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第十二届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专题论坛成功举办。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以“新能源赋能园区发展要理清三个基本问题”为题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新能源赋能园区发展”,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高度契合且非常及时。新能源赋能园区发展不仅是推动园区绿色转型的主要途径,也是构建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突围之路。任浩院长认为,针对新能源赋能园区发展的主题,需要理清三个基本问题。
新能源是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等。然而,关于新能源赋能园区发展的定义,在现有资料中难以找到确切解释。任浩院长认为,新能源赋能园区发展的定义可以指通过清洁能源在园区的建设、使用,实现园区能源的低碳化和低成本化,达到园区的持续发展。其中的关键词是“新能源”“赋能”“园区发展”,尤其是“赋能”要做到“双低”,即低碳化和低成本化,二者缺一不可。
针对这一问题,任浩院长认为,可从重要性、可行性这两个方面去思考。
第一,重要性方面:
一是有助于促进园区能源结构低碳化。低碳化可以从降低能耗水平去解决,也可以从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总量的比重去实现。站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后者无疑更有重要意义。
二是有助于实现园区能耗水平低成本化。随着传统能源价格的提高,能耗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不小,因此,园区能否为入驻的企业提供较低价格的能源,已成为园区引进和留住企业的重要竞争优势所在。
三是有助于促进园区及全社会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园区是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仅400家左右的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经开区,创造的GDP占全国的25%,如果将全国2500家左右的省级园区包括在内,那园区对全国的GDP贡献至少翻倍。因此,园区新能源的大量使用,一定会促进国家新能源的发展,也一定会带动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任浩院长提到,在库尔勒国家经开区调研时正巧遇见国家算力中心的有关负责同志,设想在库尔勒开发区发展算力中心,原因就是看中当地新疆拥有丰富的新能源。算力无疑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产业。
第二,可行性方面:
一是市场刚需。园区建设和使用新能源,已不完全是政治正确,而是市场需要。如闵行开发区,有园区内的企业询问园区的新能源发展规划,若园区没有新能源建设和使用,企业就不得不迁出。什么原因?因为企业产品出口欧洲,如果没有生产过程中的15%降碳足迹,就无法产品出口。
二是技术成熟。由于光伏等新能源与过去相比,新能源技术在发电转化率上已有明显提升。经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今年5月论证,中国隆基自主研发的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HBC)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7.30%,这是继2023年12月隆基创下HBC电池转换效率27.09%世界纪录后的再突破。
三是成本优势。由于光伏等新能源的大规模生产和市场使用,加之传统煤、气、油价格的上涨,新能源的发电成本已具有价格竞争优势。根据对一些园区使用新能源的调研发现,新能源发电成本已具有很大优势,不少园区以9折或更低的价格供给园区企业使用新能源;再进一步观察,现在网约车越来越多地自觉使用电车,而不是油车,为什么?根据对网约车司机的调研,一辆网约车现在电车每月充电费约1500元,而油车每月油费约7500元左右,使用新能源电车全年可节省7万元左右。说明了现在的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已具有内在的,甚至是明显的成本优势。
本次论坛有针对性地邀请了漕河泾开发区、闵行开发区、张江集团等园区界,上海市和江苏太仓市发改委等政府界,中国能建地热公司、中集能源等新能源产业界的代表参会,会上三方面的代表也从三个不同角度对新能源的实施现状和发展作了交流,这恰好触发和印证了对如何推动新能源赋能园区发展的一些思考。任浩院长认为,要推动新能源赋能园区发展需要三方协同:
第一,园区层面,要尽快转变对建设和使用新能源资金投入大、回收慢、非急需的观念。正如前面分析可行性时提到的,现在建设和使用新能源已具有内在的、明显的成本优势,不必消极观望等待,而应积极规划、建设和应用。否则,就可能会失去本园区在招商和留住企业上的竞争优势。
第二,政策层面,一方面政府应制订相应的包括园区在内的社会推广新能源应用的鼓励政策,另一方面应倒逼电力管制的体制机制改革,从观念和方法上去更积极地拥抱新能源,包括运用数字化工具去提高发电及电网的安全有效运行和精准管理,扩大新能源在发电和电网上的占比。
第三,社会层面,应大力培育发展社会新能源产业的相关机构,尤其是鼓励专门针对园区进行新能源建设、运营的各类机构的建立发展。如园区新能源产学研合作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的园区新能源服务机构等。这次论坛上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与中能建地热公司的合作签约,其中一项内容就是联合多方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园区新能源发展中心,将园区新能源相关机构组成联盟,共同为园区新能源的加速发展添砖加瓦。
最后,任浩院长表示,园区建设和使用新能源,现在已经到了低碳化和低成本化的“双低”时机了,值得推广。
编辑|李孝增
策划|李孝增
审核|任 浩