合组成集团公司,注册资金达10亿元。成立后,外滩投资开发公司将成为黄浦区最大,也是上海市最大的区属企业。”

这个即将运作的外滩投资开发公司主要承担土地储备并参与土地一级市场开发,进行外滩金融集聚带配套设施的综合开发等工作。

事实上,黄金交易中心、外汇管理中心,短期资本拆借市场都在黄浦。外滩凭借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印迹,让不少国际金融巨擘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美国友邦保险,作为改革开放后首家进入中国大陆营业的外商独资保险企业,最初是在南京西路上海商城5楼成立的,后来还是迁回外滩17号友邦大厦。


“众鸟”来巢与金融“生态”

与外滩隔江相望的浦东花旗大厦28楼,陈继武在自己宽大的办公室向记者指点,外滩1号,“戴金帽子的白楼”就是自己将要入驻(金融)“聚集带”的公司新址,将在世博会之前“从浦东过江挺进外滩”。

掌控上百亿元资金的上海凯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继武原是富国基金投资总监。对于公司最终选址黄浦区,他给出的说法是:“黄浦区政府的工作高效、热情,查名、落户、安排办公场所,一个月搞定。”

他透露,与他前后决定落脚外滩的“资本大鳄”有好几家,已经“大致完成在外滩落脚前的准备”。

外滩现存181幢老大楼,建筑面积118.6万平方米。外滩7号、12号、15号等多处老大楼仍作为金融功能使用,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众多机构使用;外滩3号、6号、18号还聚集了阿玛尼、杰尼亚、卡地亚等国际高端商业品牌。

“通过规划上予以功能置换,为金融机构和相关配套设施入驻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原先用于居住、机关办公的老大楼改成金融机构进行业务经营的场所,这就是黄浦区眼下正进行的‘腾笼换鸟’。”黄浦区金融办主任辛雅琴告诉记者。

黄浦区委书记王文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金融聚集要讲究金融生态。分为‘大’和‘小’两个方面。大的概念:金融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比如金融和航运、金融和信息、金融和中介服务等,这个环境就是金融与各种业态。小的概念:金融业本身有个产业链组成的内在生态。”

对于未来外滩的金融生态,王文涛只用了两个字概括:方便。他笑着告诉记者:“在黄浦区,你可以花上万元吃一桌美食,也可以只用几元钱就饱餐一顿。外滩走的是混合业态,金融业、商业、居民住宅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规划和安排。我们不希望外滩的白天是白领街区,晚上却成为‘空城’。”


文化“名片”和“错位”发展

黄浦区将积极争取在区内建立“上海证券博物馆”,恢复外滩历史陈列馆。除了证券博物馆,王文涛透露,黄浦区政府正在筹备一家“并购博物馆”。相比普通的金融博物馆,并购博物馆集3项功能于一体:博物馆、并购俱乐部和并购讲习所。“成为端着咖啡杯,碰撞并捕捉机遇的场所”。

记者了解到,筹备中的并购博物馆大楼原本用于招商,每年可以为黄浦区政府贡献数亿元的财政收入,“但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局出发,黄浦区政府决定把有限的资源用于金融文化的传承。”王文涛笑着说,“这样做是很值得的。”

这样的博物馆在外滩还有很多:交通银行大楼、浦发银行大楼、美国友邦大厦都保存着数百年企业发展的点滴,每一帧照片、每一卷书册、每一件物品都记载了上海金融业的历史和传承。此外,黄浦区也集中了上海开埠之初各种交易所的旧址,比如,中国最早的纱布交易所,即现在的上海自然博物馆。

王文涛坦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正是黄浦区打造外滩金融集聚带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凸显了外滩‘一带’与陆家嘴‘一城’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定位和思路。我们考虑吸纳资产评估、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这些专业服务机构。这一类机构通常占地面积不大,对于发展空间有限的外滩金融集聚带而言,亟需这类‘人脑+电脑’的金融业辅助机构。”

他告诉记者,黄浦积极推进航运服务和航运金融服务,引进航运中带有金融功能的企业,比如,劳氏船级社(中国)有限公司(劳氏船级社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一家船级社,在世界船舶界享有盛名,是国际公认的船舶界权威认证机构)今年3月份在黄浦区成立,于8月1日正式开始运营。

黄浦区金融办向记者介绍,外滩错位发展涵盖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股权投资企业(基金)试点、消费信贷业务试点、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以及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产品试点等若干业务。

毋庸置疑,金融环境的营造考验政府的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如何做到合理整合有限资源,激活区内企业积极性,在引导过程中寻找平衡点,这些都考验着政府智慧。

“我们不会追求大规模建造‘人才公寓’,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引导。我们考虑运用适当的政策,激活旅馆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才居住的问题。”王文涛表示。


外滩的“深厚”

VS

陆家嘴的“现代”

目前,上海最大的5家信托公司有3家在黄浦区,其中两家是最近两年才登陆的。东方证券、海通证券和上海证券等公司总部也都坐落在黄浦区。

“这些机构在成立之初也许规模不大,但发展速度快、能量潜力巨大。”周伟指出,“以海通证券直投子公司为例,公司不到6个月连续增资两次,注册资本金已经达30亿元。”

此外,黄浦区已经聚集了包括中国银行、中信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的上海总部。就在全球金融危机重灾期,泰国盘谷银行对中国业务进行整合,并将中国区总部“聚在了外滩”。

如果说,上海金融中心的“一城一带”金融拼图中,陆家嘴是以“快”见长;那么,一水相隔的外滩却以“厚”立世。很多到上海游览的游客,总要到外滩照张相,才感觉真的来过上海。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在外滩一带,银行比米铺多。”黄浦区委书记王文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他所说的当时,是上世纪30年代。史料记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外滩被誉为“远东华尔街”,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位居全球第三。

王文涛很清楚,文化是搬不走的。这位上海土生土长的区委书记,面对记者这样表述,“产业随时可以转移,但文化却是一段时间和一种经历的沉淀,具有很强的根植力与向心力。”王文涛说,黄浦区要打造的金融不是人为制造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延续、自然衍生的,筛选和复制的,重新格式化了的外滩。

“陆家嘴就像美国的曼哈顿,外滩则好比英国的伦敦金融城。曼哈顿新潮、现代、充满朝气;伦敦金融城沉稳、厚重、立于不败。”陈继武告诉记者。



 
返回上一页 || 打印文章 ||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1994-2014 tdi.tongji.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彰武路1号 邮箱:tongjidi@163.com 微信公众号:TongJi-DI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