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吴复民
“上海企业拥有众多优秀的‘白领’,为何唯独缺少叱咤市场风云的著名企业家?”
在新近举行的“增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论坛上,一些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提出了上述问题。他们认为,著名企业家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一个经济中心城市,缺乏这种资源,是值得警觉的。
(小标题)“难出首领”是上海企业界的一个缺憾
上海市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韶在谈及培育和增强上海本土企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时,特别提出了上海企业为什么“多出白领,难出首领”这个问题。他说,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种合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而作为企业的“首领”──企业家的综合素质、个人魅力和社会知名度,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上海举世瞩目的经济实力与缺乏著名企业家的反差,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上海有多种工业产品占据全国第一的市场份额,其中轿车、汽车用钢板、空调压缩机、集成电路、医疗器械等骨干产品占据或接近占有全国市场“半壁江山”;电站设备、船舶、光纤光缆、乙烯等一批基础性产品在全国也是三分或四分天下有其一。无疑,是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创造和构建了如此强大的规模和实力。遗憾的是,即便是上海声名显赫的顶级企业,它们的法定代表人是谁,总裁又是哪一位,社会民众的绝大部分答不上来。近些年上海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论坛会,但只见上海的企业家作为“听众”,极少听到他们作核心讲话和主题发言。上海缺乏著名企业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一个观点必须明确:在开放的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欲克敌制胜,光有企业的知名度还不够,还必须提高企业家的知名度。“大将无能,累死三军。”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浩教授,是世界管理协会联盟中国委员会的执行委员,他在论及这个观点时说了三层意思:著名企业家是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的最佳代言人,企业家为社会公众认知,会使企业和企业产品在公众形象中更具个性化、更具亲和力。著名企业家还是外部资源的集聚者,随着企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集聚,一个拥有著名企业家的企业更有利于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整合。著名企业家也是国家城市经济振兴的推动者,在美国,因为涌现了50个真正的企业家,推动着美国经济从80年代末的低迷状态走向振兴。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造就一批著名的企业家,是增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小标题)是什么束缚了上海企业家“脱颖而出”
目前担任国内10多个上市公司和知名企业集团独立董事的任浩教授,以其对中国企业的了解,分析了上海缺乏著名企业家的原因。他认为,这是由城市、政府、企业内部和企业家自身等主客观因素造成的。
首先,上海作为跨越式发展的特大型城市,社会生活精彩纷呈,亮点、热点层出不穷。上海的企业和科研单位门类齐全,人才济济,光是上市公司就有近120家,要在上海突显和得到社会认可,其难度会比其他城市大得多。上海有不少成功的企业家,只是由于参照系太高,不容易出名,媒体也难以造势。
上海有“强政府,弱企业”之说,这里所说的“弱企业”并不是规模、实力之“弱”,而是指企业过于依赖政府。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主要干部是组织人事部门委派的,政府主管机构仍然习惯把企业看作是一个下属的部门,因而许多经营者自己也不把自己当作“企业家”,个别人甚至自嘲是“一纸公文干部”,潜意识中“对政府负责”重于“对市场负责”,缺乏脱颖而出的激情。而一个不是活跃和搏击于市场的企业家,是难以出名的。
还有企业内部的因素,主要指国有企业内部员工的意识。为了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宣传企业,宣传企业家,树立企业具有个性化和亲和力的公众形象。但是这些手段在有些企业内部会引起不理解,甚至被误解为企业领导人为自己树碑立传。去年上海一家媒体用较大篇幅宣传了一个集团的总裁,结果招来议论纷纷。有人说,工作是大家做的,凭什么让他独占风光?这种氛围当然束缚了企业家的作为。
在众多因素中,企业家自身的意识和观念也是不容忽视的。从总体上讲,上海企业家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兢兢业业的实干精神,但是缺乏勇冒风险、不畏失败、敢于冒尖的气魄。在国企领导人中小富即安的意识较浓,怕当“出头椽子”、怕给自己加压的情绪较为普遍。
说到这儿,记者想起一件往事:《财富论坛》前年在上海举办前夕,美国通用公司总裁一到中国便主动联系媒体,接受专访;而一家中央新闻单位记者要采访上海一个定位跻身世界500强的大集团老总,多次联系却遭百般推辞,只能不了了之。强烈的对比,令人感慨不已。
(小标题)经济全球化呼唤领军人物
专家学者们关于“增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建言献策,对于实现造就著名企业家的目标,同样是真知灼见。
──上海要进一步营造敢冒风险、善待失败的城市文化环境。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上海市委主委厉无畏说,文化也是能够带来资本增值的资本;要增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必须形成明确的适应上海发展目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并为大多数上海人所认同。这个体系应该包含永远进取、富于创新、不畏艰险、不怕冒尖的文化理念和精神风貌。上海人已经变得越来越大气、大度,然而还是有小富即安、“拙于开拓冒险”的惯性。专家们期望,上海的企业家要打破陈规陋习,大胆地站出来,在国际论坛、全国论坛、新闻媒体上频频亮相,勇当企业的形象和代言人。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也要把他们推向社会,推向人们的视线,使他们成为公众人物。
──要明确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彭镇秋说,政府部门再也不能“既吹哨子,又踢球”;政府要塑造的社会角色是:优秀的领航员,准确的经济气象员,高效的制度供应者,公平的社会救生员,塑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拔尖、个性化发展的城市环境。
──把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结合起来,加快国有经济的重组和非公经济的发展。上海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张亚培说,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造就大批著名企业、著名品牌、著名企业家的主要抓手。他建议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充分发挥自然人资本的作用,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的扩张手段,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使各类优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做优,使优秀企业家随之出名。
──拓宽企业家选聘渠道,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家激励机制。任浩教授说,上海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人才高地颇有成效,但主要反映在技术人才的大量引进方面。上海企业家的选聘渠道上仍然比较单一,存在着本土化和非市场化的现象。他建议,可在全国、甚至在国外猎取一批企业家来上海企业受聘,建立企业家外部市场,使企业对企业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他认为,通过把海内外企业家“引进来”,可以激活上海企业家“与狼共舞”,以此增强忧患意识,形成积极的“攀比效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考验中再造一批像当年叱咤风云的荣毅仁、经叔平等企业界的领军人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